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律的现实价值▪P3

  ..续本文上一页通病,即是没有正确地对待学戒持的这一重大问题,缺乏了共同学戒守法这种风气。部分寺庙的家长化的专制式,地方性的小集团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导致僧纪不整,戒法不严,僧团衰退,信仰淡薄的不良现象。是故,我们做为佛子,都应慎重的看待这一问题,遵守戒律,掌握佛陀制戒之精神,切合社会现实,发扬民主,让佛陀的戒律得到继承和弘扬,这也是佛教生存与发展的希望所在,面对金钱物欲横流的社会,不能随波逐流。寺庙的分配制度、生活待遇、人事制度、现金管理、僧团管理等方面,要依照僧团戒法,吸收现在社会的先进管理方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与措施,并切实地运用戒律,使之落实到实处。总之,上至大德长老,下至清众新戒,不论巨细僧事,均须以僧团为主,信戒而行,由大众商讨决定,不得擅自主张,我行我素,背离大众意愿。我们若能这般如法的实施与运转,不但可以扭转僧团秩序紊乱的局面,甚至也能改变某些身居高位者的专政。应极力培养僧众处处以僧团为核心,事事以大众利益为出发点的良好风格,恢复佛教律制,这才是佛教僧团法制、民主、平等、自由的真面目。这样,僧团既提高保证了僧源的质量,又加强巩固了自身的凝聚力。

  由是可知,戒律的精神与当今社会性民主,平等,自由的性质是相适应的。我们之所以重申戒律教育在“佛教自身建设”中的价值和意义,就是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佛教想适时契机的健康发展,必须强化和振兴戒律。否则,僧团将会是一盘散沙,这不仅使僧众的个人修行解脱得不到保证,而且还有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四、戒律乃人间佛教的载体

  人间佛教思想的发起人太虚大师,早在1915年,就提倡从五戒十善的戒律精神着手,使佛法深入民间,以改良社会、政治、道德、风俗的观点,他的人间佛教理论构建深得人心,未竟之志,在印顺导师及有识之士的继承发扬下逐步向现实迈进。

  关于人间佛教的理念,就是专指人乘佛教,以现世人生为起点,逐渐向完善圆满的人生极点——佛的境界进趣,使烦恼、痛苦、复杂的人生得到升华,获得解脱、安乐、自由的现实真人生。这种人生的建立,就是要将佛法人性化,现实化,让人们处处感到生活在佛菩萨的身边,时时享受佛菩萨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人类社会通过佛法的净化,成为祥和安定的人间净土。这种积极的思想,也就是佛陀在人间应化度生的本怀。佛教的延续与弘扬,就是为了唤醒众生的共识,共同努力,达到实现人间净土这一理想的目标,作为佛弟子都有义务和责任来承担这个使命。

  然而,要实现这个愿望,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仍然是非戒律莫属。今日世界所面临的全球必道德沦丧局面,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以致出现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制造种种骇人听闻的灭绝性事件。在这欲望充塞的五浊恶世中,佛教的戒律思想内容象清新剂一样,能除却人们内心的邪恶。因为式律的精神主旨就是围绕在“止恶、行善、利他”的基点上建立的。此即是大乘所谓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三聚净戒。所以若能依律奉行,就等同在创造人间净土。

  戒的作用,本来就在于制约人们的思想行为,让人们的行为有一定的标准,使不法行为受到监督和约束。我们且以最基本的五戒而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一样,属于同工异曲的人类道德伦理基础。如五戒中的不杀生戒,就是提倡人类社会要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相处的理念,这与儒家所说的“以仁治国,以仁导众”的思想不谋而合。而今,每天报刊杂志频频刊登的不是战争暴力,就是谋财害命,人类社会的每个角落几乎都物欲横流,骇人听闻的谋杀案件不绝于耳,人类社会的道德伦理丧失殆尽!此时,我们若能呼吁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奉行不杀生戒,大家就会自觉地尊重,爱护生命,消除欲望与嗔恨,抵制残暴行为的发生。共同为彼此的生存利益着想。改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大凡战争的爆发,可以说都是与杀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商朝的纣王,在他执政期间,滥杀无辜,草菅人命,最后激起民愤,导致了殷商王朝的灭亡。还有佛世时,释迦簇的灭顶之灾,在佛教因果论中说是因为前生种下的杀生祸殃,所以今生遭到琉璃王的灭族之患。古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发兵劫,且闻屠门夜半声,”可知,这世上的战争暴乱的起因,都是杀生的结果。时下,民众吃风讲究,尤其时髦吃些频临绝种的珍稀动物,据说吃法相当残忍,让人难以置信这是现代文明人类的行为。古人尚且有“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恻隐之心,今人自吹是高级动物,文明使者,竟然是这样的霸道残忍,如此,这个世界的战争何时才能平息???故知,我们要想拥有一个安定和平的幸福家院,首先应该尊重每种生命体生存的权利和自由,不肆意滥杀无辜,做一个有良知,有道德的“地球公民”,这才是和平的最好保证。

  上面公从五戒中的不杀生戒角度来讲,其实,作为佛弟子扬善抑恶设身处世的种种道德行为规范的戒律,也是唤醒人类道德良知的警钟。假使整个人类都能奉持实行最基本的五戒,那么,就可以彻底消除战争、抢劫、谋杀、贪污、诈骗,婚外恋等种种因扰威胁人类社会的暴恶行径局面。这一点正体现戒律化俗利生的精神内涵和宗旨。

  人间佛教的根本信念就是要人人都止恶、行善、利他,以期使人世间到处充满和乐、善良、慈悲。所以,我们要实践人间佛教,最彻底的方法莫过于从戒律入手,因为,只有戒律才能淋漓尽致地将“止恶、行善、利他”精神和盘托出。故知,只有真正地依佛教戒律实行,才有实现人间净土的希望。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从佛陀制戒的起源到中土律学的流程,可以看出戒律乃佛法的寿命,佛教兴衰命运唯系在戒律。身处社会大变迁,国际大动荡的现实挑战中,唯有遵循佛陀“以戒为师”的遗嘱,严净毗尼,弘扬佛教的律师仪生活,才能令佛法久住。

  此外,戒律作为佛教的伦理产物,并非只是局限于佛门使用,它可以面向社会,恩泽众生,其实现价值远远超过世俗的道德伦理。因而,从戒律的本身来讨论戒律的价值,自然有其特殊的现实意义,这正是笔者撰文的动机所在。

  

《戒律的现实价值》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