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九讲 下)
(6月5日) 【本具力量】我们如何来认识自己的烦恼呢? 我们内心本具这种力量。 【发心为要】问题是我们是否要发挥这种力量?这很重要! 你想要发挥他就有,你不发挥他就没有。 【喻】如同人吃饭、睡觉、喝水,你不吃、不喝,别人没有办法替你,外在无法强迫你。 外在只能提醒你:你(若不吃、不喝),身体会有问题;你如果不注意食品的卫生安全,人会中毒。 【引申】我们要断烦恼和认识我们内心的问题(也是)一样。 【师父策励】学佛法、长智慧,就跟人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只是你要不要的问题! 【综述】学佛法,就是要培养这种堪忍、力量,我们才有办法承载一切。 【不可共存】有粗重就没有轻安,有轻安就没有粗重。 学佛法,得到了轻安,学了才有兴趣,如果得不到轻安,那肯定烦恼重重。 【诠释内心】所有的法相名词、佛法义理都是要诠释内心世界,是内心世界境界的诠释,而不是外在世界的诠释,不是专门要来构建这样一套理论。 【佛陀本怀】释迦牟尼佛刚开始并不是为了建立一个宗教,而是因为众生的种种疾苦和问题而说法,不是要故意讲这么大一套理论出来,是经过一次又一次讲经,最后记录下来才成为了经典。 【后人之误】但是后人迷惑于名相上面的学习,和佛法的本意越走越远。 【佛法根本】释迦牟尼佛悟到了什么呢? 【如天成魔】我们如果没有从这些根本上去认识佛法的本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学习、熏习,无形中,不知不觉都会增长自己的邪见、自我意识。 【错误心态】“我要学什么东西”,“我要怎么样”,就是自我意识。 【我执为障】自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自私,有我就有执。其实自我比自私还要厉害。 自私,只是贪点小便宜;自我,执着很强,彻底把自己障碍住。 【如理认识】我们只有认识到:烦恼是我们的情绪,是因缘和合而有,这样,无论我们被人家批评、责怪或抱怨,才不会引发诸多烦恼、很多痛苦。 【解决之道】面对这些烦恼、痛苦和情绪,我们要去觉悟,只有觉悟,才是有办法解决。 而不是说我们自己做错了,别人不能说我们。 【错误心相】“我们自己做错了,那也没什么办法,你也不要管我,跟你也没什么关系。” 【师父破斥】这都不对,都不是觉悟的表现,也不是学佛人应有的基本心态。说明学佛还没有入门,所以觉悟不了,觉察不了。 【宗】我们对外在人事物的了解和观察,事先不能设定前提,一旦设定了种种前提条件,我们的认识就会发生偏差和错误。 【因】人的心态都是念念在变化的,但我们很容易把一个人过去的现行、昨天的现行当成今天的现行。过去不好,就认为今天也不好;过去好,就认为今天也好。(总之)无法很准确认识到对方现行的状态。 【喻一】五年前,我是个英雄,就会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英雄,但现在你已经不是英雄了。 【喻二】十年前,我拿到过金牌,今天可能连参加比赛的资格都没有。 【喻三】小学时可能最后一名,过了十年可能全班第一。我们不能讲十年前你不如我,你今天也不如我,这是不对的。 【常见误区】我们很容易在日常生活当中带着这样一种观念去认识人事物,认为这个人很好,脑筋里边这个种子就起好的作用;认为这个人不好,脑筋里边不好的种子在起作用,就说这个人对我不好。 【喻】人的思想、头脑,就犹如一部电脑一样。 【法由心生】我们人也是一样,看到的是什么,想到的是什么,心里就出现什么画面,就犹如电脑的荧幕一样。 【心的决择】善恶好坏的状态,我们的心里全有,要让它出现清净的还是染污的,纯粹在我们自己。 【作意而起】这些都是作意,你不作意,它是起不来的。 【喻】你要去买电脑或手表,就去搜索相应的地方。 【结摄】人心也是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起心动念(而生),跟电脑一模一样。 甲三、如理用法净烦恼,融入团体大乘行 【错误心态】我们常常认为:“在团体中,我这么用功,付出这么多,大家还不理解我。”就变得很抱怨,好像大家不知道我。 【深入辨析】什么叫付出很多呢? 一天24个小时,一年12个月,365天,你付出的是时间。 时间不付出,也流走了,你储存不了。 你用,它也过去;你不用,它也过去。 【把握关键】问题是,你付出的时间是不是有意义? 有意义,你做了就很值得;你没有付出,时间白过,你就白活。 【师父策励】要造业、做事、用功,才没有白活! 【宗】我们常常有人我对立,内心中积下种种情绪、埋怨,无法排除,然后不断熏习、坚固,所以非常需要用佛法来观察、观照。 【因】只有靠佛法来观察、观照,才能消除(这些烦恼、情绪)。 【师父强调】如果不观照,听一百次也没用!不去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法! 【师父策励】我们听法,一定要去领纳。 【如实认知】每个人的烦恼障、所知障都是非常严重的,这些障碍(让我们的身心粗重),如电脑(有问题)一样,启动不了。 【修行必需】怎样让我们身心越来越轻安,这就是我们学佛法、用功的人要面对的问题。 【观察自身】如果我们得不到轻安,天天烦烦恼恼、身心粗重、情绪很大,就需要好好去分析、去忏悔。 【错误现行】有时我们认为,在团体中,在佛门里,事情很简单,都能做,也不算什么。 出坡也好,做什么事也好,都非常容易,只要去做,都不怎么难。 【邪见过患】慢慢慢慢我们自己总是处在一种矛盾当中,二元对立,我们把两边的话都说了:“做了也不一定有什么好处,不做也没什么坏处。”这样推论出一个结果:怎么样做都可以,然后每天就不知道怎么办,不知不觉思想等流就这么障碍的。 【如何对治】学佛法一定要靠智慧,以智慧来判断,没有疑惑。 【师父破斥】认为“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就不是一种智慧,而是一种怀疑。 佛法说人有三种爱:自体爱,境界爱,当生爱。 ①自体爱:对自己的爱,对自己果报身的执着、贪爱。 ②境界爱:对环境的贪爱、执着。 ③当生爱:对来世的贪爱、执着。 【三种执着】这些贪爱就是…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九讲 下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