..续本文上一页述和辩论等政治性的活动,比如“关心政治不介入”即为慈济十戒中的一条,参与慈济者通过实践行动,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慈济,从而使社会趋向和谐互助的气氛,但这种参与无法超越社区的层次而进入到政策性的层次。“华人大众社会的公众实践,与西方式的市民社会,在更大的比例上,二者彼此处在一种相对立的,而非能够互相转化的位置。”
另一名针对慈济进行研究的年轻学者黄倩玉同样指出,慈济遵循的是一种领袖式的组织方式。其信众皆奉宗教领袖证严上人的话为圭臬,通过分享经验、聆听开示、手语歌、精舍等仪式性的行动中,慈济创办者证严法师卡里斯玛式的感染力得以通过令信众感动流泪,来将其“规训”为“从众性的身体”。最终这些无形的情绪得以将参与者组成一个稳定的社区性的集体。佛教信徒的投入并不是出于认知层面上对教义的理解,而是通过不断的慈善实践和身体上的服从来表现的。无怪乎外界对以慈济为代表的“人间佛教”有诸多批评:社会组织批评慈济垄断了大部分的慈善资源,宗教人士认为慈济并不了解宗教经典,专业的社工则认为慈济这种传统的慈善行为将会被现代的社会福利制度所取代。从这个角度来说,人间佛教的快速成长更应当被看作一种本土社会自发性的自我重整,而推动它发展的理念,并非西方民主社会基于讨论-协作-政治参与的所谓“公民性”,而是同样神圣的基于某种传统道德观念的情感。
围绕人间佛教产生的争议,涉及到如何理解台湾当代社会性格。台湾从威权政治转向民主政治的关键时期,恰恰是佛教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台湾与其他华人社会一样,皆经历了社会的阶层分化和价值重组。但台湾最终并未爆发革命和动乱,而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完成了过渡,这根基于台湾民间社会强韧的自组织纽带,人间佛教的兴盛即为其中之一。佛教使得台湾萌芽的社会力量集中到了宗教慈善领域,慈善参与强化了中产阶级对本土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宗教活动则为集体参与提供了文化氛围和神圣感。在政治民主化和文化本土化已成为主流思潮的当代台湾,这种凝聚力既令人欣喜也令人疑惑。欣喜于其整饬人心之功用,疑惑于实践逻辑之非理性化。当知识分子希望从本土宗教中发掘出能够支持台湾民主合法性的地方因素,宗教实践者的心态却往往更为复杂。
隐逸者和守护者:实践者的双重身份
台湾社会的文化氛围相对多元化,但在这多元之中又有其保守性。在人间佛教大量通俗易懂的佛教教育中,最常见的即是呼吁道德重建的内容,其中浓厚的儒家人伦色彩远甚于其佛教意味。比如法鼓山创建者圣严法师曾经写到:
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的生命过程中,扮演着许多不同的角色
如果没有尽到责任,所扮演的角色就叫“不伦不类”
如果从伦理的标准来看我们自己,常常会发现自己是“不伦不类”的,因为只要在某个角色上责任尽的不够的话,就是不伦不类。
佛教传统中关于超越和涅的内容,很少出现在以大众为对象的宣讲中。一般信徒侧重以“求善缘”作为行事标准,以“因缘观”作为理性思考的法则,慈济的口号更是“做,就好了!”这种理念之所以能获得社会大众的广泛共鸣,是因为符合了变迁社会中所需要的规范整合,缓解了人们因价值变化带来的无力感。相对学术化的法鼓山一直在试图为人间佛教建立理论表述,其“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试图通过将个人修养提升到社会净化层面,以为参与者在自我和社会之间寻求某种连接。
这种佛教理念是通过政党政治之外的社会议题传播的。佛教清净、慈悲的宗教品格正配合了环保、慈善等社会事业。而在民间宗教发达,任何社区寺庙都香火旺盛的台湾,将捐钱“求功德”转换为做慈善“求功德”,也符合华人社会的一般心态。
一个信众的典型生活或许是这样的:他为八八水灾捐助善款,亲自到教养院帮助“非行少年”;他参与法鼓山社区大学的艺文课程,到慈济环保站协助垃圾分类;他前往道场做义务清洁和解说工作,更定期参与法会和禅修。他为人温和,坚持素食,“安住当下”、“讲求因缘”是他的常用语。他讲起法师的教诲滔滔不绝,但往往对政治流露出嫌恶情绪。他可能是一个为高失业率而焦虑的大学生,也可能是休息日无所事事的疲惫白领,更可能是一个试图寻找家庭之外的社会空间的家庭主妇。
由此可见,佛教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一种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观念和审美。笔者曾经遇到过一位慈济会员,他自称原本对佛教并无兴趣,只是因为看准养生素食的风潮,开素食店谋生赚钱。因要寻求客源,他才接触到大量的慈济信众,并被逐渐影响为一名信徒。台湾社会不同阶层,均以不同方式接受到人间佛教的影响。对于为数众多的家庭主妇群体来讲,加入佛教团体,是寻求社会支持,定位自我价值的方式。而对于企业高层来说,捐助佛教组织,换取大山头一个理事的头衔,也是受到社会认同的荣耀之事;人间佛教专注现世的温和一面,起着抚慰人心,缓冲日常矛盾的作用。
这种自传统中生发出的本土品格,是台湾人间佛教得以壮大的土壤,从另一角度看,也是其无法跨越的藩篱。佛教在解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淡化政治层面的因素,强调慈善、大爱与个人修养。这使得在族群撕裂的台湾社会中,佛教作为一方净土,在纷争之外逐渐壮大。那些困惑于伦理重建的个体得以在传统道德和宗教情感的庇护下,成为一个转型时代的“隐匿者”。如今,作为台湾民间社会最强大力量的佛教信众,本身却并无明确的政治诉求。台湾本土研究者林益仁认为,其实佛教徒最适合用实质公正的方式去处理政治问题。因为佛教本身有众生平等和慈悲的精神,可以站在中立的立场,不论党派,不介入派系斗争地去介入政治。佛教可以只考察哪些党派的政策更符合佛教利益众生的原则,而不是被人批评只站在佛教利益的立场上。当佛教的法师们能够表达这样一种立场时,对于那些政治人物,应该有良性互动以促进良好公共政策的效用。但不久前台湾社会即发生佛教徒身份的法务部长王清峰提倡废除死刑,引起民间社会强烈反弹而辞职之事,显示出这种对佛教的期许或许依然过于理想化。
那么,人间佛教对台湾民间社会的凝聚力,究竟应看作社会对民主政治不适应而产生的对传统性的回归,还是看作民主化过程中公民性的体现?首先,人间佛教组织兴盛是台湾民间团体兴盛的一部分,本身就反应出社会开放后,台湾民间社会力的活跃;其次,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宗教团体的涌现,这些组织往往以重建道德伦理为诉求,并体现出对社会转型的抵抗。人间佛教运动是对华人社会中有深厚根基的汉传佛教的革新,将以往迷信而出世的佛教,向积极入世、适应时代的方向转化,这都可看作是对所谓“传统性”的改革;第三,人间佛教对伦理的强调,是对汉人儒家道德中“克己修身”的挪用,并加入众生平等、交流对话、关心公众议题等体现“公民性”的新因素,在儒释道混杂的台湾社会,非常易于被接受和传播。
台湾是个讲求人情的社会,正如基督教塑造了美式温情一样,人间佛教中“慈悲”、“务实”、“节制”等理念,已成为“台湾味”的一部分。在经历了去中国化运动之后,如何树立台湾的本土形象成为重要问题。人间佛教通过参与全球性慈善活动、挖掘传统道德来在世界与中华之间形塑台湾本土性格。走出台湾机场,首先看到的即是一幅慈济的巨幅宣传画,向全球来客彰显着这个岛屿的温情文化。在无力直面自身历史的当代台湾,人间佛教或许体现了台湾社会的其中一种可能:以宽容和智慧,来完成本土价值与普世价值的接轨。
人间佛教的兴起,或许可看作是全球化时代中,台湾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质、重新塑造本土性文化的一种努力。在声声佛呗与漫漫行脚中,人间佛教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公平,培养着信众的沟通精神、参与意识、信任感与归属感。但它又确实如本土学者的批评,许多参与者的行动依然建立在华人“功德观”、“做佛事”的基础上,社会资源向佛教组织的大量涌入,以及佛教教义本身的嬗变,都令人间佛教是否足以成为支撑台湾社会更新演进的思想资源尚存疑问。
台湾的人间佛教转型深受威权时代及其后的政治转型的影响--在面对民主转型的代价时,那些情感上倾向于做一个“隐匿者”的信徒,却通过积极的实践成为一个传统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守护者”。所以,人间佛教在台湾社会中的实践价值,并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性和公民性作出二分法式的判断。这是在充满悖论的台湾社会中,又一个值得深思的悖论。
(作者单位:《文化纵横》杂志社研究部)
《台湾社会转型中的人间佛教(周安安)》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