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与僧团教育▪P2

  ..续本文上一页时候,戒律的规定自觉不自觉的都会出现在印象中,此应做,此不应做。这样自然就不容易犯戒了。

  受戒、持戒,很难不犯戒,因为无始以来不良的习气力量毕竟是强大的。犯了戒,戒体就被染污了,清净的僧格就被染污了。怎么办呢?发露、忏悔。发露、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剂。通常一件衣服穿的时间长了不洗的话,就会脏掉;同样,清净的心灵,贪嗔痴烦恼及杀盗媱妄的行为所染污,假如我们不懂得观照自己的心念,不懂得修忏悔法门,任意的放纵自己的贪嗔痴,使得贪嗔痴的力量充满着我们整个心理的活动,我们的心将会成为一个垃圾场。那将是多么的可怕啊!

  所以在僧格的养成,生命的改造的教育中,发露、忏悔法门是何等重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的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几乎都有发露、忏悔法门,因为这是完善人格必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

  依律制的忏悔法门,比丘犯了戒,根据轻重的不同,有的只要自责就能达到忏悔的效果;有的要对一位比丘或两位比丘说,才能达到忏悔的效果;有的要有四位比丘在场,通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帮你忏悔;也有的要通过二十个人的作法,才能忏悔。发露、忏悔就是通过时常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教育,达到僧格清净的效果。

  五、云游——淡泊人际关系

  在家人对家充满着执著,家是私欲及占有的结晶,家是执著的堡垒。由于人们对家的执著,一个人在外谋生或旅游,他的心总是不安,总有牵挂,一旦他回到家了,他的心就安了,所以说:心安便是家。

  如何摆脱对家的执著,于是有了出家这种生活方式的教育。

  出家是对家的超越,是对私欲及占有的勘破。出家人还有没有家呢?严格的说:出家是无家的。出家人要出世俗家、出五蕴家、出烦恼家、出三界家,也就是说要超越一切一切的执著和牵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而通过身心的出家,达到超越执著和牵挂的效果。

  出家要超越对环境的执著,对人际关系的牵挂,自然不能和在家人一样的生活方式。在家长时间的住在一个地方,要赚钱或贷款买房子,为了居住的方便和舒适,要把房子装修好,要添置许多家具,要建立庞大的人际关系圈,要取妻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孙。为了这一切能够正常运转,它就得努力的赚钱,而这些都是来之不易,一旦拥有他自然会很执著,而不幸失去则痛苦不堪。

  出家人为了避免出现家的现象,为了避免出现家的执著。佛制比丘不能长年固定的住在一个地方,佛经中讲修头陀行者,不能在同一颗树下住三个晚上。律中规定比丘三个月必须换一个住处。长时间的住在一个地方,就会对这个地方有感情,产生执著。而时常在变换地方,就能避免这种过患。

  长时间的住在一个地方,只觉得东西多是方便。而对经常变换地方,经常云游在外的人,才会发现东西多是多么累赘的事。因此变换居住的环境、云游,本身就是破除对拥有的执著的最好的教育。

  佛陀在四十五的教化中,足迹遍布当时大大小小的国家。佛陀的常随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随着佛陀游行各地。佛弟子们的云游,一方面去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依止修学;一方面随缘弘法,把佛法弘扬推广到印度的各地。在听闻佛法中,树立人生的正见,佛法的正见;在弘法中,接触众生的疾苦,激发自身内在的慈悲心。

  六、安居——定时潜修

  比丘一年内,要有一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地点,专心学习和修行,这在戒律中叫做结夏安居。安居的法门并非佛教特有的修行传统,佛世时其它宗教早已有之。佛教只是把这种良好修行传统借用而已。

  安居是相对云游而言。安居的缘起于有些比丘一年到晚在外面云游,尤其夏季,印度多雨季,云游在外多有不便。又夏天到处都是昆虫,走在路上容易损伤物命。鉴于这些过失,佛教也制定了夏安居。

  凡夫总是这样,长时间的住在一处,就容易产生感情执著;而总在动荡的状态下生活,身心又不容易安住。佛陀是大智慧者,他老人家善知众生的这种习性。为了避免比丘对住处的贪执,规定比丘不得长时间的固定住在一处;为了让比丘有相对稳定的学习或修行环境,又制定了夏安居。

  道宣律师撰写的《四分律行事钞》,把安居的这部分内容,叫做安居策修篇。元照律师在《资持记》中是这样解释的。“形心摄静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随时警励曰策,三业运善曰修”。安居,是把身心从动荡的状态中安静下来,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夏安居的时间规定是三个月,三个月住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做什么呢?策修,就是学习或修行。

  从现实僧团来看,安居的这种制度太重要了。在这个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在全面改革开放的今天,许多寺院都已成了城市中闹市的闹市。出家人一个到晚要忙于应酬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要经营庞大的寺院旅游事业,要管理寺院,还要做种种弘法、慈善事业。今天的许多寺院管理者,他们和在家人一样忙。

  长期从事寺院行政事务管理的结果,势必心会变野了,人要变世俗了,烦恼妄想会增长了。久而久之就失去自我观照能力,正念再也不会产生作用了。三月的安居,是让长期劳作、运转的身心休息一下,有个缓冲的机会。充充电,通过经教的薰习,能把正念提起;通过禅修,培养定力。这样进入做事的时候,就能保有良好的心态。在五欲尘劳面前能有定力,不会沉溺其中,为八风所动。

  七、简朴的物质条件——避免拥有的贪著

  人生存在世界上,需要有相应的物质资源。衣食住用,任何人都不能没有,即使诸佛菩萨在世也不另外。

  一般的世俗人,终身都在忙于生计。许多人的人生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活得好些,除此之外似乎别无所求。每个人因为福报不同,谋生有难有易;而人的欲望无穷,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却也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出家是以弘法为家务,是为追求解脱,为成就无上菩提而活着。生计对于出家人来说,自然不是重要的事。佛陀在世时的印度,几乎所有的宗教师,都是通过乞食的方式,获得生活的资粮。在印度,沙门的乞食是受人尊重的,因为一个人能放弃五欲尘劳的占有,为追求真理而活着,这种人自然是应该受人尊敬的。

  通过乞食获得生存的资粮,这就注定了出家人必须要过着简朴的生活。佛教的僧团成立之初,佛制比丘依四依生活,一著糞扫衣,二常行乞食,三依树下坐,四吃腐烂药。糞扫衣,是捡世俗人扔掉的破衣裤、烂布,拿来缝制袈裟。常乞食,是只食乞讨来的饮食,不接受信徒的请客。树下坐,是住在树下,不住房舍。吃腐烂药,是生病了,就吃俗人吃的倒掉的药。

  以四依为基础,佛陀施设了头陀法门,鼓励比丘修头陀行,赞叹头陀行。《增一阿含经》说:其有毁赞十二头陀行者,则为毁赞于我,我常赞此法,由此住世故,我法久住于世。《杂阿含经》记载:如来移身分座给迦叶,又手授僧伽黎易迦叶所著大衣,于大众中称赞头陀大行。说明了佛陀对头陀行的重视和提倡。

  四依法门也好,十二头陀行也罢。从教育的意义上来说,主要减少我们的妄想、烦恼和执著。我们拥有的越多,我们的妄想就会越多;我们拥有的越多,我们的烦恼就会越多;我们拥有的越多,我们的执著就会越多。而生活的条件简朴,妄想、执著也会相应的减少。

  在僧团中有两类比丘:一是聚落比丘,一是阿兰若比丘。佛陀也鼓励比丘住阿兰若处。阿兰若是指远离城市喧闹的闲静处,一般指山林旷野中。人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中,身心自然容易放松,内心就会变得清净。

  过午不食的修行,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过午不食,省得许多麻烦。少吃一餐,就少去乞食一次,既减少了社会负担,也能给自己争取到更多的修行时间。自古道:食色,性也。食与性是关系非常密切的。俗话说:饱暧思滛欲。吃饱吃好,营养丰富,是引发媱欲的增上缘。所以佛制比丘过午不食。过午不食,既能省去食的欲望,也能减少性的欲望。这样的话,内心显然会清净许多。

  出家人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根机不同,佛教的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能够适应四依或头陀的生活方式的人毕竟只是少数的。所以佛陀在比丘的生活问题,又有许多不同的规定。比如衣服,除了糞扫衣,随后又制三衣、百一、乃至长衣。三衣,是比丘只能拥有三衣,如果多一件,便是犯戒。百一,是在三衣外的生活用品,为了生活的方便,各种允许拥有一件。长衣,是三衣、百一外多出的生活用品。长衣要说净,说净了才能合法使用。

  佛弟子根据自己的根机不同,有人可以依糞扫衣生活,有人可以依三衣生活,有人可以依百一物生活,有人可以依长衣生活。佛陀既要考虑到弟子们生活的方便,又要避免弟子们生起贪著,开中有制,制中有开,可谓用心良苦啊!

  八、总结

  综上所述,说明了佛陀的教育的确不同于世间的教育:一、佛教自身有着非常完整的教育体系,有着非常优秀的教育思想。二、佛教教育的目的和世间的教育目的完全不同,世间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识、生存技能的培养,佛教的教育则是转凡成圣的教育,是断惑证真的教育,是成佛做祖的教育。三、佛教教育的目的与世间教育的目的不一样,相应的,采用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不能一样。四、戒律的教育是以相应的律学知识为基础,主要是通过如法的生活达到教育的效果。由如法的生活养成高尚的僧格,由如法的生活生定发慧,由如法的生活为人天树立德行的典范。

  佛教有八万四八法门的说法。虽然这是一个笼统的数字,但却反映了佛教教育的多姿多彩。而当前世界流行的佛教中,除了汉传佛教,尚有南传佛教、藏传佛教,而就汉传佛教中有八大宗派,各派都有自己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丰富的宝藏需要我们去继承它。今天,我们研讨佛教教育,也还是要本着契理契机的原则,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契理,一方面要适应当代——契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弘扬佛法。

  

《戒律与僧团教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戒律与病,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