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月戒律思想研究(温金玉)▪P4

  ..续本文上一页把戒律之根本规则与精神贯彻于寺院规约之中。如弘光元年(1645年),见月主席宝华山,他慨叹法门秋晚,正制久湮,遂制定规约十条,与众同守。见月所立十约为:

  一者,每见诸方古刹,各房别爨,自立己业。殿堂寂寥,稀僧梵修,致使丛林日渐颓败,过责先主席者,泛滥剃度,不择道品。今某但愿华山永兴,杜绝房头之患,唯与袈裟法亲同居,誓不披剃一人。

  二者,每见丛林攒单养老,年少亦收。恣肆不肯修行,坐享莫知惭愧,传说彼此,挑唆大众,故令檀护讥诮,三门掩彩。此例华山尽革,若果老年修行者,不攒单资,随缘共住。

  三者,诸方丛林,多安化主,广给募疏。方丈赞美牢笼,执事讯劳趋敬,故令矜功欺众,把持当家。大错因果,退息檀信。今华山不安一化主,不散一缘簿,道粮任其自来,修行决不空腹。

  四者,诸方出头长老,一居方丈,即设小厨,收集果品,治造饮食,恣意私餐。若爱者有分,余莫能尝。愧统众之名不均,设斋堂之位鲜临。今某三时粥饭随堂,一切果品入库。若檀护进山,宾主之礼难废,此则不为偏众。

  五者,诸方堂头莫不分收檀施,香仪即入方丈,斋资乃送库司,此谓共中分二。设若单供香仪,款客出于常住,银钱蓄为己有。累当家七事之忧。不思常住属我,我物尽是常住。今某缘虽未臻,预革于先。凡有香仪,总归常住。若是私用,进出众知。

  六者,诸方帖报传戒,或三七日,或一月,来则必定攒单,去则普散化疏,借斯贸易,岂真弘法。今华山聚不攒单,散不给疏,淡薄随时,清净传戒。

  七者,诸方大刹,各寮私蓄茶果,摆列玩器,岂但聚坐杂谈,空消岁月,抑且论人短长,令众参差,损多益少,信施焉受!故今革新。几同居大众,若道友顾望,或交识寻访,请至客寮,随便相款,一则常住不缺宾礼,次则于己面色生光。

  八者,诸方堂头,惯行吊贺,贿送檀门,出俗反行俗礼,为僧不惜僧仪。因贪利养,佛制全违。今华山实则远于城邑,又俱依律行持,笃信檀护,自然谅宥。

  九者,居山梵刹,不类附郭丛林,柴米不无担运,普务鸣梆齐行。若自安劳他,何名统众!今某出坡不缩于后,诸务必躬其先,有病则不勉强,至老方可歇息。同居大众,开除亦尔。

  十者,同界大众,俱遵佛制,皆去饰好,勿著蚕丝,勿类俗服,三衣不离,须染坏色,一钵恒用,瓦铁应持,过午律无开听,增修依教奉行,彼此策进,怠者随勤。30

  以上十条规约内蕴戒律精神,而实质是以僧制清规的面貌出现,这典型地体现出见月对戒律普世性与适宜性的探索。

  再如见月在授戒方面“三坛同授”的制定与变通,同样体现了“随方毗尼”的精神。依据《五分律》卷十六载,传授比丘戒法,是平常的行事,凡在每半月的诵戒之时,每年的夏安居圆满日大众僧集合时,以及大众僧自行集会时,只要具足十人僧,便可接受请求授比丘戒。智旭在《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卷11《授戒法》中也认为"随时皆可入道,何须腊八及四月初八。难缘方许三人,岂容多众至百千众。"31对当时授戒情形曾多次提出质疑与批评。可是明末清初的佛教状况,并不是所有的寺院,平常都能集合十人僧的,故也不能随时随处请求授戒。同时唯有明律的律师有资格担任授戒师,也唯有律师住持的道场或聘请到了律师的道场,才能举行传戒法会。因此,凡传戒,必定是众人聚集,同时受戒。圣严法师评论说,这种现象,在智旭之前,早已如此,智旭之后,还是如此。读体也是饱读律典的人,何尝不知佛世授戒的规式,为适应环境,也就只好"不违古本,别出新型" 32了。

  见月对戒律的这一理性态度是有其渊源的。如他在《毗尼止持会集》中说:“律分众部,起自异执;哲人弘范,理合融收。”33这表明他持有融合理念。他还指出,依《舍利弗问经》中的说法,佛说在众部律中,《摩诃僧祗律》其味纯正,而其余诸部如被添甘露。那为什么要宗《四分》,而舍《僧祗》呢?见月说:“多智慧人能取能舍,诸愚痴人不能分别。是知诸部之分,出乎异见;取舍之法,谶自圣言。故兹集虽以昙无德部为宗,然于他部互有发明者,悉采用之。此亦南山律祖集大成之式也。”34南山律与诸部的最大区别在于,其他部律不与余部律相会通,而南山道宣虽是以《四分律》为中心,但也会通其他律书。可见在融会贯通这一点上,见月是服膺道宣律祖的。所以他表明自己宗四分的立场:“今宗昙无德四分律者,盖是南山圣师之所宗故;自唐以降皆弘通故;二百五十戒相悉具足故;犍度有归无紊乱故。余今宗之,复何疑焉?”35见月于戒律的融通性上是继承道宣祖师的。

  五、结语

  李模在《见月大律师塔铭》中说:"昔盛唐之世,有龙兴寺大律师体公,律宗推为第一。李华撰碑称其道行贯天地,仁慈包世界。于观照得甚深,于人法得无我,于辩才得自在,于文义得解脱。或者乘愿示现,异世而同名者欤。是以诸方舆论谓师之德业,足以上配澄照者有三:般舟三昧,人鲜能行,终南始修,则周行七十二峰;宝华嗣行,则卓立妙高山顶,其奇功妙道,先后同揆,一也。麟德乙丑建净业之坛,则天神侍卫;康熙癸卯建千华之坛,则大士放光,其至德殊祥,古今旷见,二也。昔西明法道盛于当时,虽义净诸师莫能与之抗衡;今宝华律风扇于海内,即禅讲名流亦为之同声赞颂。师于昧和尚实称丕承之子,则较诸澄照弼时仔肩恢宏智首之道,光前裕后,今古休匹,三也。於戏古求十科高僧、明律圣贤,如师者能几人哉。"36此一段话对见月在中国律宗史上的地位作了十分简明的概述,将见月与中国律宗的创立者道宣律师相比较,认为他对千华一系之发扬光大,可与道宣律祖绍继智首大师开创弘律基业之功勋相媲美。

  纵观见月一生,以振兴戒律为己任,日常行事均依制而行,夙禀刚骨,随处皆唯法是亲,丝毫不徇人情。史赞:"为众楷模,南山古风,再见当日;誓创风范,影响所及,风行草偃。"道山高出,梵海波涌,德誉隆起,人咸赞叹,尊称其为千华律虎,南山道宣律师再世。见月律师继承法席,住持宝华山三十余年,颇多建树。他锐意革新,是制必遵,非法必革。定制每年春冬传戒,结夏安居,寺规整肃,道风纯正,成为各方模范。见月一生开戒七十余期,门弟子以数万计。可以说,自宋元后几近断绝的律宗一脉至明末清初的复兴基业,由古心律祖草创、三昧和尚继起,至见月律师而集大成。自见月之后,宝华山成为全国传戒中心,各地寺院的授戒仪规,均以宝华山隆昌寺的《传戒正范》为蓝本。晚近律学,唯宝华山一系,以开坛传戒为己任,使出家受戒之仪制得以勉存,律法藉以弘传。其中,见月以三十年的心力所创建树,功不可没。

  (作者简介:温金玉,1961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与宗教学系教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所长。)

  1 《卍续藏经》,第114册,740页上。

  2 《宝华山志》,卷12,521页,宗青图书公司印行,1994。

  3 《卍续藏经》,第114册,731页下。

  4 法藏:《弘戒法仪》,卷下《授戒辨》,《续藏经》,第106册,968页上—下。

  5 江燦腾《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与佛学诤辩之研究》对此有详尽分析。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90-12。陈永革《晚明佛学的复兴与困境》亦多论述。《法藏文库》39册,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2001-6。

  6 法藏:《弘戒法仪》,卷下《授戒辨》,《续藏经》,第106册,1040页上—下。

  7 元贤《续寱言》,引见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3卷第2册,514~515页。

  8 《中国佛教》(二),知识出版社,1982,301页。

  9 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载《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东大图书公司,1990,146页。

  10 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载《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东大图书公司,1990,146页。

  11 圣严著,关世谦译:《明末中国佛教之研究》,台湾学生书局印行,1988-11。

  12 《清凉山志》,卷三《远清律师传》。

  13 见月:《毗尼作持续释》,《卍续藏经》,65册,5页上。

  14 书玉:《毗尼日用香乳记·序》,3页,佛教出版社印行。

  15 《大正藏》,卷24,1003页下。

  16 圣严:《明末的菩萨戒》,载《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159页。

  17 圣严:《明末佛教研究》,239页,东初出版社,1987-9。

  18 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载《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149页。

  19 弘一:《律学要略》。

  20 见月:《传戒正范》,新文丰出版公司印行,1992,1-3页。

  21 《卍续藏经》,61册,645页上。

  22 《卍续藏经》,61册,645页上。

  23 《卍续藏经》,65册,4页上。

  24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9《学要》条。

  25 元贤:《律学发轫·序》,《卍续藏经》,106册,922页上。

  26 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载《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148页。

  27 书玉:《毗尼日用香乳记·序》,4页,佛教出版社印行。

  28 对此可参考释果灯《明末清初之律学复兴——以见月律师为中心》一文的分析。《中华佛学研究》,2003(7)。

  29 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载《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148页。

  30 见月:《一梦漫言》,卷下。

  31 《卍续藏经》,63册,514页。

  32 圣严:《明末中国的戒律复兴》,载《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 154页。

  33 《卍续藏经》,61册,649页上。

  34 《卍续藏经》,61册,649页上。

  35 《卍续藏经》,61册,649页下

  36 《宝华山志》,卷7,300—301页,宗青图书公司印行。1994-11。

《见月戒律思想研究(温金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