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月戒律思想研究(溫金玉)▪P4

  ..續本文上一頁把戒律之根本規則與精神貫徹于寺院規約之中。如弘光元年(1645年),見月主席寶華山,他慨歎法門秋晚,正製久湮,遂製定規約十條,與衆同守。見月所立十約爲:

  一者,每見諸方古刹,各房別爨,自立己業。殿堂寂寥,稀僧梵修,致使叢林日漸頹敗,過責先主席者,泛濫剃度,不擇道品。今某但願華山永興,杜絕房頭之患,唯與袈裟法親同居,誓不披剃一人。

  二者,每見叢林攢單養老,年少亦收。恣肆不肯修行,坐享莫知慚愧,傳說彼此,挑唆大衆,故令檀護譏诮,叁門掩彩。此例華山盡革,若果老年修行者,不攢單資,隨緣共住。

  叁者,諸方叢林,多安化主,廣給募疏。方丈贊美牢籠,執事訊勞趨敬,故令矜功欺衆,把持當家。大錯因果,退息檀信。今華山不安一化主,不散一緣簿,道糧任其自來,修行決不空腹。

  四者,諸方出頭長老,一居方丈,即設小廚,收集果品,治造飲食,恣意私餐。若愛者有分,余莫能嘗。愧統衆之名不均,設齋堂之位鮮臨。今某叁時粥飯隨堂,一切果品入庫。若檀護進山,賓主之禮難廢,此則不爲偏衆。

  五者,諸方堂頭莫不分收檀施,香儀即入方丈,齋資乃送庫司,此謂共中分二。設若單供香儀,款客出于常住,銀錢蓄爲己有。累當家七事之憂。不思常住屬我,我物盡是常住。今某緣雖未臻,預革于先。凡有香儀,總歸常住。若是私用,進出衆知。

  六者,諸方帖報傳戒,或叁七日,或一月,來則必定攢單,去則普散化疏,借斯貿易,豈真弘法。今華山聚不攢單,散不給疏,淡薄隨時,清淨傳戒。

  七者,諸方大刹,各寮私蓄茶果,擺列玩器,豈但聚坐雜談,空消歲月,抑且論人短長,令衆參差,損多益少,信施焉受!故今革新。幾同居大衆,若道友顧望,或交識尋訪,請至客寮,隨便相款,一則常住不缺賓禮,次則于己面色生光。

  八者,諸方堂頭,慣行吊賀,賄送檀門,出俗反行俗禮,爲僧不惜僧儀。因貪利養,佛製全違。今華山實則遠于城邑,又俱依律行持,笃信檀護,自然諒宥。

  九者,居山梵刹,不類附郭叢林,柴米不無擔運,普務鳴梆齊行。若自安勞他,何名統衆!今某出坡不縮于後,諸務必躬其先,有病則不勉強,至老方可歇息。同居大衆,開除亦爾。

  十者,同界大衆,俱遵佛製,皆去飾好,勿著蠶絲,勿類俗服,叁衣不離,須染壞色,一缽恒用,瓦鐵應持,過午律無開聽,增修依教奉行,彼此策進,怠者隨勤。30

  以上十條規約內蘊戒律精神,而實質是以僧製清規的面貌出現,這典型地體現出見月對戒律普世性與適宜性的探索。

  再如見月在授戒方面“叁壇同授”的製定與變通,同樣體現了“隨方毗尼”的精神。依據《五分律》卷十六載,傳授比丘戒法,是平常的行事,凡在每半月的誦戒之時,每年的夏安居圓滿日大衆僧集合時,以及大衆僧自行集會時,只要具足十人僧,便可接受請求授比丘戒。智旭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卷11《授戒法》中也認爲"隨時皆可入道,何須臘八及四月初八。難緣方許叁人,豈容多衆至百千衆。"31對當時授戒情形曾多次提出質疑與批評。可是明末清初的佛教狀況,並不是所有的寺院,平常都能集合十人僧的,故也不能隨時隨處請求授戒。同時唯有明律的律師有資格擔任授戒師,也唯有律師住持的道場或聘請到了律師的道場,才能舉行傳戒法會。因此,凡傳戒,必定是衆人聚集,同時受戒。聖嚴法師評論說,這種現象,在智旭之前,早已如此,智旭之後,還是如此。讀體也是飽讀律典的人,何嘗不知佛世授戒的規式,爲適應環境,也就只好"不違古本,別出新型" 32了。

  見月對戒律的這一理性態度是有其淵源的。如他在《毗尼止持會集》中說:“律分衆部,起自異執;哲人弘範,理合融收。”33這表明他持有融合理念。他還指出,依《舍利弗問經》中的說法,佛說在衆部律中,《摩诃僧祗律》其味純正,而其余諸部如被添甘露。那爲什麼要宗《四分》,而舍《僧祗》呢?見月說:“多智慧人能取能舍,諸愚癡人不能分別。是知諸部之分,出乎異見;取舍之法,谶自聖言。故茲集雖以昙無德部爲宗,然于他部互有發明者,悉采用之。此亦南山律祖集大成之式也。”34南山律與諸部的最大區別在于,其他部律不與余部律相會通,而南山道宣雖是以《四分律》爲中心,但也會通其他律書。可見在融會貫通這一點上,見月是服膺道宣律祖的。所以他表明自己宗四分的立場:“今宗昙無德四分律者,蓋是南山聖師之所宗故;自唐以降皆弘通故;二百五十戒相悉具足故;犍度有歸無紊亂故。余今宗之,複何疑焉?”35見月于戒律的融通性上是繼承道宣祖師的。

  五、結語

  李模在《見月大律師塔銘》中說:"昔盛唐之世,有龍興寺大律師體公,律宗推爲第一。李華撰碑稱其道行貫天地,仁慈包世界。于觀照得甚深,于人法得無我,于辯才得自在,于文義得解脫。或者乘願示現,異世而同名者欤。是以諸方輿論謂師之德業,足以上配澄照者有叁:般舟叁昧,人鮮能行,終南始修,則周行七十二峰;寶華嗣行,則卓立妙高山頂,其奇功妙道,先後同揆,一也。麟德乙醜建淨業之壇,則天神侍衛;康熙癸卯建千華之壇,則大士放光,其至德殊祥,古今曠見,二也。昔西明法道盛于當時,雖義淨諸師莫能與之抗衡;今寶華律風扇于海內,即禅講名流亦爲之同聲贊頌。師于昧和尚實稱丕承之子,則較諸澄照弼時仔肩恢宏智首之道,光前裕後,今古休匹,叁也。於戲古求十科高僧、明律聖賢,如師者能幾人哉。"36此一段話對見月在中國律宗史上的地位作了十分簡明的概述,將見月與中國律宗的創立者道宣律師相比較,認爲他對千華一系之發揚光大,可與道宣律祖紹繼智首大師開創弘律基業之功勳相媲美。

  縱觀見月一生,以振興戒律爲己任,日常行事均依製而行,夙禀剛骨,隨處皆唯法是親,絲毫不徇人情。史贊:"爲衆楷模,南山古風,再見當日;誓創風範,影響所及,風行草偃。"道山高出,梵海波湧,德譽隆起,人鹹贊歎,尊稱其爲千華律虎,南山道宣律師再世。見月律師繼承法席,住持寶華山叁十余年,頗多建樹。他銳意革新,是製必遵,非法必革。定製每年春冬傳戒,結夏安居,寺規整肅,道風純正,成爲各方模範。見月一生開戒七十余期,門弟子以數萬計。可以說,自宋元後幾近斷絕的律宗一脈至明末清初的複興基業,由古心律祖草創、叁昧和尚繼起,至見月律師而集大成。自見月之後,寶華山成爲全國傳戒中心,各地寺院的授戒儀規,均以寶華山隆昌寺的《傳戒正範》爲藍本。晚近律學,唯寶華山一系,以開壇傳戒爲己任,使出家受戒之儀製得以勉存,律法藉以弘傳。其中,見月以叁十年的心力所創建樹,功不可沒。

  (作者簡介:溫金玉,1961年生,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與宗教學系教授,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副所長。)

  1 《卍續藏經》,第114冊,740頁上。

  2 《寶華山志》,卷12,521頁,宗青圖書公司印行,1994。

  3 《卍續藏經》,第114冊,731頁下。

  4 法藏:《弘戒法儀》,卷下《授戒辨》,《續藏經》,第106冊,968頁上—下。

  5 江燦騰《晚明佛教叢林改革與佛學诤辯之研究》對此有詳盡分析。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0-12。陳永革《晚明佛學的複興與困境》亦多論述。《法藏文庫》39冊,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印行,2001-6。

  6 法藏:《弘戒法儀》,卷下《授戒辨》,《續藏經》,第106冊,1040頁上—下。

  7 元賢《續寱言》,引見石峻等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第3卷第2冊,514~515頁。

  8 《中國佛教》(二),知識出版社,1982,301頁。

  9 聖嚴:《明末中國的戒律複興》,載《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東大圖書公司,1990,146頁。

  10 聖嚴:《明末中國的戒律複興》,載《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東大圖書公司,1990,146頁。

  11 聖嚴著,關世謙譯:《明末中國佛教之研究》,臺灣學生書局印行,1988-11。

  12 《清涼山志》,卷叁《遠清律師傳》。

  13 見月:《毗尼作持續釋》,《卍續藏經》,65冊,5頁上。

  14 書玉:《毗尼日用香乳記·序》,3頁,佛教出版社印行。

  15 《大正藏》,卷24,1003頁下。

  16 聖嚴:《明末的菩薩戒》,載《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159頁。

  17 聖嚴:《明末佛教研究》,239頁,東初出版社,1987-9。

  18 聖嚴:《明末中國的戒律複興》,載《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149頁。

  19 弘一:《律學要略》。

  20 見月:《傳戒正範》,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92,1-3頁。

  21 《卍續藏經》,61冊,645頁上。

  22 《卍續藏經》,61冊,645頁上。

  23 《卍續藏經》,65冊,4頁上。

  24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39《學要》條。

  25 元賢:《律學發轫·序》,《卍續藏經》,106冊,922頁上。

  26 聖嚴:《明末中國的戒律複興》,載《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148頁。

  27 書玉:《毗尼日用香乳記·序》,4頁,佛教出版社印行。

  28 對此可參考釋果燈《明末清初之律學複興——以見月律師爲中心》一文的分析。《中華佛學研究》,2003(7)。

  29 聖嚴:《明末中國的戒律複興》,載《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148頁。

  30 見月:《一夢漫言》,卷下。

  31 《卍續藏經》,63冊,514頁。

  32 聖嚴:《明末中國的戒律複興》,載《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 154頁。

  33 《卍續藏經》,61冊,649頁上。

  34 《卍續藏經》,61冊,649頁上。

  35 《卍續藏經》,61冊,649頁下

  36 《寶華山志》,卷7,300—301頁,宗青圖書公司印行。1994-11。

《見月戒律思想研究(溫金玉)》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