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P2

  ..续本文上一页说菩萨六种必应作。偈曰。

   供养及学戒  修悲亦勤善

   离諠深乐法  六事必应作

  释曰。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于诸地中决定应作六事。一者必应供养。此为成就檀度。若不长时供养则檀度不得圆满。供养义如供养品说。二者必应学戒。此为成就戒度。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三者必应修悲。此为成就忍度。若不长时忍诸不饶益事则忍度不得圆满。四者必应勤善。此为成就进度。若心放逸不修诸善则进度不得圆满。五者必应离諠。此为成就禅度。若在聚落多诤扰心则禅度不得圆满。六者必应乐法。此为成就智度。若不遍历诸佛听法无厌。如海纳流无时盈溢。则智度不得圆满。已说菩萨六种必应作。次说菩萨六种必常作。偈曰。

   厌尘及自省  耐苦修善法

   不味不分别  六行必常起

  释曰。诸菩萨为成就六度故。必应常作六事。一者厌尘。谓知五欲过失。譬如粪秽虽少亦臭。布施果报虽多亦苦。由不着故能行三施。此事常修则檀度圆满。二者自省。谓昼夜六时常自省察所作三业。知过则改。此事常修则戒度圆满。三者耐苦。若有他来作诸不饶益事。及自求法忍诸寒热等苦。此事常修则忍度圆满。四者修善。善谓六波罗蜜。于诸地中此事常修则进度圆满。五者不味。谓不啖禅中胜乐恒来欲界受生。此事常修则禅度圆满。六者不分别。谓于三轮异相不起分别。此事常修则智度圆满。已说菩萨六种必常作。次说菩萨六度胜类。偈曰。

   法施及圣戒  无生起大乘

   定悲如实智  六行此为胜

  释曰。施有多种。以法施而为最上。戒有多种。以圣人所爱无流戒而为最上。忍有多种。以八地无生忍而为最上。精进有多种。以起大乘度脱众生而为最上。定有多种。以出世第四禅与大悲合者而为最上。智有多种。以如实通达诸法智而为最上。已说菩萨六度胜类。次说四种假建立。偈曰。

   立法及立谛  立理亦立乘

   五七四三种  建立假差别

  释曰。四种假建立者。一法假建立。二谛假建立。三道理假建立。四乘假建立。问各有几种。答法假建立有五种差别。谛假建立有七种差别。道理假建立有四种差别。乘假建立有三种差别。法假建立五种者。偈曰。

   所谓五明处  皆是大乘种

   修多祇夜等  类有差别故

  释曰。法假建立五种。即是五明论。此五皆是大乘修多罗祇夜等种类差别。五明处如觉分品说。谛假建立七种者。偈曰。

   轮转及空相  唯识与依止

   邪行亦清净  正行如七种

  释曰。七种差别即是七如。一轮转如。二空相如。三唯识如。四依止如。五邪行如。六清净如。七正行如。轮转如者谓生死。即是三界心心法。此从分别起。此分别复从因缘起。不从自在等因生。亦非无因生。由分别境界空故。一切时但有分别依他二性轮转。空相如者谓法无我。一切诸法同一空如以为相故。唯识如者谓无分别智。依止如者谓苦谛。此有二种。一器世间。二众生世间。邪行如者谓集谛。此即是爱。清净如者谓灭谛。此有二种。一烦恼障净。二智障净。正行如者谓道谛。如此七种如名谛假建立。此中应知三种如是分别依他二性。谓轮转如依止如邪行如。四种如是真实性。谓空相如唯识如清净如正行如故。分别依他二性摄者即是世谛。真实性摄者即是真谛。道理假建立四种者。偈曰。

   正思正见果  择法现等量

   亦说不思议  道理有四种

  释曰。道理假建立有四种。一相待道理。二因果道理。三成就道理。四法然道理。相待道理者。所谓正思。由待正思出世正见方始得起。离正思惟更无别方便故。因果道理者。所谓正见及果。成就道理者。所谓以现等量简择诸法。法然道理者。所谓不可思议处。此法已成故如。问何故正思能起正见。此已成就不应更思。何故正见能断烦恼及得于灭。此已成就不可更思。诸如是义悉是法然道理。如此四种名道理假建立。乘假建立三种者。偈曰。

   心说行聚果  五各下中上

   依此三品异  建立有三乘

  释曰。依五义三品建立三乘。五义者。一心二说三行四聚五果。三品者。谓下中上。若声闻五事俱下。心下者求自解脱。说下者说自利法。行下者行自利行。聚下者福智狭小但三生等。果下者得声闻果。若缘觉乘五事俱中。若菩萨乘五事俱上。心上者谓四种恩心。如金刚波若经说。说上者如其恩心作如是说法。行上者如其说法作如是行行。聚上者如其行行得如是聚满。果上者如其聚满得无上菩提。复次若声闻乘从他闻法内自思惟。以分别智得果。若缘觉乘不从他闻内自思惟。亦以分别智得果。若菩萨乘不从他闻。以无分别智得果。此三种名乘假建立。已说四种假建立。次说菩萨四种求知。偈曰。

   名物互为客  二性俱是假

   二别不可得  是名四求义

  释曰。诸菩萨四种求诸法。一名求。二物求。三自性求。四差别求。名求者。推名于物是客。此谓名求。物求者。推物于名是客。此谓物求。自性求者。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此谓自性求。差别求者。推名差别及物差别。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此谓差别求。说四求已。次分别四如实知。偈曰。

   真智有四种  名等不可得

   二利为大业  成在诸地中

  释曰。诸菩萨于诸法有四种如实知。一缘名如实知。二缘物如实知。三缘自性如实知。四缘差别如实知。如实知者。由知一切名等皆不可得故。二利为大业成在诸地中者。诸菩萨于诸地中起自利利他大事。此名如实知业。偈曰。

   住持及受用  种子合三因

   依止及心法  亦种为彼缚

  释曰。三因者。一住持因。二受用因。三种子因。住持因者谓器世界。受用因者谓五欲境界。种子因者谓阿梨耶识。由此识是内外诸法种子因故。此三因如绳即是能缚。问此缚缚何等物。答依止及心法。亦种为彼缚所缚亦有三种。一依止。二心法。三阿梨耶识。问依止是何等。答是眼等六根。问阿梨耶识是何等。答是三界内外诸法种子。此中但有阿梨耶识可缚。无人我可缚。此名如实知系缚。偈曰。

   安相在心前  及以自然住

   一切俱观察  至得大菩提

  释曰。安相在心前者。安相谓闻思修慧方便。人所缘起分别故。名安相及以自然住者。彼相谓自性现前。非分别故名自然住。一切俱观察者。彼二所缘非所缘体无分别故。以此方便为诸相对治。彼二应次第观察。谓先观安相。后观自然住相。此二皆非缘体。彼起四倒即得随灭。至得大菩提者。若修行人但观察人相。唯得声闻缘觉菩提。若观察一切法相即得无上菩提。如是随其所缚而得解脱。此名如实知解脱。问此解脱由何所知由何所尽。偈曰。

   若智缘真如  远离彼二执

   亦知熏聚因  依他性即尽

  释曰。若具知三性即尽依他性。若智缘真如者。是知真实性。远离彼二执者。是知分别性。亦知熏聚因者。是知依他性。依他性即尽者。由知三性即熏习聚尽。熏习聚者。谓阿梨耶识问此尽有何功德。偈曰。

   缘彼真如智  观察无异相

   有非有现见  想作自在成

  释曰。观察无异相者。别相及如无差别见故。此说二乘与菩萨差别。二乘相及无相差别而见。如是见已悉舍于相。于无相界起作意缘入无相三昧。菩萨则不尔。于真如外不见别有诸相。于无相界亦见无相。由菩萨智无种种相修故。有非有现见者。有名真如境界。非有名相境界。皆现见故。想作自在成者。谓欲作神通等事一切皆由忆想分别而成。此是如实知利益。问凡夫及菩萨二见云何显示。偈曰。

   覆实见不实  应知是凡夫

   见实覆不实  如是名菩萨

  释曰。凡夫无功用不见真如见不真实相。菩萨无功用见真如不见不真实相。问已知差别。云何转依及得解脱。偈曰。

   不见见应知  无义有义境

   转依及解脱  以得自在故

  释曰。无义境界谓诸相。此即不见。有义境界谓真如。此即见。如是说名转依。见所执境界无体。及见真如有体。如是说名解脱。何以故。以得自在故。自在者。谓随自意转自然不行诸境界。如经说。若有相则被缚。若被缚则无解脱。不行一切境界即是解脱。问云何如实知净土方便。偈曰。

   众生同一种  地境皆普见

   此即净土障  应知亦应舍

  释曰。众生同一种地境皆普见者。器世界是大境界。一切众生同见一种类。皆言此是大地故。此即净土障者。由作此见即与净土方便而为障碍。应知亦应舍者。菩萨知此想为障碍已。即应勤舍此想。是名对治。已说菩萨四种如实知。次说菩萨五种无量。偈曰。

   应化及应净  应得亦应成

   应说此五事  菩萨五无量

  释曰。五事无量者。一应化事无量。由摄一切众生界故。二应净事无量。由摄一切器世界故。三应得事无量。由摄一切法界故。四应成事无量。由摄一切可化众生故。五应说事无量。由摄十二部经是化众生方便故。已说菩萨五种无量。次说菩萨说法有八果。偈曰。

   发心及得忍  净眼与尽漏

   法住学亦断  受用为八果

  释曰。菩萨若勤说法能得八果。一诸听法者或发菩提心。二或得无生忍。三或于诸法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此谓下乘所摄。四或得诸漏尽。五令正法久住。由此正说得展转受持故。六未学义者令得学义。七未断疑者令得断疑。八已断疑者令得受用正法无障大喜味。已说菩萨说法有八果。次说大乘七大义。偈曰。

   缘行智勤巧  果事皆具足

   依此七大义  建立于大乘

  释曰。若具足七种大义说为大乘。一者缘大。由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祇劫无间修故。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无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槃故。已…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