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擎人间佛教之法幢──传道法师访谈录
邱敏捷(台南大学国语文学系教授)
一、前言
笔者为探讨“印顺学派的成立、分流与发展”(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NSC98–2410–H–024–015),乃于2009年12月30日(星期三)下午,到台南县永康市小东山妙心寺访问住持传道法师,这是本研究案的第二次访谈活动。
在印顺导师生前,传道法师即长期追随印顺导师,以宣讲、弘扬导师人间佛教思想为志。洎印老圆寂后,此一志行,益加热切,今年(2009)八月还付梓、发行《人间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传道法师访谈录》(释传道口述,阚正宗、卓遵宏与侯坤宏采访,台北:国史馆,2009年8月初版)。
笔者亲炙传道法师将近三十年。回顾十四年前,笔者有幸到台中华雨精舍拜见、访问印顺导师数次,其实都是受惠于道师父的引介,才得以如愿以偿,亲聆印老的慈悲教示与启导。迄今忆往,仍洋溢着法喜与对印顺导师的深深怀念。
本次访谈活动,部分内容延续本研究计画上次的访谈成果——即蓝吉富老师的访谈记录,就有关印顺学派的形成、分流与发展诸问题,当面请道师父抒述其卓见。
二、笔者问:
有关蓝吉富老师提出“印顺学派”这一思想流派名称,以界定印顺导师及其门下弟子与私淑后学所组成的学术性团体。无疑地,在数十年来国内学界未有所谓“学派”出现的情况下,蓝老师的楬橥,确实醒人耳目。对于“印顺学派”这个名称,法师有何看法?
法师答:
一般来讲,在以前华人社会、中华文化中,很少有开宗立万的想法。以天台宗来说,智者大师(538–597)绝对没有说他要开宗立万,或是说要成立天台宗。他只是住在天台山,在那个地方修行、著作与教学,成就许多人才,也确确实实影响了当代许多人。由于因缘际会,慢慢形成一个很大的系统,大家才把他叫天台宗。天台宗后来又有变化,有山家、山外之分。但现在不一样了,在生前就先自立宗派,这有很大的差别。
从这个地方来验证,依史学盱衡,蓝老师讲的是没错的,是很有道理的,以印顺学派来讲,他是有鼓励作用,鼓励印顺导师的继承者与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整理、阐述与发扬。
印顺导师并没有说要建立印顺学派,我们用现代学术来处理他的思想是没有关系的,这如智者大师到天台山建道场,后来变成天台宗,还有其他宗派,如华严宗、禅宗等,这是必然的,所谓“事有必至,理有固然”。“印顺学派”现在还没成气候,不是人多人少的问题。导师对佛法的解析、对佛教史的研究,并以之为基础从而建构出人间佛教思想和方向。他直探《阿含》,贯通大乘,对治传统佛教的一些弊病。这样的走入人间,关怀社会,净化人心,这是佛陀的本怀,也是将来必走的、可循的路径,这是必然形成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你要称他什么派都无所谓,这自然会水到渠成。佛教的授记,不是一般的预言。将来弥勒佛下生人间时,是要来弘扬唯识思想。唯识重思辩、重逻辑、重修行,就是要端正见解,使身心净化,提升品质,目的就是完成人间净土,不是他方世界。
导师的学生若不是追随弥勒佛乘愿再来,就是发愿生生世世到人间来,建立人间净土,可以说导师就是人间佛教的领航者,也是全球化普世关怀的先驱。他已经把这个架构、蓝图都勾勒出来了,剩下的就是后继者的细部规划与实践,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随时随地调整。他的理念与实践契合释尊的思想,也符应《阿含》的精神,就是《阿含》的通论。在《阿含》时期,因人、时、地与文化等种种因素,佛陀的本怀没有充分发挥,印公抉发“人间佛教”精神,就是要贯彻佛陀的本怀与精神。
三、笔者问:
师父提到天台智者大师一脉水到渠成而成为天台宗,可否就此说明智者大师的思想发展轨迹,以及印老如何看待宗派演变?
法师答:
智者大师有般若思想,他重视《大品般若》与《法华经》;《大品般若》并不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经》(那时尚未传入)。这两部《大品般若》与《法华经》是他思想的源头。智者大师的恩师慧思大师(515–577)〈誓愿文〉有强烈的末法危机意识,又提倡“神通”。这是因为他生长于佛教长期遭受迫害的北方——北魏太武(408–452)于太平真君七年(446)毁佛寺、坑沙门、焚经像。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末法危机意识。再者,累受异道诬害,为求无上道,才发愿先修得五通以便摄化信众,然后再修第六(漏尽)通,面见弥勒佛。
慧思大师解行高明,善说法要,为陈宣帝(531–582)及文武百官所敬重。后来智者大师也得陈宣帝的重视,可说是慧思大师先为他铺了路。慧思大师重禅观、实践,其禅法是北方的,与南方重义解,特征不同。慧思、智顗师徒先在北方,后至南方,重视〈安乐行品〉与〈药王品〉,提倡定慧均等,正可纠正北方重定轻慧,与南方重慧轻定之病。又慧思大师拈出“性具染净”思想,亦启发智顗之“性具善恶”、“十界互具”的思想建构。
智者大师并非直接传承慧思大师的思想,而是吸收了他的一些禅观。智者大师自己崇尚《法华经》和《般若经》,引发他思想的开展,不仅度化普罗大众,那时的帝王、士大夫等对他多表尊敬。“智者大师”这谥号是隋炀帝(580–618)所御赐。而先前陈宣帝好几次礼请他到宫殿中,他都称病不出,最后不得不出,但他告诉陈宣帝,他性好山林,所以过了一段时间后,便荐请离开。智者大师的修行与对佛教人才的培养,对佛法都有推广作用。以现在的话来说,有广告、行销效果。对智者大师来说,从他的师父就已经开始推广,因此到他时,他所走的路也比较宽广,如风行草偃,后来成了天台宗。
《法华经》有二十八品,智者大师继承慧思特重《法华经》中之〈安乐行品〉与〈药王品〉,每诵完经即以〈安乐行品〉的“正慧离着”打坐修观;逮诵至〈药王品〉之心缘苦行,至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解悟便发,见共恩师及自己一起在灵鹫山听佛说《法华经》。慧思遂印可他修成“法华三昧”的前方便。
以前智者大师工夫较浅,都是在梦中见到而非定中。他曾梦见山上一位梵僧对他招手,叫他过去,智者大师问亲近的徒弟,徒弟说那座山即是天台山。于是智者大师到了天台山,遇见慧思,慧思告诉他:“我们是前世就有缘,还记得在山上对你招手的人吗?”智者大师才知道,原来在梦中是慧思在召唤他。慧思教智者大师禅观——“法华三昧”。
心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以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异次元世界”,不是“第三度空间”。也就是说,曾经发生的事件还在。以天文学、流体力学来讲,是可以讲得通的。例如,目前照到我们的太阳光,是几千年、几亿年前从太阳发出的,如果有一种工具可以超越光速,就可以看到盛唐时代还在进行、释迦牟尼佛还在说法。我们可以说这是神通的境界、超人间的境界。
“超人间”和“人间”,大乘经典经常混为一谈。一般来讲,这是唯证能知的。例如,《法华经》中的人间比丘、比丘尼、菩萨及其他天人都一起听佛讲经,这是一般人看不到的,就如《杂阿含经》也记载,阿难跟随着释迦牟尼佛行走,佛陀是不轻易微笑的,但是佛陀走着走着,突然回过头微笑一下,阿难在后面,疑惑的问:“世尊,你为什么回头微笑?”佛陀回答:“大梵天王在后面撑伞,四大天王则接在后面撑伞。”这就像个雨伞队一样。佛陀走过之处便没有雨,佛陀是在对撑伞的人微笑,但是阿难看不见。这种情况,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超人间,也就是异次元。异次元是存在的,现在也有人具有这样的特质。
我早期接触佛教时,就有一些感觉,持续打坐后,更加明晰。若工夫比较浅一点,是在梦中见到;工夫好一点,是在定中看到,随心所欲,稳定而明显,亦可引发神通。然而,发通只是修定过程的副产品,若无智慧勘破我见,不但难达解脱涅槃或成佛菩提的终极目标,而且可能因神通而造恶业,不可不慎!一般科学是唯物论,认为这些都是幻觉、迷信,非常遗憾!
对于超人间的存在,印老不否定,但也不强调。因太强调超人间性会走偏,容易产生流弊。印老采取“理性”的态度处理,他是唯恐大家舍本逐末。传统佛教大部分都在讲感应、神通,他的观点有对治作用;他是对治,不是否定。至于宗派的演变,印顺导师是从整体佛教来看,和一般一宗一派者的看法,当然不同。比方说,天台“五时八教”与印度佛教历史发展的事实不符。然而,不论是贤首还是天台判教,把庞大的佛经分类归纳,这个是可取的,便利于后人的研学;但与历史的史实不合,也是不争的事实。
印顺导师这样讲出来,这些宗派就说他否定天台宗,其实印老是指明哪一点不合事实,并不是说天台宗不好。印顺导师提出来检讨,这一宗派的徒裔便说印顺导师在毁谤他们的祖师,还情绪化、不客气地质问:“你会比他强吗?”、“你的禅定会比他高吗?”、“你修行层次比他好吗?”这些评骂在逻辑上根本就不通嘛!
另一个就是“空、假、中”与“三智一心中得”等也是问题。印顺导师系从论入手,对智者大师“空、假、中”的观点作出批评,而牟宗三是继承智者大师那些思想。印老并未否定天台宗的修行与建构,他是把该宗错误、扭曲的地方提出来,绝非全盘否定。他甚至说:“如果要研究宗派,我认为天台宗值得研究。”这显示,在印老心中,天台宗做为一大宗派,源远流长,有其思想特点和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智者大师尝自述:“我如果不领众,可以到达六根清净位。”(智者大师原文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见载宋
志磐:《佛祖统纪》卷六,《大正藏》第49册,184下。)“六根清净位”,就是“…
《高擎人间佛教之法幢──传道法师访谈录(邱敏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