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執著,對自己的執著、環境的執著、來生的執著。
【希求果報】我們(總會去期待)來生要有什麼環境,今生要有什麼環境,我們個人要怎麼樣。
【當下爲因】更重要的是,你現在要怎麼努力、作爲,(將來)才能得到(希求的結果),若幹年後才能變成什麼樣。
【清醒認識】如果只是希求結果,沒有注重整個過程,可能過了若幹年後反而更糟。
【各別分析】
◇環境要怎樣,不是靠一個人的力量,要靠衆人的力量。
◇來生如何,更難以把握——今生今世對自己、自己所處的環境都把握不住,怎麼能把握後世呢?
【用心感受】學佛,要用心去感受:周圍環境對我們的重要性,異熟果報身(暇滿)對我們的重要性,以及我們來生生命的意義。
【推動行持】只有充分認識到這種意義、價值,然後我們再怎麼去努力,就更重要。
【錯誤現行】如果沒有認識清楚,我們就會(犯)“只要果不要因,只要因不要緣”(的錯誤)。
【師父破斥】有因有緣才會有果,(所謂)因緣果報,因緣和合才會有(果),你只注重一個人種因,不注重同外在大衆結緣,沒有緣怎麼會有果呢?這些都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都是片面理解佛法的想法。
【如理思維】我們必須非常冷靜地去思考,如理地去思惟一法又一法的關聯性。 【一通百通】如果在自身上弄通了百法,就可以用百法去觀察一切人、事、物,都能通。 【超越分別】這樣就不會在世間的名言體系和佛教的名言體系中進行分別。 【世間名言】世間的名言已經造成了很多矛盾、糾紛,不同的單位、組織、廠家、民族、國家,種種的紛爭、鬥爭; 【佛教名言】佛教裏,如果我們學不好,又創了一套佛教的名言體系。 【喻】電腦中有佛經,也有小說,使用的軟件都一樣,不是說佛教就特別(用佛教的軟件),小說就(用小說的軟件),都是文字,(只是文字的組合不同而已。)(理解:萬法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世間法用世間法的名言體系去安立、分別,學佛法就是要破除這些名言安立,通達萬法的本質,而不是另建一套名言體系。) 【演說闡釋】我要表達什麼意思呢? 我們在佛門裏面,不能把世間的名言丟掉後,再建立一套佛教的名言,那麻煩就很大。 【深見過患】爲什麼有那麼大的分別心呢?就是因爲建立(佛教)名言:這個宗派,那個宗派;這個大德,那個法師……種種對立。 【師父破斥】(不僅)自己對立,(還)告訴別人對立,這是很大的問題,是絕對要不得的,肯定不好! 【萬法同宗】所有的善知識、祖師大德都是要引導我們要理解佛菩薩的意思,都是要學法,都是要離苦得樂。 【明確判斷】否則就不是佛法,跟佛法沒有關系。 【如理分別】我們要去區分哪些是共世間的,哪些是不共世間的。 ◇在組織方面是共世間的; ◇在佛法方面,是不共世間的——所有的人,只要學佛,都是好的。 組織方面是共世間的:不同的廟是不同的組織; 在學法的意義上是無分別、無差別的。 【境界有別】有分別、有差別,只是學法境界上的差別、程度上的差別、領會的度上的差別,而不是人爲的區分。 【支離破碎】因爲你去區分,無形當中就把佛法變成一塊又一塊,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佛法了。 【不知所措】最後你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不知道怎麼來對待這些境界。 【喻】國家,雖分爲不同的省份,但都是一個國家,各省市各司其職,但緊密相聯。 【引申】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呢?更是有關系的。 【煩惱之源】爲什麼我們想不開呢? 因爲內心有嚴重的障礙,這樣就會有人我是非,有種種的問題,內心不寂靜。 【修行目標】學佛法,最後要證涅槃。 【何謂涅槃】涅槃,就是寂靜。 寂靜什麼意思呢?寂滅煩惱。 【對比認識】如果沒有滅煩惱,心是躁動的,就不是一種靜態。 只有把內心的煩惱滅掉,心才是清淨、安靜的,才有辦法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 【如理認識】 ①無爲法是不生不滅的,有爲法是生滅的。 ②生滅法好認識,不生滅法很難認識。 ③我們只有從生滅法來說明、诠釋、領會、體悟,最後證得不生不滅法。 ④生滅法、不生滅法,都是因緣所生法,都是緣起法。 【師父策勵】大家學習、修行、用功,要把握好這些最基本的概念,然後要真正把法彙到自己的心裏去。 【徹見後果】否則你絕不能安住當下。住久了絕對粗重,起煩惱,修行修不下去,山上也住不下去。 【持之以恒】法必須天天都要學,不是學過就萬事大吉了,不是那麼回事。不學法,不能對治現行,就會有問題。 【共業力量】大家有這種學法的氛圍,才能夠帶動大家一起來學,才能夠影響大家一起來學,才能夠讓更多的人來學,更多人有成就。 【師父策勵】這種氛圍需要大家共同來愛護,共同來營造,共同來熏習。 發大心要靠大家,不是說靠少數人能做好的,要靠大家一起努力。 所以我說佛教的未來要靠大家一起來努力,就是這樣一種意思。 《大乘百法明門論 第九講 下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