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论释义破尘品第六▪P3

  ..续本文上一页了,若其余三大不热,若不热不名有火,就火大说也是火不具四身。前者得有火大而失去三大,后者得有三大又缺少火大,若四大不得共合,这四大种将何能造色?举火为例,其余三大照此例推破。

   甲二  破见尘时

   外曰:色应可见,现在时有故一一修妒路

   以眼情等现在时取尘故,是名现在时,若眼情等不能取色尘等,则无现在时,今实有现在时,是故色可见。

   外人说:过去时已经过去,不能缘色,未来时还未到,也不能见色,今现在时正是见色之时,既不取色的时间,岂无可取的色尘!

   内曰:若法后故初亦故一一修妒路

   外人强调有现在时可以取色,此文是破有现在时。偈本“后故初亦故”的两个“故”字,当新旧的“旧”字讲。这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初产生时名为新的,时间久了这事物就逐渐变旧,但这事物变旧不是后来那一天才变旧的,是从它产生那天以后,天天都在变,时时都在变。起初的变化还不显著,人也不大感觉,等到时间久了,旧的情况显著,就被认为是旧的了。事实,事物从它产生开始就在变旧,故言“后故初亦故”,这说明时间是不停的,无有住时,既无住时,故无现在时。

   若法后故相现,是相非故时生,初生时已随有,微故不知,故相转现,是时可知。如人著屐,初已微故随之,不觉不知,久则相现。若初无故后亦无,是应常新,若然者,故相不应生。是以初微故随之,后则相现。今诸法不住故则无住时,若无住时,无取尘处。

   假若事物久后旧相出现,可是这旧相不是旧时刚产生的,而是从初生时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而有,只是起初微知细不易知道,等到旧相转现出来时才知道旧了。譬如某人刚买一双鞋。初穿时可说是新的,但从初穿开始就逐渐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地变旧,久而久之旧相就会出现。假若起初从不变旧,即后来也不会旧的。若果真如此,事物应永远常新,旧相永远不会出现,但事物并不这样,所以事物的旧相是从初就逐渐有的,这说明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今诸法不住,故无有住时,若无有住时,哪有现在时缘取色尘!

   外曰:受新故故,有现在时一一修妒路

   汝受新相故相,观生时名为新,观异时名为故。是二相非过去时可取,变非未来时可取,以现在时故,新故相可取。

   论主上借新旧的概念破现在时,今外人谓论主接受了新旧概念,若承认了新旧概念就等於承认了现在量。凡有二文:一者既有新旧的始终,就应有中间的现在,二者当你理解或缘取新旧概念时,这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这就是现在时,既有所缘取新旧概念的时间,怎能说没有现在时呢?

   内曰:不然,生故新,异故故一一修妒路

   论主前借新旧破现在,今文正破新旧。“生故新”这是破新。若说初生者为新,我说旧相初生也应名新。新法初生从空入有为新物,若旧相初现在从空入有也应名新。新法初生从空入有为新物,若旧相初现在从空入有也应名新物,这个“新”概念应怎么定呢?“异故故”者,这是破旧。初生时名新,异时为旧,但这旧是指新者为旧,离新更无有旧。前者旧的也可名新,今说新的也可为旧,这新旧哪有固定?

   若法久生,新相已过,是新相异,新则名故。若故相生,故则为新。是新是故,但有言说,第一义中,无新无中无故。

   注文为二:先释破新旧,次结归二谛。前有四句释新变为旧。“若法久生,新相已过,是新相异,新则名旧”。这说明以新为旧,新外无旧,破固定有新。次有两句,若旧相新生,旧亦名新。这是以旧为新,旧相初生,初生应新,所以说新说旧皆无固定,但有言说。“但有言说“即是世谛,世俗谛中有言无实,故云:“但有言说”。第一义中即是真理平等,无此虚妄分别。

   甲三  明得益

   外曰:若尔,得何利?

   此文来远近,远者从论初以来,初舍罪福,次破神我,后破诸法,究竟有何利益?近的来意,此品以来破有外尘,究有何利?

   内曰:得永离一一修妒路

   外道著法情深,所以答意:有著便是缚,离相则解脱。而言“得永离”者,外道断欲界烦恼有暂离三途离,若舍邪归正,断三界烦恼便“得永离”。若依大乘断五住烦恼之因,灭二种生死之果,证中道法身,成就佛果,便是究竟永离。

   若新不作中,中不作故。如种子芽茎节坏,花实等各不合,各不合故,诸法不住,不住故远离,远离故不可得取。

   注文:“新不作中,中不作故”,譬如种子芽茎花等各各不合,今且以十二因缘大树释之。以过去无明和行为新,感招现在五果为中,五果谓:识、名色、六入、触、受,此五法名为现世五果,爱、取、有三支是现世的因,也属于中,由此三因感招为世的生和老死二果,名为故旧。十二因缘在说明三世两重因果,即前和的因今世的果,二是今生的因来世的果。它是六道众生在三界流转生死的根本写照。十二因缘譬如一棵大树,无明和行是过去世的因譬如树根,识和名色等五法是由过去世的因感招今生的果,比如树身,爱取有三法是今生又在起惑造业,如树长成开花,生和老死是由今生所造惑业,来世又要受生老病死的果报,犹如大树结果。十二因缘说明三世因果,永无终期。今文比如种子,意思是一样的。种子比如无明,若无明来则行灭,行灭故如芽茎叶坏,花果等各各不合,这意味十二因缘还灭,故得永离,永离三界生死苦恼,于三界诸法不可得,不可取就是“永离”。

  

  

《百论释义破尘品第六》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