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四讲 上篇

  

师父开示《大乘百法明门论》笔记要点(第四讲)上篇

  

(5月22日)

  

  【原文】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

   此设疑问。意在欲人了悟。知一切法本自无我也。以问有五种。一、利乐有情问。谓菩萨知一切法无我。而众生不知。为欲利乐。故问于佛。使其了悟革凡成圣也。二、不解问。谓自己于一切事理不明。而问于人也。三、愚痴问。谓愚暗痴迷于理事不分。而问于人也。四、试验问。谓以己所知问于他人。以验他知不知也。五、轻触问。谓我慢无状。而戏问于人也。此菩萨设此一问。即五问中利乐有情问也。

  

  甲一、佛法要解决的问题

   乙一、唯有佛法,才能带来快乐

  【审视自身】我们有习气、烦恼障、业障,我执、法执,种种的问题,所以不能通达缘起,不能通达诸法;不能知道、了解和把握与佛法相应的快乐。

  只有同佛法相应,才有快乐可言。

  

   丙一、外在快乐与内在快乐的差别

  【观察思维】有人买了衣服觉得快乐;有人买钢笔觉得快乐;有人买房、买车觉得快乐;有人旅行觉得快乐。这些快乐都是外在的,有条件的。

  只有同我们的法性光明相应,同最高的佛法相应,那我们所得到的生命的喜悦和快乐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离苦得乐的意义。

  

   丙二、情绪和快乐的差别

  【应机譬喻】来到寺里,看到寺庙很庄严,大家很用功,觉得感动、快乐;但过了几天,快乐就消失了,痛苦就生起来了。

  【辨析原因】这只是一种情绪,只是因为我们的习性与外在的环境和气氛相应而产生的快乐的感受,而不是内在体会到佛法所获得的快乐。

  

   丙三、对比认识

  【情绪的快乐】都是生灭法,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把握不住的。

  【(佛法的)快乐】让我们内心远离了障碍,消除了隔阂,内心没有束缚,内心对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对五欲六尘八风都能超越,对顺境、逆境都能够超越。

  【错误现行】我们(虽然学佛了,但仍)以世间的观念、价值评判体系来感受快乐,快乐与痛苦都是共世间的。

  【应机譬喻】不学佛的人来到山上,也会觉得法师很有修行,义工很有礼貌,大家很善良等,但是这些只是对有形有相的外在人和事的印象,这种印象在自己内心中留存的一种感觉。我们来到山上以后,(开始可能也会觉得快乐),住的时间长了,如果放弃了对佛法的追求,就会感到痛苦,并不是说住在这里就会感到快乐。

  【辨析原因】(这是因为)对佛法、对信仰没有坚定的皈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追求,追求的都是外在的成就和喜悦,离我们的本心越来越远。外在的人事都是无常的、会变化的,人多了你觉得嘈杂,人少了觉得寂寞,都是观念的问题。

  【师父强调】实际上是我们内在对自己的信仰,内在对佛法相应,已经越来越离谱,而不是外在的人和事影响、妨碍了我们。

  【反省自身】如果我们出现问题,就是和烦恼相应的标志,而不是同佛法相应。如果同佛法相应,就不会有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

  

   乙二、以法转心,化苦为乐

   丙一、非理作意引发痛苦

  【错误现行】觉得我在这个地方住了很久了,这个地方的佛法都学完了,没有可学了。

  【师父破斥】法都在人的心里头,你怎么能知道呢?我们对外在的东西了解都非常不够,更何况人内心的佛法呢?

  【喻】手,五个手指头各有名字,合起来为拳,分开来为掌,就一只手都有这么多说法、意义、作用,还有左右手之分;还有脚呢,头呢,有耳朵、鼻子……它们彼此是有关联的,一体的,生命整体的意义。手指头为何有长有短?这么长都是有道理的,长短各有用处,都是生灭法,都是相。

  【心与相】我们认为一个相好不好,都是我们的观念。相的和合与隔阂,都是人心造成的,都是非理作意造成的。

  【错误现行】看到一个人,就觉得自己比他强,其实对方并没有与你比较的本意。

  【团体观念】实际上在群体中,再能干的人也需要别人帮忙,才能成办广大事业,和合才能把事情做好。

  【师父破斥】如果观过、比较、分别,就有高低、有你我,都是世间法,与佛法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我们常常把世间的思维模式带到佛门里面来,看到自己比不上别人,心里难过;看到别人不用心,心里也难过。无论比别人好还是坏,都难受。对方也是如此,无论如何都是痛苦。

  【究其原因】为什么会痛苦呢?因为跟佛法不相应,无明!

  

   丙二、策发希求转变苦乐

  【如理转化】如果换一个角度,换一套思维方式,痛苦就没有了,问题就解决了。唯识“三能变”,初能变阿赖耶识、二能变末那识、三能变前六识。苦乐都是从我们内心变出来的,内心能够转变的,再苦的境界我们也能把它转变为快乐的境界。

  【喻】得了癌症,要开刀把肿瘤去除。开刀虽然是痛苦的,甚至有生命危险,可是你知道开刀对自己生命有好处,就会心甘情愿接受,不会觉得苦,还要花钱找医生开刀;平时如果叫人拿刀砍你一下,给你多少钱都不会愿意。

  【认清关键】(有这些差别)都是你内心求不求的问题,希求的问题。(希求就不会觉得苦)。

  【师父强调】学佛法也是一样,你没有希求怎么会得到快乐?这是不可能的事。

  

  

  甲二、百法之功用

   乙一、观察诸法生灭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百法不是告诉我们结果,而是告诉我们怎么观,怎么入,住,出,你怎么进入这种观察的状态,你怎么一直保持这种观察的状态,最后你怎么超越于这种观察的状态。

  【脱离误区】如果掌握不了这种入、住、灭,一直在“住”想,就会产生种种的幻觉。

  幻觉出现就是与现实状态脱节了,你能够住,但是出不来,很多着魔就是这样的原因。常常听到居士出现这种情况,眼睛一闭就看见佛菩萨,耳朵听见什么人跟自己讲话,佛菩萨告诉他什么,他就是住在这里,出不来,不知道怎么办。他没有观察到这都是生住灭,不会出。

  

   乙二、破除名相对立

   佛法在动静语默中都有,并非只有哪一种才是佛法,关键看我们怎么用心。

  【错误知见】有些人认为说你一天喋喋不休,说那么多话,一点不寂静,都在散乱,没有佛法;另外一边的人就说你是个自了汉,一天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有些人说你这个人一天到晚都是在承担、都是在做事,没有佛法;有些人说你在那里很懒惰,什么事情不管。互相埋怨,互相观过。

  【名相对立】那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没有真正理解到什么是佛法,它都是在名相上的对立。喜静的人看不惯好动的,喜欢说话的人看不惯不喜欢说话的,这样就很难共处,很难和合。

  【解决办法】这些都只有从我们内心的境界去体会,用佛法去体会,才能过得去。否则就会出问题,有障碍、有麻烦。

  

   乙三、从外相体会境界

  【喻1】拈花微笑。花、微笑都代表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境界,是无形无相、至高至圣的境界,我们供养佛菩萨都是香花,通过这些有形有相的,来表达我们内心无形无相的一种境界。

  【喻2】插花。普通人不知道花的意思,但是插花的人知道什么花代表什么意思,代表人的思想、心情,只有体会到了这种境界才是有意义的。

  【喻3】生病送礼物。在城市里会送花,如果在农村你送花他反而会骂,到处都有,不实用,还不如送点馒头。那如果在城市里,别人生病你送馒头人家会觉得你头脑有问题。这就是知境界的问题。你送的东西对方要能领纳、能懂得你的意思。

  【喻4】宝石。钻石、宝石、水晶,本质与石头一样,也没有什么用,但是人为什么会喜欢?因为喜欢它的象征意义,大家给它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与法相应】佛法也是如此,它是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祖师大德们的一种证明,(只有当我们体会到它的意义、体会到它的境界,)同佛法相应,我们才会有这种快乐。如果不同佛法相应,我们就没有快乐可言。

  

   乙四、从有为通达无为

   对外在相和内心观念的把握、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学的佛法名词越多,障碍越大,消化不了。

  【修学误区】所有的法相名词在心里不能融会贯通,不能消归自性,不能圆融,不能产生观照力。

  【修学次第】对任何一个法,从相上观察与从性上观察是不…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四讲 上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