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 下篇

  

師父開示《大乘百法明門論》筆記要點(第九講 下)

  

(6月5日)

   丙二、主動造作培養內心力量

  【本具力量】我們如何來認識自己的煩惱呢?

  我們內心本具這種力量。

  【發心爲要】問題是我們是否要發揮這種力量?這很重要!

  你想要發揮他就有,你不發揮他就沒有。

  【喻】如同人吃飯、睡覺、喝水,你不吃、不喝,別人沒有辦法替你,外在無法強迫你。

  外在只能提醒你:你(若不吃、不喝),身體會有問題;你如果不注意食品的衛生安全,人會中毒。

   如果你不喝的話,可能你就死了;你要喝,必須自己喝,別人替代不了。

   別人最多給你挂挂葡萄糖而已,不能起根本的作用。他可能勸導勸導你,給你幫一定的忙,但他不能替你喝水,必須要自己喝。

  【引申】我們要斷煩惱和認識我們內心的問題(也是)一樣。

  【師父策勵】學佛法、長智慧,就跟人吃飯喝水一樣簡單,只是你要不要的問題!

  【綜述】學佛法,就是要培養這種堪忍、力量,我們才有辦法承載一切。

  【不可共存】有粗重就沒有輕安,有輕安就沒有粗重。

  學佛法,得到了輕安,學了才有興趣,如果得不到輕安,那肯定煩惱重重。

  

  

   乙五、修行過程中常見誤區

   丙一、偏離方向,反增我執

  【诠釋內心】所有的法相名詞、佛法義理都是要诠釋內心世界,是內心世界境界的诠釋,而不是外在世界的诠釋,不是專門要來構建這樣一套理論。

  【佛陀本懷】釋迦牟尼佛剛開始並不是爲了建立一個宗教,而是因爲衆生的種種疾苦和問題而說法,不是要故意講這麼大一套理論出來,是經過一次又一次講經,最後記錄下來才成爲了經典。

  【後人之誤】但是後人迷惑于名相上面的學習,和佛法的本意越走越遠。

  【佛法根本】釋迦牟尼佛悟到了什麼呢?

   痛苦、痛苦的原因、解決痛苦的辦法、痛苦解決後快樂的狀態,即苦、集、滅、道。

   四谛、十二因緣、六度、成佛,歸根究底是苦樂的問題。

   苦、樂,有究竟的、不究竟的。

   地獄:極苦;成佛:極樂,究竟快樂。

   一般道的衆生有苦也有樂,苦多樂少。

  【如天成魔】我們如果沒有從這些根本上去認識佛法的本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學習、熏習,無形中,不知不覺都會增長自己的邪見、自我意識。

  【錯誤心態】“我要學什麼東西”,“我要怎麼樣”,就是自我意識。

  【我執爲障】自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自私,有我就有執。其實自我比自私還要厲害。

  自私,只是貪點小便宜;自我,執著很強,徹底把自己障礙住。

   世間人有時爲了貪點小便宜,還對別人很好,但自我的話就不得了,別人改變不了,對我們修道有更大的障礙。

  【如理認識】我們只有認識到:煩惱是我們的情緒,是因緣和合而有,這樣,無論我們被人家批評、責怪或抱怨,才不會引發諸多煩惱、很多痛苦。

  【解決之道】面對這些煩惱、痛苦和情緒,我們要去覺悟,只有覺悟,才是有辦法解決。

  而不是說我們自己做錯了,別人不能說我們。

  【錯誤心相】“我們自己做錯了,那也沒什麼辦法,你也不要管我,跟你也沒什麼關系。”

  【師父破斥】這都不對,都不是覺悟的表現,也不是學佛人應有的基本心態。說明學佛還沒有入門,所以覺悟不了,覺察不了。

  

  

   丙二、先入爲主,心懷偏見

  【宗】我們對外在人事物的了解和觀察,事先不能設定前提,一旦設定了種種前提條件,我們的認識就會發生偏差和錯誤。

  【因】人的心態都是念念在變化的,但我們很容易把一個人過去的現行、昨天的現行當成今天的現行。過去不好,就認爲今天也不好;過去好,就認爲今天也好。(總之)無法很准確認識到對方現行的狀態。

  【喻一】五年前,我是個英雄,就會一直認爲自己是個英雄,但現在你已經不是英雄了。

  【喻二】十年前,我拿到過金牌,今天可能連參加比賽的資格都沒有。

  【喻叁】小學時可能最後一名,過了十年可能全班第一。我們不能講十年前你不如我,你今天也不如我,這是不對的。

  【常見誤區】我們很容易在日常生活當中帶著這樣一種觀念去認識人事物,認爲這個人很好,腦筋裏邊這個種子就起好的作用;認爲這個人不好,腦筋裏邊不好的種子在起作用,就說這個人對我不好。

   人就是這樣很奇怪的,對人對己都看不清楚。

  

  

   乙六、攝彼等義:修行從心開始

  【喻】人的思想、頭腦,就猶如一部電腦一樣。

   電腦要顯示,裏面要裝有軟件,要有驅動、有位置,如何固定、如何界定文件標識,等等,有一定的格式和次第。因爲有這些步驟、格式、次第,所以能夠變化出種種圖案。

   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在于人去選擇什麼畫面,它就會出現什麼畫面。

  【法由心生】我們人也是一樣,看到的是什麼,想到的是什麼,心裏就出現什麼畫面,就猶如電腦的熒幕一樣。

  【心的決擇】善惡好壞的狀態,我們的心裏全有,要讓它出現清淨的還是染汙的,純粹在我們自己。

   要讓它出現好的,(就好像)我們要去取一段什麼文件,我們要進入什麼文檔,我們要點擊什麼;要找不好的,或者其他的,那我們要上什麼網站,要怎麼檢索……(與電腦操作是)一樣的道理。

  【作意而起】這些都是作意,你不作意,它是起不來的。

  【喻】你要去買電腦或手表,就去搜索相應的地方。

  【結攝】人心也是一樣,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起心動念(而生),跟電腦一模一樣。

  

  

  甲叁、如理用法淨煩惱,融入團體大乘行

   乙一、歡喜付出,實現生命真意義

  【錯誤心態】我們常常認爲:“在團體中,我這麼用功,付出這麼多,大家還不理解我。”就變得很抱怨,好像大家不知道我。

  【深入辨析】什麼叫付出很多呢?

  一天24個小時,一年12個月,365天,你付出的是時間。

  時間不付出,也流走了,你儲存不了。

  你用,它也過去;你不用,它也過去。

  【把握關鍵】問題是,你付出的時間是不是有意義?

  有意義,你做了就很值得;你沒有付出,時間白過,你就白活。

  【師父策勵】要造業、做事、用功,才沒有白活!

  

  

   乙二、用法觀照,破除煩惱得輕安

  【宗】我們常常有人我對立,內心中積下種種情緒、埋怨,無法排除,然後不斷熏習、堅固,所以非常需要用佛法來觀察、觀照。

  【因】只有靠佛法來觀察、觀照,才能消除(這些煩惱、情緒)。

  【師父強調】如果不觀照,聽一百次也沒用!不去用,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佛法!

  【師父策勵】我們聽法,一定要去領納。

  【如實認知】每個人的煩惱障、所知障都是非常嚴重的,這些障礙(讓我們的身心粗重),如電腦(有問題)一樣,啓動不了。

  【修行必需】怎樣讓我們身心越來越輕安,這就是我們學佛法、用功的人要面對的問題。

  【觀察自身】如果我們得不到輕安,天天煩煩惱惱、身心粗重、情緒很大,就需要好好去分析、去忏悔。

  

  

   乙叁、以慧抉擇,斷除懷疑殷重行

  【錯誤現行】有時我們認爲,在團體中,在佛門裏,事情很簡單,都能做,也不算什麼。

  出坡也好,做什麼事也好,都非常容易,只要去做,都不怎麼難。

   慢慢慢慢,我們的心對做這些事都非常輕浮,認爲我會做,但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做了對學佛修道也沒有什麼意義,不做也不見得有什麼壞處。

  【邪見過患】慢慢慢慢我們自己總是處在一種矛盾當中,二元對立,我們把兩邊的話都說了:“做了也不一定有什麼好處,不做也沒什麼壞處。”這樣推論出一個結果:怎麼樣做都可以,然後每天就不知道怎麼辦,不知不覺思想等流就這麼障礙的。

  【如何對治】學佛法一定要靠智慧,以智慧來判斷,沒有疑惑。

  【師父破斥】認爲“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就不是一種智慧,而是一種懷疑。

  

  

   乙四、安住當下,種因結緣求善果

  佛法說人有叁種愛:自體愛,境界愛,當生愛。

  ①自體愛:對自己的愛,對自己果報身的執著、貪愛。

  ②境界愛:對環境的貪愛、執著。

  ③當生愛:對來世的貪愛、執著。

  【叁種執著】這些貪愛就是…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 下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