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故名实相,可得称谛;二者空于圣人是实故可称谛;三者真谛名真,真故是谛。俗有三义不得称谛,一者有法变幻无常,无真实性,不应名谛,二者于凡为实,凡夫见识虚妄,不足称谛;三者名中无有实义故不得称谛。俗谛若实则便入真。又可直难:若谛则非俗,俗则不谛,怎可说言有世俗谛。
内曰:不然,相待故知大小一一修妒路
俗谛于世人为实,于圣人为不实,譬如一柰,于枣为大,于瓜为小,此二皆实。若于枣言小,于瓜言大者,是则妄语,如是随俗故无过。
答上俗是谛义。可作二义说明:一者真难是谛,无有非谛义;二者俗有谛义也有不是谛义。俗有于凡是实故可称谛,于圣非实不得名谛,故俗有谛义有不是谛二义。“譬如一柰,于枣为大,于瓜为小”者,柰是水果名,似桃而非桃,或言古指苹果,以此比喻俗有谛不谛义,说柰比枣大是比喻俗有于凡是谛;说柰比瓜小这是俗有于圣不是谛,这样说大小二义皆是事实,比喻说俗有于凡夫是实谛,于圣人便不是实谛,此二义也皆是事实,今说俗为谛这是随顺世俗人的话说,有什么不可!
甲三 明利益分
乙一 正明得益
外曰:知是过,得何等利一一修妒路
如初舍罪福乃至破空,如是诸法皆见有过,得何等利?
论有三分:初请威灵加护,发起论端,为缘起分,二从“外曰:佛说何等善法”以下,明破邪显正,是论的正体分,辩论至此,外人理屈辞穷,回邪归正,请求利益名利益分。
外人问意:始从《舍罪正》,终讫《破空品》横破万法,竖穷五句,作如是解,知如是过者,有何等利益?
内曰:如是舍我,名得解脱一一修妒路
如是三种破诸法:初舍罪福,中破神,后破一切法,是名无我无我所。又于诸法不受不著,闻有不喜,闻无不忧,是名解脱。
正答利益。上来竖穷横破,无一法保留,为何偏答“舍我”?解云:欲令外人弃舍我执证得解脱,所以偏答“舍我”。又上来总明三空,一破神明我空,次破一切法是法空,三明空也空,因为我在其初,这是举初以摄后,是省略意。又我见为六十二见根本,举根本以摄枝本。又我见为主观能动的根,若我见不除难成道果,故兴皇大师每说:不畏烦恼,唯畏于我,因为我执是生死根本的原故。
乙二 明得益相
外曰:何以言名得解脱,不实得解脱耶?
外人问意:为什么说是假名得解脱,而不是真实得解脱呢?如小乘人言:断见思二惑,出分段生死,实得解脱。大乘宗说:断五住烦恼,了二种生死,得大解脱,今外人所问,同是此意,实是解脱,故是有所得人难得解脱。若能无依无住方能真得解脱。
内曰:毕竟清净故一一疏云:此是修妒路
破神故无人,破涅槃故无解脱,云何言人得解脱?于俗谛故说名解脱。
“毕竟清净”者,破神故无人,破涅槃故无解脱,这是无人无法,无能无所,无解无缚,本来清净,怎么能说实有人我,实得解脱!既是本来清净,即是不可说,不知何以为名,只是于世俗谛中说名解脱,《摩诃盘若?平等品》说:“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得诸佛法,以世谛故得?以第一义中得?佛言:以世谛故说佛得是法。是法中无有法可得,是人得是法,何以故?是人得是法,是为大有所得,用二法无道无果,世谛即是假名。”所以三论以无得为得,得无所得,正禀于盘若。摄山后学刘常净释《百论》毕而作偈言
为振破邪申正宗 故我敷演无相乘
光显如来中观道 涤荡三界迷暗情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记
内曰:如是舍我,名得解脱一一修妒路
如是三种破诸法:初舍罪福,中破神,后破一切法,是名无我无我所。又于诸法不受不著,闻有不喜,闻无不忧,是名解脱。
正答利益。上来竖穷横破,无一法保留,为何偏答“舍我”?解云:欲令外人弃舍我执证得解脱,所以偏答“舍我”。又上来总明三空,一破神明我空,次破一切法是法空,三明空也空,因为我在其初,这是举初以摄后,是省略意。又我见为六十二见根本,举根本以摄枝末。又我见为主观能动的根,若我见不除难成道果,故举皇大师每说:不畏烦恼,唯畏于我,因为我执是生死根本的原故。
乙二 明得益相
外曰:何以言名得解脱,不实得解脱耶?
外人问意:为什么说是假名得解脱,而不是真实得解脱呢?如小乘人言:断见思二惑,出分段生死,实得解脱。大乘宗说:断五住烦恼,了二种生死,得大解脱,今外人所问,同是此意,实得解脱,故是有所得人难得解脱。若能无依无住方能真得解脱。
内曰:毕竟清净故一一疏云:此是修妒路
破神故无人,破涅槃故无解脱,云何言人得解脱?于俗谛故说名解脱。
“毕竟清净”者,破神故无人,破涅槃故无解脱,这是无人无法,无能无所,无解无缚,本来清净,怎么能说实有人我,实得解脱!既是本来清净,即是不可说,不知何以为名,只是于世俗谛中说名解脱,《摩诃盘若?平等品》说:“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得诸佛法,以世谛故得?以第一义中得?佛言:以世谛故说佛得是法。是法中无有法可得,是人得是法,何以故?是人得是法,是为大有所得,用二法无道无果,世谛即是假名。”所以三论以无得为得,得无所得,正禀于般若。摄山后学刘常净释《百论》毕而作偈言
为振破邪申正宗 故我敷演无相乘
光显如来中观道 涤荡三界迷暗情
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记
《百论释义破空品第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