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愿海精髓》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然有利,但不能利益很多众生。利益众生是很重要的,现在依靠科技利益众生特别方便,所以我们要抓紧时机利益众生。如果所有的大乘修行人都不发心,天天贪执自己的寂灭安乐,这样懂佛法的人都“睡懒觉”了,那众生的苦谁来除啊?作为菩萨不应该“睡懒觉”,应该想到:周围有那么多缺乏佛法的众生,我要用各种方法给他们送去佛法。尤其现代科技的力量很大,我们这里有许多道友在利用科技弘法,今天我在课上讲一个偈颂,世界上很多人马上都会听到,法义马上就能融入心。当然,反过来如果我发心不健康,故意讲让众生生起贪心、嗔心的语言,通过网络一发布,许多人也会马上生起烦恼。所以发了菩提心的菩萨们不要睡懒觉,应该关注周围的世界,这么多众生每天喝着世间八法的美酒,醉醺醺不知取舍,如果还不去利益他们,那真的很遗憾。

  法王教言的每个字都有甚深的含义,拿“依于利他如饰胜意行”来说,利他的殊胜意乐和行为就像饰品一样,人们随时都佩戴着饰品,同样,菩萨也应时刻有利益众生的意乐和行为,不能有空才发菩提心,不空时就不发菩提心。哪里有这样的菩萨?应该心情好要利益众生,心情不好也要利益众生,身体好要利益众生,身体不好也要利益众生。如果什么违缘都没有时利益众生,一旦遇到违缘就不利益众生,甚至反而想害众生,这是不是大乘菩萨啊?大家应该想一想。

  第四偈是以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行愿而发愿。

  

所有生世慧藏唯一父,文殊勇士欢喜而摄受,

  

由从普贤行愿品所说,如海菩萨行愿皆圆满。

  从现在乃至未来的生生世世,愿一切诸佛的智慧宝藏、劝请一切诸佛最初发菩提心的文殊勇士欢喜摄受我,愿《普贤行愿品》所说的如海大愿自己悉皆圆满实现。

  大乘菩萨的所有修行都包括在文殊智和普贤行中。如《普贤行愿品》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文殊师利发愿经》亦云:“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所以我们应该发愿:乃至一切众生度尽前,生生世世得到文殊菩萨摄受,具足普贤菩萨的无量大愿!对大乘行者来讲,这两点是不可缺少的。

  《华严经》云:“若有诸菩萨,不厌生死苦,具足普贤行,一切莫能坏。”意思是,如果有菩萨像文殊菩萨那样不厌倦生死轮回的大苦,具足普贤菩萨的伟大行愿,这样的修行者永远不会被违缘所毁坏。在座各位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人,要时时刻刻祈祷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要随学他们而发大愿。他们的发愿就是利益众生,根本没有为自己的利益而发愿。

  现在很多人都不会发愿,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可能临死前都不会发一个殊胜的愿。在这方面我特别感恩诸传承上师,如果没有他们的摄受和讲经说法,我肯定不会像如今这样领悟佛法,即使信仰佛教,也只是表面上拜拜佛、作一点供养,甚至连如何发愿都不会。如果这辈子没有发好愿,以后什么时候再值遇大乘佛法啊?依靠上师们的恩德,今生我如理地发了愿,虽然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未来的生世中必定会依愿力成为大乘佛子,这样自己流转轮回就有边际了,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在这方面大家也应该想到上师的恩德。

  虽然真正现前普贤大愿必须证得一地菩萨果位,但现在我们可以一边忆念愿文的意义一边随文发愿。很多人学过《普贤行愿品》,应该明白其中的意义,以后要经常边念诵边发愿。

  第五偈是发愿承侍未来诸佛。

  

未来导师九百九十六,于此刹中示现成佛时,

  

恒时随行愿成胜弟子,愿获广弘事业威猛力。

  贤劫未来九百九十六尊佛[4]在印度金刚座[5]示现成佛并转*轮时,愿我像阿难、目犍连和舍利子随行释迦牟尼佛一样恒时随行这些佛陀,成为他们的首批眷属和殊胜弟子,并祈愿自己获得利益众生、广弘深广法门的威猛力量。

  我们现在很想度化众生,可是能力有限,经常找不到所化众生,即使找到众生,可是不但度不了他们,自己反而逐渐进入对方口中,即将被他们的魔力“度化”,最后拼命往回逃跑,有这个危险性。所以我们要发愿:但愿未来诸佛出世时,自己如法承侍这些佛陀,在这些佛陀面前听受妙法,获得弘法利生的能力。

  在《大悲经》中,佛陀对阿难说:“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胜解佛)。如是次第汝应当知。阿难,于我法中但使性是沙门污沙门行,自称沙门形似沙门[6],当有被着袈裟衣者,于此贤劫弥勒为首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彼诸沙门如是佛所于无余涅槃界次第当得入般涅槃,无有遗余。”由此教证可知,我们这些人与贤劫未来诸佛有甚深的因缘,因此大家要发愿:当贤劫其他如来出世时,自己要恒时依止他们,得到弘法利生的威力,最终度化无量的众生!

  第六偈是为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而发愿。

  

一切贤劣业系众有情,此生命终往生极乐刹,

  

获得无量光佛语授记,智悲力之威势愿圆满。

  愿凡是以善业和恶业与我结上善缘和恶缘的有情,此生命终后都往生极乐世界,获得无量光佛的授记,并且圆满智慧、悲心以及度化众生的能力。

  法王一辈子就是这样发愿的,我们也应如是发愿:愿凡是与我结缘的众生,不管是结善缘还是恶缘,此生命终后都往生极乐世界,往生后阿弥陀佛以妙手摩顶加持,以金刚语赞叹授记:善男子,过去汝曾发菩提心,未来汝将转生某刹土,在彼刹土示现成佛,佛号为何。如《文殊师利发愿经》云:“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往生净土后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和摄受,之后具足悲心、智慧和能力,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佛陀具足了照见万法实相和差别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对一切众生都具足犹如慈母对独子般的大悲心,还拥有度化无边众生的能力,如果我们也具足这些智悲力的功德,这才是真正的佛子。

  在座各位不同程度地具足这方面的功德,这就是长期学习佛法的作用。如果没有学习佛法,不可能具足智慧、悲心和能力,通过长期的学习,跟世间人比较起来,大家对万事万物有了新的认识,对与自己关系好与不好的一切可怜众生也能时常产生悲心,而且有度化他们的能力。所以有些人还是很不错的,通过自己一个人的智慧、悲心和能力,也能饶益许多众生。

  有时候我在想:依靠法王如意宝等传承上师的加持,现在许多人懂得了佛教的真理,对大乘的菩提心有所体会,也能尽心尽力饶益不懂佛理、充满邪知邪见的众生,这些现象非常令人可喜。前一段时间,各地的菩提学会搞爱心活动,看到许多人的善举,我内心也有成就感。所以上师的加持确实很重要,通过上师的加持,很多人对佛法有所认识,对大乘的菩提心也有所感悟,这样内心有所转变,行为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能退失信心,也不能生起怯弱心和畏缩心,哪怕能让一个众生生起善妙的心,我们也要勤奋努力。即使遇到失败,也不应该气馁。如果是为了自己而奋斗,不成功可能心里不是滋味,但为了利益众生,即使不成功也没什么后悔的。

  依靠大恩上师的愿力和加持,如今我们有许多利益众生的机会。虽然每个人的能力、发愿和因缘不同,但多多少少都能做一些事。大乘佛法对整个世间有无比的利益,如果我们能用各种方法让人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世间的价值观是什么?就是觉得有钱有势、有吃有穿才算成功人士。其实这是很颠倒的,成功人士不只是有吃有穿,《萨迦格言》中说:“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所以,即使畜生也能解决自己的生活,这没什么了不起的,真正了不起的就是有能力有因缘时尽量劝化众生学佛,宣讲净土的功德,让他们发愿往生净土,最终令自他得到真实的利益。

  第七偈是为兴盛佛法、众生安乐而发愿。

  无垢圣教兴盛常住世,无偏众生享受胜利乐,

  

意中所愿恒时唯有此,祈赐谛语加持成办之。

  无垢的圣教兴盛并长久住世,无偏的众生(不仅是亲友等关系好的人)享受殊胜的利益和快乐,我心中恒时所愿的唯有这两件事,祈愿诸佛菩萨以谛实语加持令其成办。

  这就是圣者的所愿。《普贤行愿品》中的所有大愿归结起来,也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这两个愿是有联系的——如果佛法兴盛,则众生自然会得到快乐。《地藏十轮经》中说:“如如意宝珠,随所愿皆满,如是三乘法,能满众生愿。”因此,如果想让众生快乐,就要兴盛佛法,如果佛法不兴盛,众生即使暂时快乐,也不可能有长久的安乐。为什么我们常说要以佛法饶益众生?就是因为有了佛法,众生才会自然而然拥有快乐。如果没有佛法,人们的经济再怎么发达、知识再怎么提高,也不会有真实的快乐。所以佛法是众生安乐的源泉与根本,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清楚。

  各位有识之士一定要大力弘扬佛法,这就是对众生的最大布施。《佛所行赞》云:“佛说一切施,法施为最胜,人斯行财施,行法施者难。”一般行财施的人比较多,很多人能给钱、给物、给地位,但是作法施的人很少。真正观察起来,现在有多少人能作法施?确实非常少。本来法施是对众生的最大饶益,可是愚笨之人却不知此理,今天你给他一万块钱、一千块钱,他觉得:这个人对我太好了,给我这么多钱,我永远报答不了他的恩德!可是如果对…

《《愿海精髓》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念佛之功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