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与僧团教育

  戒律与僧团教育

  中国佛协已故会长赵朴初生前说过:当前佛教界重要任务: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培养人才。台湾佛教界的大德圣严法师也提出:今天不办教育,明天就没有佛教。办教育的重要性,这已成了当今佛教界的共识。本次研讨会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推动下开展的。

  佛教界已经认识到办教育重要性了,如何办好教育呢?自上个世纪庙产兴学的风气下,佛教界引进了社会学院式的办学方式,到现在整整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学院式的教育虽然为佛教也培养了不少人才。但和中国佛教界要求中的理想人才总有相当的距离。

  我觉得纯粹走学院式的办学方式是有问题的。因为社会学院式的办学目的,和佛教教育的目的是不一样的。学院的办学是以传授知识与生存技能为主,而佛教教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是解脱烦恼、解脱生死,是成佛做祖的教育。两者的要求相差甚远,方法也迥然不同,用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怎能达到佛教办学的目的呢?

  佛教教育还得回到佛教传统的佛教教育中去。佛教有自身的教育传统,佛陀是大智慧者,佛陀是大教育家。佛法在古今中外的弘扬过程中,历代祖师大德们,以他们的智慧和悲心,形成不同语系的佛教,创立了各种宗派,为我们总结出了许多教育的方式和经验。使得佛法推广到世界各地,并成就了无量众生走上解脱之路,成佛之路。

  试问:在佛教教育的这个问题上,谁最权威?难道还有人比佛陀更权威,比历代祖师大德们更权威吗?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向佛陀学习,向历代祖师大德学习。舍此我们也只能是南辕北辙,徒劳无功。

  因此,我们今天要做的事就是继承佛教的传统教育,在以传统佛教教育为根本的基础上,吸收学院式教育的优点,以此来建构佛教的现代教育。本文将从佛教戒律的角度,来探讨原始僧团的教育。

  一、依戒律建构教育的次序

  社会的教育一般是依年龄或文化程度,分初级、中级、高级,小学、中学、大学。佛教教育虽然以契理契机为原则,重视对机设教。但同时也依据戒律建立教育的次序。

  整个佛教大体分为声闻道、菩萨道。依出离心,受声闻乘的戒律成为声闻众,接受声闻乘的教育;发菩提心,受菩萨戒成为菩萨众,接受菩萨乘的教育。

  在声闻乘中分为七众的次第:有在家二众、出家五众。出家众从在家中来的。学佛一般来说,先从在家众开始。在家声闻众先受三归、五戒,依受戒而取得优婆塞、优婆夷的资格。优婆塞、优婆夷,汉译近事男、近事女。近事是亲近三宝学习佛法。依受三归五戒的内容,建立了下士道的教育体系。了知世间的因缘因果,持戒、布施,止恶行善,从而成就人天善果。

  出家声闻众,初出家受沙弥戒成为沙弥众,接受沙弥的教育。沙弥的教育由剃度和尚负责,沙弥不能独立,要依止和尚生活。沙弥遵行十戒,并要学习种种威仪。沙弥进一步当受比丘戒成比丘众,正式取得僧伽的资格,学习二部律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依出家声闻众的律仪,建立中士道教育体系。发出离心,了知世间苦、空、无常、无我,依戒、定、慧修行,成就解脱、解脱知见。

  菩萨众分在家及出家众。受菩萨戒成为菩萨众,接受菩萨众的教育。菩萨众是在声闻众教育的基础上,在《善戒经》中说,要有受声闻少分戒的基础,然后才能受菩萨戒。依菩萨戒建立上士道的修学体系。发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誓学一切法门,修六度万行,成就无上佛果。

  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显示了佛教教育的不同层次。人天乘、下士道是初级的教育,声闻乘、中士道是中级的教育,菩萨乘、上士道是高级的教育。

  二、受戒——教育资格的获得

  在社会的教育中,除了最基础的教育的,而接受中级、高级教育总有入学考试,考试通过了才能获得教育的资格。同样,一个人进入佛门,最初取得佛弟子的资格,受三归,没什么资格限定,受五戒就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了。受了三归、五戒,才能接受在家众的教育。才有资格亲近三宝修学佛法。

  佛弟子虽然有在家与出家七众,但根据声闻戒的精神,佛陀是鼓励在家弟子出家。进一步接受出家律仪,趣向解脱。出家众的条件比起在家众要严格的多。成为出家众,在受戒时,要问遮难,就是要没有十三难、十六遮。沙弥戒、比丘戒的受戒仪式,也远比在家戒要复杂的多。

  受了沙弥戒,才有资格在僧团生活。接受僧团的教育,享受僧团的部分待遇,参加的部分活动。受了比丘戒,才能成为合格的僧伽。接受僧团的全面教育,享受僧团的全部待遇,参加僧团的所有活动。

  受戒是资格的取得,持戒才是身份的完成。受三归、五戒,取得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资格。能亲近三宝,如法的持五戒,才能成为合格的优婆塞、优婆夷。受沙弥戒,取得沙弥的资格,能如法的持沙弥律仪,才能成为合格的沙弥众。受比丘戒,取得比丘的资格,能如法持比丘戒,才能成为合格的比丘。

  这就像社会的教育中,一个人考入中学、大学,并不等于就是合格的中学生、大学生。通过几年中学的教育、大学的教育,各门成绩的都及格了,才能成为合格的中学生、大学生。

  三、五年学戒、不离依止

  受了出家戒,就成为僧团的一员。在僧团的教育中,取得沙弥、比丘资格的僧众,先要经历五年学戒,不离依止的教育阶段。

  戒律是出家众的行为准则,生活的规范。五年学戒就是了解作为沙门释子,应有的行为准则,此应做,此不应做。可是凡夫无始以来由贪嗔痴的力量,养成了种种不良生活习惯,仅仅依赖戒律的条文,要让自己的不良习惯改变过来,那实在是难以办到。就像在现实的僧团中,懂戒律的人也不是没有,但又有几人能如法的去持戒呢?

  在僧格养成的教育之初,戒律中非常重视依止的作用。一般而言,沙弥或初受比丘戒者,当依止剃度或受戒和尚,如受戒和尚不能依止的情况下,当令选择依止阿阇梨。初出家沙弥或受比丘戒者,当在师父的人格感召下、在师父的言传身教下、在师父的监督下生活。

  《四分律行事钞·师资相摄篇》谈到依止的意义:“依止意者,新受戒者,创入佛法,万事无知,动便违教,若不假师示导,进诱心神,法身慧命,将何所讬。故律中制未満五岁及満五岁愚痴者,令依止有德,使咨承法训,匠成已益。”

  初出家的人就像婴儿一样。婴儿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要在父母的关照下成长,离开了父母就会死亡。同样初出家的人也是一样,必须依止和尚、阿阇梨生活。婴儿不能一日无父母,初出家受戒者也不可以一日没有依止师的情况下生活。《十诵》云:“无好师,听二、三夜;有好师,乃至一夜不依止,得罪。”《五百问》云:“若不依止,饮水食饭坐卧床席,日日犯盗。”

  出家僧格的养成,法身慧命的成长,也端赖依止师的力量。而依止师有教育弟子的责任。《僧祇》云:“日别三时,教三藏教法不能广者,下至略知戒经轻重,隂界入义。若受经时、共诵时、坐禅时,即名教授。若不尔者,下至云不放逸。”弟子有了过错,当师父的要给予惩罚。《善戒经》云:“不驱谪罚弟子,重于屠儿旃陀罗。”

  作为弟子有恭敬、侍候依止师的义务。《四分》云:“清旦入房,除小便器,白时到等。应日别早中日暮三时问讯和尚,执作二事,劳苦不得辞设。”这种恭敬侍候行为的意义有三:“一则自调我慢,二则报恩供养,三则护法住持,正法久住也。”

  僧伽的教育是僧格养成的教育,是改造生命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建立弟子发心自觉的前提下,是建立在依止师人格的感召下,是建立在师资感情的交流下,是建立在弟子对依止师的恭敬下,是建立在依法依律的准则下。五年学戒,不只是对戒律知识的掌握,而是僧格的养成。

  四、布萨——清洗自己的人格

  僧伽每半个月要过集体组织生活,在戒律中叫僧伽布萨大会。

  布萨,此云净住。《善见》云:“云何得知正法久住。若说戒法不坏是。”《摩得伽》云:“布萨者,舍诸恶性不善法,及烦恼有受,证得白法,究竟梵行事,故名也。”又云:“半月半月自观身,从前半月至今半月中间,不犯戒耶。若有犯者,于同学所忏悔。”《毗尼母》云:“清净者,名布萨义”。

  布萨是僧团中非常重要的大众会议。通常情况下,每半个月要举行一次,在戒经中称为半月半月说。布萨会议的举行,在一个界内的所有出家僧众都要参加。在布萨的羯磨中,维那师在说戒之前会问:“僧集否?和合否?没有参加的比丘说欲及清净否?”僧集否?是说,在同一个界内生活的比丘都来参加了吗?和合否?是说参加的人行为和目的是否一致。此外如果有人因为特殊原因没来参加,是否请假并对僧团所做的所有决定,表示无条件的认同。

  布萨,汉语翻译为净住。布萨的内容主要有二:一是说戒,二是忏悔。说戒,是由上座比丘或由大众推选的律师给大众读诵《戒经》,大众以虔诚恭敬心,静静的坐在下面认真的听着,并根据戒经的内容,对照自己半月来的行为。《戒经》由五篇七聚组成,上座比丘在读诵完每一篇之后,会有一个提示。问诸大德是中清净否?连续问三次。如果有人发现自己犯了哪一条戒律,就得出来发露忏悔。如果犯戒却有意隐藏事实,大众也可以根据见、闻、疑,从慈悲心出发,帮他检举出来。这是通过大众的威力及庄严的气氛,达到教育的效果。

  众生因为无明,无始以来总是生活贪嗔痴烦恼状态中,造杀盗媱妄的种种罪业。为烦恼所杂染,为业所杂染,为生所杂染。通常我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情绪、好恶在生活着,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一个人出家必须要熟悉《戒经》的内容,并且半月半月的参加说戒,这是一种强化的教育。让《戒经》中的每一条戒相,深深的印在自己的思惟中,当我们举心动念的…

《戒律与僧团教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戒律与病,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