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P3

  ..续本文上一页说大乘七大义。次说八法摄大乘。偈曰。

   性信心行入  成净菩提胜

   如是八种事  总摄诸大乘

  释曰。此以八事总摄一切大乘。八事者。一种性如性品说。二信法如信品说。三发心如发心品说。四行行如度摄品说。五入道如教授品说。六成熟众生。谓初七地七净佛国土谓第八不退地。八菩提胜谓佛地。菩提有三种。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佛菩提大故为胜。于此佛地示现大菩提及大涅槃故。已说八法摄大乘。次说菩萨五人差别。偈曰。

   信行及净行  相行无相行

   及以无作行  差别依诸地

  释曰。菩萨有五人差别。一信行人。谓地前一阿僧祇劫。二净心行人。谓入初地。三相行人。谓二地至六地。四无相行人。谓第七地。五无作行人。谓后三地已说菩萨五人差别。次说菩萨诸相差别。偈曰。

   不着及清净  降嗔与勤德

   不动并见实  有欲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自利门说菩萨相。不著者是能行施不着诸欲故。清净者是能持戒。降嗔者是能忍辱。勤德者是能精进。不动者是能习定。见实者是能修智。有欲者是能起愿乐大菩提故。行此七事说名菩萨相。偈曰。

   随摄及无恼  耐损并勇力

   不放逸多闻  利彼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利他门说菩萨相。随摄者是施。恒以四摄摄众生故。无恼者是戒。自信于他不起恼害见故。耐损者是忍。他来违逆不怀加报意故。勇力者是进。在苦度众生无有退屈心故。不放逸者是定。不着禅味来就下处生故。多闻者是智能断一切众生疑故。如是勤行利他是菩萨相。偈曰。

   厌财及舍欲  忘怨亦勤善

   巧相无恶见  内住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住功德门说菩萨相。厌财者住施功德。知悭财过堕于恶道来贫穷故。舍欲者住戒功德。若着五欲不能出家受持戒故。忘怨者住忍功德。他来损己不怀不报故。怀报者如似画石。不怀报者如似画水。一堕恶道。一生善趣。勤善者住进功德。为自他二利恒行六波罗蜜故。巧相者住定功德。善能分别止举舍三相故。无恶见者住智功德。一切诸相不可得故。内住者住愿功德。内谓大乘论住不动故。偈曰。

   具悲亦起惭  耐苦及舍乐

   持念并善定  不舍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不退门说菩萨相。具悲者是施不退。愍他苦人能行施故。起惭者是戒不退。观此世他世及法人不造诸非故。耐苦者是忍不退。风雨寒热等及他违损事一切皆忍故。舍乐者是进不退。能行正勤人不着自乐故。持念者是定不退。能善摄心人由念力故。善定者是慧不退。无分别智具足故。不舍者是愿不退。不舍大乘故。偈曰。

    除苦不作苦  容苦不畏苦

   脱苦不思苦  欲苦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离苦门说菩萨相。除苦者是施。施他物时除他贫穷故。不作苦者是戒。戒自居时不作苦恼他故。容苦者是忍。自他利时诸苦能受故。不畏苦者是进。行难行时恒得不退故。脱苦者是定。离欲欲界时解脱苦苦故。不思苦者是慧。三轮清净时不起分别故。欲苦者是愿为化众生乐住生死故。偈曰。

   乐法及性法  呵法亦勤法

   自在法明法  向法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摄法门说菩萨相。乐法者是施。爱施等法故。性法者是戒。自性护持故。呵法者是忍。讥嫌嗔法故。勤法者是进。勤行大乘法故。自在法者是定。诸禅自在故。明法者是慧。无上般若具足故。向法者是愿。一向乐大菩提故。问云何名法。答由一切诸波罗蜜法皆随转故。偈曰。

   财制护善乐  法乘于此七

   七种不放逸  是故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不放逸门说菩萨相。一财不放逸。此由布施不施不坚施则坚固故。二制不放逸。此由持戒如佛说应作者作不应作者不作故。三护不放逸。此由忍辱护自他心无两害故。四善不放逸。此由精进常起正勤行六度故。五乐不放逸。此由修定诸禅乐受不味着故。六法不放逸。如实真法此能知故。七乘不放逸。此由大愿魔王来坏其菩提心亦不退故。偈曰。

   不遂及小罪  不忍退亦乱

   小见及异乘  七羞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有羞门说菩萨相。一不遂羞。羞悭贪故。二小罪羞。羞微细罪见怖畏故。三不忍羞羞不忍故。四退羞。羞懈怠故。五乱羞。羞退定故。六小见羞。羞余小执通达法无我故。七异乘羞。羞起小乘心舍大菩提故。偈曰。

   今世后世舍  起勤亦得通

   等说及大果  七摄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摄生门说菩萨相。一今世摄谓以布施摄现在众生。二后世摄。谓以持戒摄未来众生。得胜生处方能摄故。三舍摄。谓以忍辱摄有恼乱众生。四起勤摄。谓以精进摄懈怠众生。五得通摄。谓以禅定摄他方众生往彼化故。六等说摄。谓以智慧摄下中上众生。等心为说无增减故。七大果摄。谓以大愿若得佛果摄诸众生无有余故。此诸偈义以异门说六度及大愿。是菩萨相应知。已说菩萨诸相差别。次说菩萨诸名差别。偈曰。

   应知诸菩萨  亦名摩诃萨

   亦名有慧者  亦名上成就

   亦名降伏子  亦名降伏持

   亦名能降伏  亦名降伏牙

   亦名为勇猛  亦名为上圣

   亦名为导师  亦名大名称

   亦名为有悲  亦名大福德

   亦名自在行  亦名正说者

  释曰。此十六名皆依义立。一切菩萨总有此名。若人闻有此名。应知即是菩萨。已说菩萨诸名差别。次说菩萨诸义差别。偈曰。

   实觉大义觉  一切觉恒觉

   及以方便觉  五觉名菩萨

  释曰。由有五觉故名菩萨。一者实义觉。觉人法无我故。二者大义觉。觉自他义故。三者一切觉。觉一切种义故。四者恒觉。虽现涅槃觉无尽故。五者方便觉。觉随物机而作方便故。偈曰。

   随我及小见  及以诸识身

   亦于虚分别  四觉名菩萨

  释曰。复由四觉名为菩萨。一随我觉。由觉心故。心谓阿梨耶识。二小见觉。由觉意故。意谓与我见等四惑相应缘阿梨耶识者。三识身觉。由觉识故。识谓六识身。四虚分别觉。由觉不真分别故。不真分别者。即前心意识。一切菩萨唯觉。此是不真分别故。偈曰。

   无境及真义  永无亦圆满

   亦说不可得  五觉名菩萨

  释曰。复由五觉名为菩萨。一无境觉。觉依他性故。二真义觉。觉真实性故。三永无觉。觉分别性故。四圆满觉。觉一切境一切种故。五不可得觉。觉三轮清净故。三轮者。一应觉。谓菩萨境。二依觉。谓菩萨身。三觉性。谓菩萨智。此三不可得故。名不可得觉。偈曰。

   成就及处所  胎藏随次现

   及以断深疑  五觉名菩萨

  释曰。复由五觉名为菩萨。一成就觉。谓成佛果。二处所觉。谓住兜率天宫。三胎藏觉。谓入母胎。四随次现觉。谓出胎受欲出家修行成道。五断深疑觉。谓为诸众生转大*轮。偈曰。

   得不得及住  于自亦于他

   有说与无说  有慢及慢断

   未熟亦已熟  如此十一种

   一切皆能觉  是故名菩萨

  释曰。复由十一种觉故名菩萨。得不得及住者。如其次第过去未来现在觉。于自亦于他者。谓内觉外觉。有说与无说者。谓粗觉细觉。有慢及慢断者。谓劣觉胜觉。未熟亦已熟者。谓远觉近觉。未熟者觉彼久远方觉。已熟者觉彼于近即觉。功德品究竟。

  

  

《大乘庄严经论卷第十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