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病,即是沒有正確地對待學戒持的這一重大問題,缺乏了共同學戒守法這種風氣。部分寺廟的家長化的專製式,地方性的小集團的現象比較嚴重,從而導致僧紀不整,戒法不嚴,僧團衰退,信仰淡薄的不良現象。是故,我們做爲佛子,都應慎重的看待這一問題,遵守戒律,掌握佛陀製戒之精神,切合社會現實,發揚民主,讓佛陀的戒律得到繼承和弘揚,這也是佛教生存與發展的希望所在,面對金錢物欲橫流的社會,不能隨波逐流。寺廟的分配製度、生活待遇、人事製度、現金管理、僧團管理等方面,要依照僧團戒法,吸收現在社會的先進管理方法,製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案與措施,並切實地運用戒律,使之落實到實處。總之,上至大德長老,下至清衆新戒,不論巨細僧事,均須以僧團爲主,信戒而行,由大衆商討決定,不得擅自主張,我行我素,背離大衆意願。我們若能這般如法的實施與運轉,不但可以扭轉僧團秩序紊亂的局面,甚至也能改變某些身居高位者的專政。應極力培養僧衆處處以僧團爲核心,事事以大衆利益爲出發點的良好風格,恢複佛教律製,這才是佛教僧團法製、民主、平等、自由的真面目。這樣,僧團既提高保證了僧源的質量,又加強鞏固了自身的凝聚力。
由是可知,戒律的精神與當今社會性民主,平等,自由的性質是相適應的。我們之所以重申戒律教育在“佛教自身建設”中的價值和意義,就是順應當今社會的發展趨勢。因此,佛教想適時契機的健康發展,必須強化和振興戒律。否則,僧團將會是一盤散沙,這不僅使僧衆的個人修行解脫得不到保證,而且還有被社會淘汰的危險。
四、戒律乃人間佛教的載體
人間佛教思想的發起人太虛大師,早在1915年,就提倡從五戒十善的戒律精神著手,使佛法深入民間,以改良社會、政治、道德、風俗的觀點,他的人間佛教理論構建深得人心,未竟之志,在印順導師及有識之士的繼承發揚下逐步向現實邁進。
關于人間佛教的理念,就是專指人乘佛教,以現世人生爲起點,逐漸向完善圓滿的人生極點——佛的境界進趣,使煩惱、痛苦、複雜的人生得到升華,獲得解脫、安樂、自由的現實真人生。這種人生的建立,就是要將佛法人性化,現實化,讓人們處處感到生活在佛菩薩的身邊,時時享受佛菩薩無微不至的關懷,使人類社會通過佛法的淨化,成爲祥和安定的人間淨土。這種積極的思想,也就是佛陀在人間應化度生的本懷。佛教的延續與弘揚,就是爲了喚醒衆生的共識,共同努力,達到實現人間淨土這一理想的目標,作爲佛弟子都有義務和責任來承擔這個使命。
然而,要實現這個願望,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仍然是非戒律莫屬。今日世界所面臨的全球必道德淪喪局面,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以致出現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製造種種駭人聽聞的滅絕性事件。在這欲望充塞的五濁惡世中,佛教的戒律思想內容象清新劑一樣,能除卻人們內心的邪惡。因爲式律的精神主旨就是圍繞在“止惡、行善、利他”的基點上建立的。此即是大乘所謂的“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叁聚淨戒。所以若能依律奉行,就等同在創造人間淨土。
戒的作用,本來就在于製約人們的思想行爲,讓人們的行爲有一定的標准,使不法行爲受到監督和約束。我們且以最基本的五戒而論;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常一樣,屬于同工異曲的人類道德倫理基礎。如五戒中的不殺生戒,就是提倡人類社會要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平等相處的理念,這與儒家所說的“以仁治國,以仁導衆”的思想不謀而合。而今,每天報刊雜志頻頻刊登的不是戰爭暴力,就是謀財害命,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幾乎都物欲橫流,駭人聽聞的謀殺案件不絕于耳,人類社會的道德倫理喪失殆盡!此時,我們若能呼籲整個人類社會,共同奉行不殺生戒,大家就會自覺地尊重,愛護生命,消除欲望與嗔恨,抵製殘暴行爲的發生。共同爲彼此的生存利益著想。改善人際關系,營造良好的人類生存環境。
縱觀人類曆史的發展規律,大凡戰爭的爆發,可以說都是與殺生有密切的關系。我國商朝的纣王,在他執政期間,濫殺無辜,草菅人命,最後激起民憤,導致了殷商王朝的滅亡。還有佛世時,釋迦簇的滅頂之災,在佛教因果論中說是因爲前生種下的殺生禍殃,所以今生遭到琉璃王的滅族之患。古雲:“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發兵劫,且聞屠門夜半聲,”可知,這世上的戰爭暴亂的起因,都是殺生的結果。時下,民衆吃風講究,尤其時髦吃些頻臨絕種的珍稀動物,據說吃法相當殘忍,讓人難以置信這是現代文明人類的行爲。古人尚且有“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恻隱之心,今人自吹是高級動物,文明使者,竟然是這樣的霸道殘忍,如此,這個世界的戰爭何時才能平息???故知,我們要想擁有一個安定和平的幸福家院,首先應該尊重每種生命體生存的權利和自由,不肆意濫殺無辜,做一個有良知,有道德的“地球公民”,這才是和平的最好保證。
上面公從五戒中的不殺生戒角度來講,其實,作爲佛弟子揚善抑惡設身處世的種種道德行爲規範的戒律,也是喚醒人類道德良知的警鍾。假使整個人類都能奉持實行最基本的五戒,那麼,就可以徹底消除戰爭、搶劫、謀殺、貪汙、詐騙,婚外戀等種種因擾威脅人類社會的暴惡行徑局面。這一點正體現戒律化俗利生的精神內涵和宗旨。
人間佛教的根本信念就是要人人都止惡、行善、利他,以期使人世間到處充滿和樂、善良、慈悲。所以,我們要實踐人間佛教,最徹底的方法莫過于從戒律入手,因爲,只有戒律才能淋漓盡致地將“止惡、行善、利他”精神和盤托出。故知,只有真正地依佛教戒律實行,才有實現人間淨土的希望。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從佛陀製戒的起源到中土律學的流程,可以看出戒律乃佛法的壽命,佛教興衰命運唯系在戒律。身處社會大變遷,國際大動蕩的現實挑戰中,唯有遵循佛陀“以戒爲師”的遺囑,嚴淨毗尼,弘揚佛教的律師儀生活,才能令佛法久住。
此外,戒律作爲佛教的倫理産物,並非只是局限于佛門使用,它可以面向社會,恩澤衆生,其實現價值遠遠超過世俗的道德倫理。因而,從戒律的本身來討論戒律的價值,自然有其特殊的現實意義,這正是筆者撰文的動機所在。
《戒律的現實價值》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