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願海精髓》講記

  

《願海精髓》講記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度化一切衆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今天我們講法王如意寶造的《願海精髓》。這個願文也稱爲“小極樂願文”,因爲其發願最終落到了往生極樂世界上。如今不管印度還是美國,藏地還是漢地,各教派的許多高僧大德和四衆弟子都在念誦此願文,所以大家有必要了解其意義。

  從傳承來講,當年我是第一批在法王面前得到此法的人,所以具有此法的清淨傳承。首先我用藏文給大家念一遍傳承(上師念傳承)。下面開始講解願文。

  首先看標題。正標題“願海精髓”,意思是說,普賢菩薩十萬大願的精髓是《普賢行願品》,而《普賢行願品》的精髓就是此願文。所以按照我們學院的傳統,每次傳完法都要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如果來不及念《普賢行願品》,也可以念此願文。

  副標題“普賢刹之杲日”,可從兩方面進行解釋:一、普賢刹並非普賢菩薩的刹土,而是指一切(普)極爲賢妙(賢)的刹土(刹),即西方極樂世界,這個願文能照亮前往極樂世界之路(杲日),也就是說能讓我們看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光明。二、普賢菩薩(普賢)有無量的大願,依靠這些大願才能往生極樂世界(刹),就如同在黑暗中需要依靠陽光一樣(杲日)。因爲這兩方面的原因,故此願文名爲“普賢刹之杲日”。

  願文總共有八個偈頌,首先是贊歎本師釋迦牟尼佛並祈禱佛陀垂念。

  

無邊二資功德所成身,具足六十支分梵音語,

  

十力功德周遍圓滿意,天中勝天仁王祈垂念。

  佛陀具有無邊福慧資糧所成的身、六十種梵音的語以及十力功德周遍圓滿的意,在具足如是功德的天中勝天能仁王釋迦牟尼佛面前,我虔誠祈禱賜予垂念。

  佛陀的身體具足無量的功德:佛陀最初發了無上的菩提心,中間積累了無邊的福德和智慧資糧,最後通過無緣智慧資糧形成了法身,通過有緣福德資糧形成了色身。

  佛陀的語言具足六十種梵音[1]。《法華經》雲:“梵音深妙,令人樂聞。”佛陀的聲音不像世間人天的聲音,任何衆生都不會對其生起厭惡心。

  佛陀的智慧無與倫比,具有處非處智力、如是了知業報智力等十種力[2],其智慧是周遍圓滿的。

  佛陀的身語意跟衆生的身語意完全不同,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在一切人天中最爲微妙、殊勝,是無與倫比的,所以法王在此祈禱:天中勝天能仁王,我等在您面前祈禱,希望您垂念我們。

  《華嚴經》雲:“唯除等正覺,最勝尊導師,一切天人中,無可歸依者。”除了最勝導師正等覺佛陀以外,在世間的一切天人大衆裏,再沒有一個真實的可皈依者。在座各位都是佛教徒,應該時刻憶念佛陀,佛陀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依靠他必定會讓自己獲得解脫。《聖大解脫經》中說:“愍念一切故,滅除老病死,令到安穩處,以是故名佛。”意思是,世尊悲憫一切衆生,能滅除生老病死之苦,令一切衆生抵達最爲安穩、快樂之地,由于這個原因故名爲佛陀。

  所以各位不要忘記祈禱佛陀,要時時刻刻祈禱佛陀:您的智慧、悲心和威力在世間無人能比,凡是祈禱、供養您,對您産生信心,都能趨入解脫之道,願您垂念、加持我!

  《福蓋正行所集經》雲:“解脫一切縛,成就一切智,牟尼大牛王,世間無與等。”佛陀解脫了一切束縛,成就了一切智慧,就像牛王能引導群牛抵達安樂之地一樣,佛陀也能引導無量衆生抵達解脫的勝地,在世間沒有能與佛陀相等者。所以大家要明白,皈依世間的人和非人都是不可靠的,最可靠的就是一心一意皈依佛陀。這並非因爲我們是佛教徒,所以才故意贊歎佛陀的,應該有豐富的教證和理證證成此理。

  此偈主要贊頌佛陀身語意的功德,並祈禱佛陀加持我們。祈禱非常重要,如果沒有祈禱,雖然佛陀是真正的如意寶,也不可能無緣無故賜予我們悉地。誰能以信心祈禱,依靠佛陀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信心力,此人就會獲得佛陀的加持,一切功德和悉地自然而然都會現前。

  第二偈講佛陀往昔如何發心之理。

  

佛以廣大慈悲近攝受,極劇叁苦摧殘之衆生,

  

爲欲二利所願如意成,而發無上殊勝菩提心。

  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以廣大的慈悲心攝受了被極爲劇烈的苦苦、變苦、行苦所摧殘的濁世衆生,爲了令自他二利如意成辦而發了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大家學過《白蓮花論》,都清楚佛陀爲了利益濁世的衆生,曾經發下殊勝菩提心,之後住于菩薩的學處。不僅釋迦牟尼佛,過去諸佛都是如此,如《發心儀軌》引用《入行論》的教證說:“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爲什麼我們要發菩提心呢?因爲一切佛陀發現,唯有菩提心才能利益衆生。有些人覺得財富能幫助別人,所以拼命地賺錢,有些人認爲地位能幫助別人,所以想得到一個不錯的地位,但佛陀並沒有選擇這些,而是唯一選擇以菩提心利益衆生。在座各位都是學大乘佛法的,除了極個別小乘種性者以外,修行的目標都是利益衆生,所以也要像佛陀那樣發心。

  利益衆生的方法很多,如果我天天拼命化緣,把化到的錢分給大家,每個人發一百塊錢,這是不是利益衆生呢?表面上看是。得到錢的人也很高興:一百塊錢!我可以好好花,買許多可口可樂!但這不是究竟利益衆生,究竟利益衆生就是以菩提心的妙藥斷除衆生的生死大病。如《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雲:“菩提心功德,是勝妙良藥,一切病能治,施有情安樂。”

  總之,衆生需要的就是安樂,怎樣才能得到安樂?唯有依靠菩提心。佛陀因爲發現唯有菩提心才能饒益無量的衆生,所以他選擇了發菩提心,並不是佛陀沒有其他事可做,才不得不發菩提心的。

  在這方面我們也要向前輩高僧大德學習,他們不是爲了成就後特別舒服而修行的,而是爲了利益衆生而修行的。世間有些人是這樣的,讀書就是爲了找工作,找工作就是爲了有吃、有穿、有錢,目標僅此而已。學習佛法不能這樣,應該是爲了讓天下無邊的衆生獲得解脫。

  這一偈是憶念佛陀發心的曆史,第叁偈講我也如是發心。既然佛陀曾經爲了利益衆生而發心,那我們都是佛陀的追隨者,用現在的話來講是佛陀的“粉絲”,因此也要跟隨佛陀而發心。

  

我亦乃至等空衆生盡,不貪自利寂樂之享受,

  

依于利他如飾勝意行,從而趣入叁有之大城。

  我也乃至等同虛空的衆生度盡之前,絕不貪執聲聞自我寂滅的安樂,而是依于飾品般的利他意樂和行爲[3],不貪執住于寂靜處,也不害怕接觸衆生,從現在開始披上精進和無畏的铠甲,趨入生死輪回的城市度化衆生。

  希望各位好好思維這些道理。法王的《願海精髓》雖然只有八個偈頌,但大乘八萬四千法門的所有精華都在裏面。現在我每次念誦這個願文都感覺有很大的加持,也覺得有不共的緣起。大家應該對此願文生起定解。當年法王發願時,我並沒有發覺有特別甚深的意義,但後來越來越覺得其中每個字都有甚深的意義,可以說是一字千金,根本無法用語言和分別念來形容。尤其學習了大乘的諸多經論後,更是深深地感到聖者的金剛語與世間人以分別念造的文字確有天壤之別。

  《金色童子因緣經》雲:“佛于生死大海中,自度度他皆出離,我當亦度諸衆生,出離同歸無上道。”意思是說,佛陀在生死輪回中發起了自度度他的菩提心,最終圓滿成辦了自他二利,我們應當像佛那樣發願,這樣自他衆生都會獲得解脫。

  如果人的相續中有利益衆生的心,自己的許多事情都會很容易。我看到一本叫《和平》的書,其中有一段精彩的文字:人一旦想著自己,就會誤入狹隘的空間,即使一件很小的事也會顯得特別大;相反,如果能想著別人,視野就會變得很廣闊,任何問題都會變得微不足道。很多人應該深思這一段文字,其實很多人的痛苦、煩惱、不平、焦慮都來自于自私心,如果能少想自己、多想衆生,遇到再大的問題也會顯得很渺小。

  《華嚴經》說:“先發諸大願,除滅衆生苦,究竟菩薩行,成就無上道。”我們首先應該發度化衆生的大願,如果發了這樣的願,不僅能滅除一切衆生的痛苦,自己的菩薩行也會究竟,必將得成無上菩提之道。

  兩個人同時學佛,剛開始都是凡夫的境界,後來一個人發現了菩提心的重要性,從此不斷地在菩提心方面努力,心裏裝的都是衆生,想的全是利益衆生,而另一個人沒有發現菩提心的重要性,心裏想的全是自己,從來沒考慮過利益衆生。到一定時候,一比較就會發現:利益他衆者就像《二規教言論》中所說的那樣,“恒時精進利他者,初時雖爲賤奴仆,此後逐漸至高位,猶如蒼龍騰空中”,而不利益他衆者卻平庸如前。因此,如果有人真正發心利益他衆,剛開始他可能跟其他人一樣,但後來他的事業、功德必將遠遠超過其他人。

  發無上菩提心確實非常重要,我們也要爲了成辦自他二利發起無上的菩提心,之後無所畏懼地趣入叁有的城市。趣入城市並不是說天天到成都、北京,天天在賓館裏享受、看電視,而是要去利益衆生,在此過程中要忍耐任何痛苦。

  各位道友應該披上利他的铠甲。在現在這個時代,大乘修行人不能只是一個人呆在山裏,這對自己的修行雖…

《《願海精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念佛之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