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海精髓》讲记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我们讲法王如意宝造的《愿海精髓》。这个愿文也称为“小极乐愿文”,因为其发愿最终落到了往生极乐世界上。如今不管印度还是美国,藏地还是汉地,各教派的许多高僧大德和四众弟子都在念诵此愿文,所以大家有必要了解其意义。
从传承来讲,当年我是第一批在法王面前得到此法的人,所以具有此法的清净传承。首先我用藏文给大家念一遍传承(上师念传承)。下面开始讲解愿文。
首先看标题。正标题“愿海精髓”,意思是说,普贤菩萨十万大愿的精髓是《普贤行愿品》,而《普贤行愿品》的精髓就是此愿文。所以按照我们学院的传统,每次传完法都要念一遍《普贤行愿品》,如果来不及念《普贤行愿品》,也可以念此愿文。
副标题“普贤刹之杲日”,可从两方面进行解释:一、普贤刹并非普贤菩萨的刹土,而是指一切(普)极为贤妙(贤)的刹土(刹),即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愿文能照亮前往极乐世界之路(杲日),也就是说能让我们看到往生极乐世界的光明。二、普贤菩萨(普贤)有无量的大愿,依靠这些大愿才能往生极乐世界(刹),就如同在黑暗中需要依靠阳光一样(杲日)。因为这两方面的原因,故此愿文名为“普贤刹之杲日”。
愿文总共有八个偈颂,首先是赞叹本师释迦牟尼佛并祈祷佛陀垂念。
无边二资功德所成身,具足六十支分梵音语,
十力功德周遍圆满意,天中胜天仁王祈垂念。
佛陀具有无边福慧资粮所成的身、六十种梵音的语以及十力功德周遍圆满的意,在具足如是功德的天中胜天能仁王释迦牟尼佛面前,我虔诚祈祷赐予垂念。
佛陀的身体具足无量的功德:佛陀最初发了无上的菩提心,中间积累了无边的福德和智慧资粮,最后通过无缘智慧资粮形成了法身,通过有缘福德资粮形成了色身。
佛陀的语言具足六十种梵音[1]。《法华经》云:“梵音深妙,令人乐闻。”佛陀的声音不像世间人天的声音,任何众生都不会对其生起厌恶心。
佛陀的智慧无与伦比,具有处非处智力、如是了知业报智力等十种力[2],其智慧是周遍圆满的。
佛陀的身语意跟众生的身语意完全不同,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一切人天中最为微妙、殊胜,是无与伦比的,所以法王在此祈祷:天中胜天能仁王,我等在您面前祈祷,希望您垂念我们。
《华严经》云:“唯除等正觉,最胜尊导师,一切天人中,无可归依者。”除了最胜导师正等觉佛陀以外,在世间的一切天人大众里,再没有一个真实的可皈依者。在座各位都是佛教徒,应该时刻忆念佛陀,佛陀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依靠他必定会让自己获得解脱。《圣大解脱经》中说:“愍念一切故,灭除老病死,令到安稳处,以是故名佛。”意思是,世尊悲悯一切众生,能灭除生老病死之苦,令一切众生抵达最为安稳、快乐之地,由于这个原因故名为佛陀。
所以各位不要忘记祈祷佛陀,要时时刻刻祈祷佛陀:您的智慧、悲心和威力在世间无人能比,凡是祈祷、供养您,对您产生信心,都能趋入解脱之道,愿您垂念、加持我!
《福盖正行所集经》云:“解脱一切缚,成就一切智,牟尼大牛王,世间无与等。”佛陀解脱了一切束缚,成就了一切智慧,就像牛王能引导群牛抵达安乐之地一样,佛陀也能引导无量众生抵达解脱的胜地,在世间没有能与佛陀相等者。所以大家要明白,皈依世间的人和非人都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就是一心一意皈依佛陀。这并非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所以才故意赞叹佛陀的,应该有丰富的教证和理证证成此理。
此偈主要赞颂佛陀身语意的功德,并祈祷佛陀加持我们。祈祷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祈祷,虽然佛陀是真正的如意宝,也不可能无缘无故赐予我们悉地。谁能以信心祈祷,依靠佛陀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信心力,此人就会获得佛陀的加持,一切功德和悉地自然而然都会现前。
第二偈讲佛陀往昔如何发心之理。
佛以广大慈悲近摄受,极剧三苦摧残之众生,
为欲二利所愿如意成,而发无上殊胜菩提心。
吾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以广大的慈悲心摄受了被极为剧烈的苦苦、变苦、行苦所摧残的浊世众生,为了令自他二利如意成办而发了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大家学过《白莲花论》,都清楚佛陀为了利益浊世的众生,曾经发下殊胜菩提心,之后住于菩萨的学处。不仅释迦牟尼佛,过去诸佛都是如此,如《发心仪轨》引用《入行论》的教证说:“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为什么我们要发菩提心呢?因为一切佛陀发现,唯有菩提心才能利益众生。有些人觉得财富能帮助别人,所以拼命地赚钱,有些人认为地位能帮助别人,所以想得到一个不错的地位,但佛陀并没有选择这些,而是唯一选择以菩提心利益众生。在座各位都是学大乘佛法的,除了极个别小乘种性者以外,修行的目标都是利益众生,所以也要像佛陀那样发心。
利益众生的方法很多,如果我天天拼命化缘,把化到的钱分给大家,每个人发一百块钱,这是不是利益众生呢?表面上看是。得到钱的人也很高兴:一百块钱!我可以好好花,买许多可口可乐!但这不是究竟利益众生,究竟利益众生就是以菩提心的妙药断除众生的生死大病。如《佛说无畏授所问大乘经》云:“菩提心功德,是胜妙良药,一切病能治,施有情安乐。”
总之,众生需要的就是安乐,怎样才能得到安乐?唯有依靠菩提心。佛陀因为发现唯有菩提心才能饶益无量的众生,所以他选择了发菩提心,并不是佛陀没有其他事可做,才不得不发菩提心的。
在这方面我们也要向前辈高僧大德学习,他们不是为了成就后特别舒服而修行的,而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的。世间有些人是这样的,读书就是为了找工作,找工作就是为了有吃、有穿、有钱,目标仅此而已。学习佛法不能这样,应该是为了让天下无边的众生获得解脱。
这一偈是忆念佛陀发心的历史,第三偈讲我也如是发心。既然佛陀曾经为了利益众生而发心,那我们都是佛陀的追随者,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佛陀的“粉丝”,因此也要跟随佛陀而发心。
我亦乃至等空众生尽,不贪自利寂乐之享受,
依于利他如饰胜意行,从而趣入三有之大城。
我也乃至等同虚空的众生度尽之前,绝不贪执声闻自我寂灭的安乐,而是依于饰品般的利他意乐和行为[3],不贪执住于寂静处,也不害怕接触众生,从现在开始披上精进和无畏的铠甲,趋入生死轮回的城市度化众生。
希望各位好好思维这些道理。法王的《愿海精髓》虽然只有八个偈颂,但大乘八万四千法门的所有精华都在里面。现在我每次念诵这个愿文都感觉有很大的加持,也觉得有不共的缘起。大家应该对此愿文生起定解。当年法王发愿时,我并没有发觉有特别甚深的意义,但后来越来越觉得其中每个字都有甚深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字千金,根本无法用语言和分别念来形容。尤其学习了大乘的诸多经论后,更是深深地感到圣者的金刚语与世间人以分别念造的文字确有天壤之别。
《金色童子因缘经》云:“佛于生死大海中,自度度他皆出离,我当亦度诸众生,出离同归无上道。”意思是说,佛陀在生死轮回中发起了自度度他的菩提心,最终圆满成办了自他二利,我们应当像佛那样发愿,这样自他众生都会获得解脱。
如果人的相续中有利益众生的心,自己的许多事情都会很容易。我看到一本叫《和平》的书,其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人一旦想着自己,就会误入狭隘的空间,即使一件很小的事也会显得特别大;相反,如果能想着别人,视野就会变得很广阔,任何问题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很多人应该深思这一段文字,其实很多人的痛苦、烦恼、不平、焦虑都来自于自私心,如果能少想自己、多想众生,遇到再大的问题也会显得很渺小。
《华严经》说:“先发诸大愿,除灭众生苦,究竟菩萨行,成就无上道。”我们首先应该发度化众生的大愿,如果发了这样的愿,不仅能灭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自己的菩萨行也会究竟,必将得成无上菩提之道。
两个人同时学佛,刚开始都是凡夫的境界,后来一个人发现了菩提心的重要性,从此不断地在菩提心方面努力,心里装的都是众生,想的全是利益众生,而另一个人没有发现菩提心的重要性,心里想的全是自己,从来没考虑过利益众生。到一定时候,一比较就会发现:利益他众者就像《二规教言论》中所说的那样,“恒时精进利他者,初时虽为贱奴仆,此后逐渐至高位,犹如苍龙腾空中”,而不利益他众者却平庸如前。因此,如果有人真正发心利益他众,刚开始他可能跟其他人一样,但后来他的事业、功德必将远远超过其他人。
发无上菩提心确实非常重要,我们也要为了成办自他二利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之后无所畏惧地趣入三有的城市。趣入城市并不是说天天到成都、北京,天天在宾馆里享受、看电视,而是要去利益众生,在此过程中要忍耐任何痛苦。
各位道友应该披上利他的铠甲。在现在这个时代,大乘修行人不能只是一个人呆在山里,这对自己的修行虽…
《《愿海精髓》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