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律與僧團教育▪P2

  ..續本文上一頁時候,戒律的規定自覺不自覺的都會出現在印象中,此應做,此不應做。這樣自然就不容易犯戒了。

  受戒、持戒,很難不犯戒,因爲無始以來不良的習氣力量畢竟是強大的。犯了戒,戒體就被染汙了,清淨的僧格就被染汙了。怎麼辦呢?發露、忏悔。發露、忏悔是人格的清洗劑。通常一件衣服穿的時間長了不洗的話,就會髒掉;同樣,清淨的心靈,貪嗔癡煩惱及殺盜媱妄的行爲所染汙,假如我們不懂得觀照自己的心念,不懂得修忏悔法門,任意的放縱自己的貪嗔癡,使得貪嗔癡的力量充滿著我們整個心理的活動,我們的心將會成爲一個垃圾場。那將是多麼的可怕啊!

  所以在僧格的養成,生命的改造的教育中,發露、忏悔法門是何等重要。不知道大家注意到的沒有,任何一個宗教幾乎都有發露、忏悔法門,因爲這是完善人格必不可缺少的教育方式。

  依律製的忏悔法門,比丘犯了戒,根據輕重的不同,有的只要自責就能達到忏悔的效果;有的要對一位比丘或兩位比丘說,才能達到忏悔的效果;有的要有四位比丘在場,通過一定的程序,才能幫你忏悔;也有的要通過二十個人的作法,才能忏悔。發露、忏悔就是通過時常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教育,達到僧格清淨的效果。

  五、雲遊——淡泊人際關系

  在家人對家充滿著執著,家是私欲及占有的結晶,家是執著的堡壘。由于人們對家的執著,一個人在外謀生或旅遊,他的心總是不安,總有牽挂,一旦他回到家了,他的心就安了,所以說:心安便是家。

  如何擺脫對家的執著,于是有了出家這種生活方式的教育。

  出家是對家的超越,是對私欲及占有的勘破。出家人還有沒有家呢?嚴格的說:出家是無家的。出家人要出世俗家、出五蘊家、出煩惱家、出叁界家,也就是說要超越一切一切的執著和牽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出家。而通過身心的出家,達到超越執著和牽挂的效果。

  出家要超越對環境的執著,對人際關系的牽挂,自然不能和在家人一樣的生活方式。在家長時間的住在一個地方,要賺錢或貸款買房子,爲了居住的方便和舒適,要把房子裝修好,要添置許多家具,要建立龐大的人際關系圈,要取妻生子,子又生子,子又生孫。爲了這一切能夠正常運轉,它就得努力的賺錢,而這些都是來之不易,一旦擁有他自然會很執著,而不幸失去則痛苦不堪。

  出家人爲了避免出現家的現象,爲了避免出現家的執著。佛製比丘不能長年固定的住在一個地方,佛經中講修頭陀行者,不能在同一顆樹下住叁個晚上。律中規定比丘叁個月必須換一個住處。長時間的住在一個地方,就會對這個地方有感情,産生執著。而時常在變換地方,就能避免這種過患。

  長時間的住在一個地方,只覺得東西多是方便。而對經常變換地方,經常雲遊在外的人,才會發現東西多是多麼累贅的事。因此變換居住的環境、雲遊,本身就是破除對擁有的執著的最好的教育。

  佛陀在四十五的教化中,足迹遍布當時大大小小的國家。佛陀的常隨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隨著佛陀遊行各地。佛弟子們的雲遊,一方面去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依止修學;一方面隨緣弘法,把佛法弘揚推廣到印度的各地。在聽聞佛法中,樹立人生的正見,佛法的正見;在弘法中,接觸衆生的疾苦,激發自身內在的慈悲心。

  六、安居——定時潛修

  比丘一年內,要有一定的時間,在特定的地點,專心學習和修行,這在戒律中叫做結夏安居。安居的法門並非佛教特有的修行傳統,佛世時其它宗教早已有之。佛教只是把這種良好修行傳統借用而已。

  安居是相對雲遊而言。安居的緣起于有些比丘一年到晚在外面雲遊,尤其夏季,印度多雨季,雲遊在外多有不便。又夏天到處都是昆蟲,走在路上容易損傷物命。鑒于這些過失,佛教也製定了夏安居。

  凡夫總是這樣,長時間的住在一處,就容易産生感情執著;而總在動蕩的狀態下生活,身心又不容易安住。佛陀是大智慧者,他老人家善知衆生的這種習性。爲了避免比丘對住處的貪執,規定比丘不得長時間的固定住在一處;爲了讓比丘有相對穩定的學習或修行環境,又製定了夏安居。

  道宣律師撰寫的《四分律行事鈔》,把安居的這部分內容,叫做安居策修篇。元照律師在《資持記》中是這樣解釋的。“形心攝靜曰安,要期在住曰居,隨時警勵曰策,叁業運善曰修”。安居,是把身心從動蕩的狀態中安靜下來,在一定的時間之內,夏安居的時間規定是叁個月,叁個月住在一個特定的地方。做什麼呢?策修,就是學習或修行。

  從現實僧團來看,安居的這種製度太重要了。在這個科技、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在全面改革開放的今天,許多寺院都已成了城市中鬧市的鬧市。出家人一個到晚要忙于應酬複雜的社會人際關系,要經營龐大的寺院旅遊事業,要管理寺院,還要做種種弘法、慈善事業。今天的許多寺院管理者,他們和在家人一樣忙。

  長期從事寺院行政事務管理的結果,勢必心會變野了,人要變世俗了,煩惱妄想會增長了。久而久之就失去自我觀照能力,正念再也不會産生作用了。叁月的安居,是讓長期勞作、運轉的身心休息一下,有個緩沖的機會。充充電,通過經教的薰習,能把正念提起;通過禅修,培養定力。這樣進入做事的時候,就能保有良好的心態。在五欲塵勞面前能有定力,不會沈溺其中,爲八風所動。

  七、簡樸的物質條件——避免擁有的貪著

  人生存在世界上,需要有相應的物質資源。衣食住用,任何人都不能沒有,即使諸佛菩薩在世也不另外。

  一般的世俗人,終身都在忙于生計。許多人的人生目的很簡單,就是爲了生存,活得好些,除此之外似乎別無所求。每個人因爲福報不同,謀生有難有易;而人的欲望無窮,在這物欲橫流的社會,卻也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出家是以弘法爲家務,是爲追求解脫,爲成就無上菩提而活著。生計對于出家人來說,自然不是重要的事。佛陀在世時的印度,幾乎所有的宗教師,都是通過乞食的方式,獲得生活的資糧。在印度,沙門的乞食是受人尊重的,因爲一個人能放棄五欲塵勞的占有,爲追求真理而活著,這種人自然是應該受人尊敬的。

  通過乞食獲得生存的資糧,這就注定了出家人必須要過著簡樸的生活。佛教的僧團成立之初,佛製比丘依四依生活,一著糞掃衣,二常行乞食,叁依樹下坐,四吃腐爛藥。糞掃衣,是撿世俗人扔掉的破衣褲、爛布,拿來縫製袈裟。常乞食,是只食乞討來的飲食,不接受信徒的請客。樹下坐,是住在樹下,不住房舍。吃腐爛藥,是生病了,就吃俗人吃的倒掉的藥。

  以四依爲基礎,佛陀施設了頭陀法門,鼓勵比丘修頭陀行,贊歎頭陀行。《增一阿含經》說:其有毀贊十二頭陀行者,則爲毀贊于我,我常贊此法,由此住世故,我法久住于世。《雜阿含經》記載:如來移身分座給迦葉,又手授僧伽黎易迦葉所著大衣,于大衆中稱贊頭陀大行。說明了佛陀對頭陀行的重視和提倡。

  四依法門也好,十二頭陀行也罷。從教育的意義上來說,主要減少我們的妄想、煩惱和執著。我們擁有的越多,我們的妄想就會越多;我們擁有的越多,我們的煩惱就會越多;我們擁有的越多,我們的執著就會越多。而生活的條件簡樸,妄想、執著也會相應的減少。

  在僧團中有兩類比丘:一是聚落比丘,一是阿蘭若比丘。佛陀也鼓勵比丘住阿蘭若處。阿蘭若是指遠離城市喧鬧的閑靜處,一般指山林曠野中。人生活在大自然的環境中,身心自然容易放松,內心就會變得清淨。

  過午不食的修行,也是一種很好的教育。過午不食,省得許多麻煩。少吃一餐,就少去乞食一次,既減少了社會負擔,也能給自己爭取到更多的修行時間。自古道:食色,性也。食與性是關系非常密切的。俗話說:飽暧思滛欲。吃飽吃好,營養豐富,是引發媱欲的增上緣。所以佛製比丘過午不食。過午不食,既能省去食的欲望,也能減少性的欲望。這樣的話,內心顯然會清淨許多。

  出家人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根機不同,佛教的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能夠適應四依或頭陀的生活方式的人畢竟只是少數的。所以佛陀在比丘的生活問題,又有許多不同的規定。比如衣服,除了糞掃衣,隨後又製叁衣、百一、乃至長衣。叁衣,是比丘只能擁有叁衣,如果多一件,便是犯戒。百一,是在叁衣外的生活用品,爲了生活的方便,各種允許擁有一件。長衣,是叁衣、百一外多出的生活用品。長衣要說淨,說淨了才能合法使用。

  佛弟子根據自己的根機不同,有人可以依糞掃衣生活,有人可以依叁衣生活,有人可以依百一物生活,有人可以依長衣生活。佛陀既要考慮到弟子們生活的方便,又要避免弟子們生起貪著,開中有製,製中有開,可謂用心良苦啊!

  八、總結

  綜上所述,說明了佛陀的教育的確不同于世間的教育:一、佛教自身有著非常完整的教育體系,有著非常優秀的教育思想。二、佛教教育的目的和世間的教育目的完全不同,世間的教育追求的是知識、生存技能的培養,佛教的教育則是轉凡成聖的教育,是斷惑證真的教育,是成佛做祖的教育。叁、佛教教育的目的與世間教育的目的不一樣,相應的,采用的教育方法自然也不能一樣。四、戒律的教育是以相應的律學知識爲基礎,主要是通過如法的生活達到教育的效果。由如法的生活養成高尚的僧格,由如法的生活生定發慧,由如法的生活爲人天樹立德行的典範。

  佛教有八萬四八法門的說法。雖然這是一個籠統的數字,但卻反映了佛教教育的多姿多彩。而當前世界流行的佛教中,除了漢傳佛教,尚有南傳佛教、藏傳佛教,而就漢傳佛教中有八大宗派,各派都有自己完整的教育體系。這豐富的寶藏需要我們去繼承它。今天,我們研討佛教教育,也還是要本著契理契機的原則,一方面要繼承傳統——契理,一方面要適應當代——契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弘揚佛法。

  

《戒律與僧團教育》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戒律與病,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