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有利,但不能利益很多衆生。利益衆生是很重要的,現在依靠科技利益衆生特別方便,所以我們要抓緊時機利益衆生。如果所有的大乘修行人都不發心,天天貪執自己的寂滅安樂,這樣懂佛法的人都“睡懶覺”了,那衆生的苦誰來除啊?作爲菩薩不應該“睡懶覺”,應該想到:周圍有那麼多缺乏佛法的衆生,我要用各種方法給他們送去佛法。尤其現代科技的力量很大,我們這裏有許多道友在利用科技弘法,今天我在課上講一個偈頌,世界上很多人馬上都會聽到,法義馬上就能融入心。當然,反過來如果我發心不健康,故意講讓衆生生起貪心、嗔心的語言,通過網絡一發布,許多人也會馬上生起煩惱。所以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們不要睡懶覺,應該關注周圍的世界,這麼多衆生每天喝著世間八法的美酒,醉醺醺不知取舍,如果還不去利益他們,那真的很遺憾。
法王教言的每個字都有甚深的含義,拿“依于利他如飾勝意行”來說,利他的殊勝意樂和行爲就像飾品一樣,人們隨時都佩戴著飾品,同樣,菩薩也應時刻有利益衆生的意樂和行爲,不能有空才發菩提心,不空時就不發菩提心。哪裏有這樣的菩薩?應該心情好要利益衆生,心情不好也要利益衆生,身體好要利益衆生,身體不好也要利益衆生。如果什麼違緣都沒有時利益衆生,一旦遇到違緣就不利益衆生,甚至反而想害衆生,這是不是大乘菩薩啊?大家應該想一想。
第四偈是以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的行願而發願。
所有生世慧藏唯一父,文殊勇士歡喜而攝受,
由從普賢行願品所說,如海菩薩行願皆圓滿。
從現在乃至未來的生生世世,願一切諸佛的智慧寶藏、勸請一切諸佛最初發菩提心的文殊勇士歡喜攝受我,願《普賢行願品》所說的如海大願自己悉皆圓滿實現。
大乘菩薩的所有修行都包括在文殊智和普賢行中。如《普賢行願品》雲:“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文殊師利發願經》亦雲:“如文殊師利,普賢菩薩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所以我們應該發願:乃至一切衆生度盡前,生生世世得到文殊菩薩攝受,具足普賢菩薩的無量大願!對大乘行者來講,這兩點是不可缺少的。
《華嚴經》雲:“若有諸菩薩,不厭生死苦,具足普賢行,一切莫能壞。”意思是,如果有菩薩像文殊菩薩那樣不厭倦生死輪回的大苦,具足普賢菩薩的偉大行願,這樣的修行者永遠不會被違緣所毀壞。在座各位都是發了菩提心的人,要時時刻刻祈禱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要隨學他們而發大願。他們的發願就是利益衆生,根本沒有爲自己的利益而發願。
現在很多人都不會發願,如果沒有遇到善知識,可能臨死前都不會發一個殊勝的願。在這方面我特別感恩諸傳承上師,如果沒有他們的攝受和講經說法,我肯定不會像如今這樣領悟佛法,即使信仰佛教,也只是表面上拜拜佛、作一點供養,甚至連如何發願都不會。如果這輩子沒有發好願,以後什麼時候再值遇大乘佛法啊?依靠上師們的恩德,今生我如理地發了願,雖然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未來的生世中必定會依願力成爲大乘佛子,這樣自己流轉輪回就有邊際了,這是毫無疑問的。因此在這方面大家也應該想到上師的恩德。
雖然真正現前普賢大願必須證得一地菩薩果位,但現在我們可以一邊憶念願文的意義一邊隨文發願。很多人學過《普賢行願品》,應該明白其中的意義,以後要經常邊念誦邊發願。
第五偈是發願承侍未來諸佛。
未來導師九百九十六,于此刹中示現成佛時,
恒時隨行願成勝弟子,願獲廣弘事業威猛力。
賢劫未來九百九十六尊佛[4]在印度金剛座[5]示現成佛並轉*輪時,願我像阿難、目犍連和舍利子隨行釋迦牟尼佛一樣恒時隨行這些佛陀,成爲他們的首批眷屬和殊勝弟子,並祈願自己獲得利益衆生、廣弘深廣法門的威猛力量。
我們現在很想度化衆生,可是能力有限,經常找不到所化衆生,即使找到衆生,可是不但度不了他們,自己反而逐漸進入對方口中,即將被他們的魔力“度化”,最後拼命往回逃跑,有這個危險性。所以我們要發願:但願未來諸佛出世時,自己如法承侍這些佛陀,在這些佛陀面前聽受妙法,獲得弘法利生的能力。
在《大悲經》中,佛陀對阿難說:“我滅度後,此賢劫中當有九百九十六佛出興于世。拘留孫如來爲首,我爲第四,次後彌勒當補我處,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勝解佛)。如是次第汝應當知。阿難,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門汙沙門行,自稱沙門形似沙門[6],當有被著袈裟衣者,于此賢劫彌勒爲首乃至最後盧遮如來,彼諸沙門如是佛所于無余涅槃界次第當得入般涅槃,無有遺余。”由此教證可知,我們這些人與賢劫未來諸佛有甚深的因緣,因此大家要發願:當賢劫其他如來出世時,自己要恒時依止他們,得到弘法利生的威力,最終度化無量的衆生!
第六偈是爲一切衆生往生極樂世界而發願。
一切賢劣業系衆有情,此生命終往生極樂刹,
獲得無量光佛語授記,智悲力之威勢願圓滿。
願凡是以善業和惡業與我結上善緣和惡緣的有情,此生命終後都往生極樂世界,獲得無量光佛的授記,並且圓滿智慧、悲心以及度化衆生的能力。
法王一輩子就是這樣發願的,我們也應如是發願:願凡是與我結緣的衆生,不管是結善緣還是惡緣,此生命終後都往生極樂世界,往生後阿彌陀佛以妙手摩頂加持,以金剛語贊歎授記:善男子,過去汝曾發菩提心,未來汝將轉生某刹土,在彼刹土示現成佛,佛號爲何。如《文殊師利發願經》雲:“願我命終時,除滅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國。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往生淨土後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和攝受,之後具足悲心、智慧和能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具足了照見萬法實相和差別的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對一切衆生都具足猶如慈母對獨子般的大悲心,還擁有度化無邊衆生的能力,如果我們也具足這些智悲力的功德,這才是真正的佛子。
在座各位不同程度地具足這方面的功德,這就是長期學習佛法的作用。如果沒有學習佛法,不可能具足智慧、悲心和能力,通過長期的學習,跟世間人比較起來,大家對萬事萬物有了新的認識,對與自己關系好與不好的一切可憐衆生也能時常産生悲心,而且有度化他們的能力。所以有些人還是很不錯的,通過自己一個人的智慧、悲心和能力,也能饒益許多衆生。
有時候我在想:依靠法王如意寶等傳承上師的加持,現在許多人懂得了佛教的真理,對大乘的菩提心有所體會,也能盡心盡力饒益不懂佛理、充滿邪知邪見的衆生,這些現象非常令人可喜。前一段時間,各地的菩提學會搞愛心活動,看到許多人的善舉,我內心也有成就感。所以上師的加持確實很重要,通過上師的加持,很多人對佛法有所認識,對大乘的菩提心也有所感悟,這樣內心有所轉變,行爲也會相應發生變化。
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大家千萬不能退失信心,也不能生起怯弱心和畏縮心,哪怕能讓一個衆生生起善妙的心,我們也要勤奮努力。即使遇到失敗,也不應該氣餒。如果是爲了自己而奮鬥,不成功可能心裏不是滋味,但爲了利益衆生,即使不成功也沒什麼後悔的。
依靠大恩上師的願力和加持,如今我們有許多利益衆生的機會。雖然每個人的能力、發願和因緣不同,但多多少少都能做一些事。大乘佛法對整個世間有無比的利益,如果我們能用各種方法讓人發菩提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
世間的價值觀是什麼?就是覺得有錢有勢、有吃有穿才算成功人士。其實這是很顛倒的,成功人士不只是有吃有穿,《薩迦格言》中說:“平日不爲利他想,此人行爲如牲畜,唯尋自己之吃喝,豈非牲畜亦能行?”所以,即使畜生也能解決自己的生活,這沒什麼了不起的,真正了不起的就是有能力有因緣時盡量勸化衆生學佛,宣講淨土的功德,讓他們發願往生淨土,最終令自他得到真實的利益。
第七偈是爲興盛佛法、衆生安樂而發願。
無垢聖教興盛常住世,無偏衆生享受勝利樂,
意中所願恒時唯有此,祈賜谛語加持成辦之。
無垢的聖教興盛並長久住世,無偏的衆生(不僅是親友等關系好的人)享受殊勝的利益和快樂,我心中恒時所願的唯有這兩件事,祈願諸佛菩薩以谛實語加持令其成辦。
這就是聖者的所願。《普賢行願品》中的所有大願歸結起來,也就是弘揚佛法和利益衆生。這兩個願是有聯系的——如果佛法興盛,則衆生自然會得到快樂。《地藏十輪經》中說:“如如意寶珠,隨所願皆滿,如是叁乘法,能滿衆生願。”因此,如果想讓衆生快樂,就要興盛佛法,如果佛法不興盛,衆生即使暫時快樂,也不可能有長久的安樂。爲什麼我們常說要以佛法饒益衆生?就是因爲有了佛法,衆生才會自然而然擁有快樂。如果沒有佛法,人們的經濟再怎麼發達、知識再怎麼提高,也不會有真實的快樂。所以佛法是衆生安樂的源泉與根本,這一點大家務必要清楚。
各位有識之士一定要大力弘揚佛法,這就是對衆生的最大布施。《佛所行贊》雲:“佛說一切施,法施爲最勝,人斯行財施,行法施者難。”一般行財施的人比較多,很多人能給錢、給物、給地位,但是作法施的人很少。真正觀察起來,現在有多少人能作法施?確實非常少。本來法施是對衆生的最大饒益,可是愚笨之人卻不知此理,今天你給他一萬塊錢、一千塊錢,他覺得:這個人對我太好了,給我這麼多錢,我永遠報答不了他的恩德!可是如果對…
《《願海精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