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七讲上)
(5月31日) 【原文】色法者,识之所依、所缘,乃五根五境质碍之色,亦名有对色,以能所造八法而成乃十有色也。无对色,即法处色也。 科判如下: 甲一、简述色法 甲二、色法与修行的关系 甲三、破除现行误区,指明修学要旨 甲四、策励大乘发心 甲一、简述色法 色法分二:有对色,无对色。 【定义】有对色:“识之所依,识之所缘”,所依与所缘境,五根五境。五根五境都是有质碍的,故名有对色。 【因】物质彼此之间都是有质碍的,所谓有质碍,即会互相障碍。(为什么会互相障碍呢?因为)所有的物质法,都是有一定空间的。 【喻1】人坐在座位上,别人就不能坐了; 【喻2】车位。车停在这个位置上,其他的车就不能停了。 【因】(物质法)具有排他性,互相有妨碍、障碍,互相会影响。 【喻】高速公路上停了一辆车不开,其他的车都会受到影响,车辆流行的速度也会受到影响。 【有对色分三】 ①障碍有对:由极微所构成的五根五境——“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境,这十个色法互相障碍,不可以同时在一个处所存在,即名“障碍有对”。 ②境界有对:六根六识,以及(与六根六识相应的)心所法,其所缘境界各各不同,不能缘其他的境界。 【举例说明】眼根、眼识及其相应的心所,它只能缘色境,不能缘声境、香境。 【因】我们的识与根,会受到境界的局限,也就是外境与人的关系,外境对人的影响。 【喻】人在白天看得到,晚上看不到;猫在晚上看得更加清楚;鱼在水中能看,在陆地上就不行;人在陆地上看得到,在水中就看不清楚、看不到。 【小结】同样一个境界,虽然都是色法,但对我们根、识、心所的影响很大。 ③所缘有对:六识及其心所,不包括根,缘各自所缘之法。 【差别所在】“境界有对”与“所缘有对”都是指的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如何区别呢? 境界有对:识通过根去缘它(境),即“所缘”; 所缘有对:刻意去缘,即“攀缘”。 【因】“境界有对”和“所缘有对”虽然指的都是六境,但是从我们的识与心所来讲,是不同的。 【喻】境界有对,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境),如桌子、椅子、人、木头、石头等等,非常广泛;所缘有对,我们刻意去缘,特别用心去缘,这样的所缘境。 甲二、色法与修行的关系 法相唯识,以及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对色法非常重视。百法中,色法有十一个。 【设问】为什么说色法与修行有关系呢?为什么它是法呢? 【宗】法,具运载的作用;色法,也具有运载的作用。 【思考】世间的物质没有运载的功能,只是被运载。如石头、木头、沙等,要用车去拉。为何佛法中谈到的色法具运载的功能呢?这里有很深的道理,我们后面会仔细讨论,今天只是简单地提一下。 【修行误区】我们通常不会认为色法是法,不会认为桌椅板凳,这些外在的事物是法,(不认为它)与我们修行用功有什么紧密的联系。 【纠正观念】实际上,(外在的事物)不仅与修行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与我们学习、生活、工作都有紧密的联系。 色法,既可分为有对色、无对色,也可分为显色、形色,显色就是颜色,形色就是形状。 【喻1】讲堂,长宽高都有比例。例如10米长、10米宽、4米高,就很恰当、很好用。反过来,若10米长、10米宽,20米高,这样的空间对人来讲就不实用,人也不会这么盖房子。但如果在大寮里起灶、做烟筒,就需要很高很细长,空间就有关系。 【喻2】在房间里,桌子椅子的长宽高、什么形状,圆的、长方形的,关系都很大。 【喻3】颜色更是如此。我们穿的服装、建筑材料,颜色的搭配都很讲究,都是很深的学问。交通工具、汽车,有人喜欢不同的颜色;乃至礼品的包装盒,也很讲究颜色和形状;城市、园林、盆栽,等等,所有的一切,都与色法有关。 【喻4】我们排队,排班,是否走得整齐,每个人的身体都是色法。大家速度匀称,你故意走得很慢、快或者不走,对别人都会有影响,都会影响到人的心态。 【色法与心法】若能很好地处理(色法),使之圆满、协调、匀称、合适,人的内心就会感到平稳,不会有障碍。外面做不好,内心就会有障碍,看了就起烦恼。 有碍,既是外在的有碍,对我们内心也有碍。 我们内心只有观察到这个东西与那个东西有碍,这个人与那个人之间有碍,才会去处理。如果不知道,就很难处理,很难去做协调、化解矛盾的工作。 所以,心法、色法都是紧密相连的。 【喻】国家各个区域的划分,省、市、县、村镇……,乃至寺庙里各功能区的布局,讲堂里座位的排列,等等,这些都代表法。 【错误心态】但是我们不认为这个有什么法,(觉得)只要过得去就可以了。拜佛,我自己有个地方拜就可以了;过堂,我自己有个碗可以吃饭就可以了,不会去管那么多,不会认识这些与大家、与别人有联系。 社会上面没有一套学问告诉我们这些与大家修行、办道有关系,但佛法中有,法相唯识有。 【应机譬喻】昨天直播(开示),效果很好,大家就很欢喜;播不出来,卡壳,大家就起烦恼。 【如理认识】这些关系都是很大的。声音,影响心态。声音也是色法,色声香味触,对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与自联系】出家人、修道人,怎么来对待这些问题? 【师父破斥】我们不能认为这不是一个问题,不是说山上没水了大家找一点水这么简单(喻事到临头需要用时才去关注外在境界),怎么与法去相连?(与法相连)不是说你少用一点水就有多少福报,多用一点水多就损失多少福报,不是这么一回事情。 【色法的归纳性】唯识告诉我们色法的分类,首先就界定,从我们根上、识上来判断,眼耳鼻…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七讲 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