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同的。先从行相上观察,再悟入诸法的真实性(空性)是比较容易的。如果一下从法性上面(入手),非常容易进入断灭空的状态。
【对照本论】百法的前面九十四个法都是有形有相的,宇宙万法概括成九十四个法,便于我们来修学。百法是凡夫到圣者心路历程转变的一个过程的需要,从有为法、生灭法,转到无为法、不生不灭法。后面的六个无为法就是不生不灭法。
有为法也好,无为法也好,都是无我的。也就是从有为法的本身来体会它的无为法,从生灭法的本身来通达不生不灭法。
甲三、学习“无我”对我们的意义 【衡量标准】如果我们有信心,内心一定清净,信的本意就是净心为信。内心清净的特点就是没有执着、没有高低、没有你我他种种的障碍、没有对立。 【师父破斥】不是说我们对哪位法师、对哪位大德、对哪位菩萨有信心,我就比你高一等。那另外一个人说我对哪尊佛、哪尊菩萨有信心,那我也比你高一等。用社会上面的话来讲,你是搬出一尊菩萨来吓唬人,搬出一尊菩萨来压人,然后比你高。你讲这种话,本身就是没有信心的表现,那是不对的,都是一种邪见,都是一种烦恼。 【师父提醒】但是我们就非常容易犯这种毛病,觉得这些善知识、大德的功德好像就是我们自己的功德一样。这样子内心当中的慢心不知不觉都是在增长,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最后都成障碍,处处障碍。 【如理辨析】我:五蕴和合; 条分缕析,这样我们就不会对外在的种种东西产生执着,进而对整个的宇宙都会认为说它是如梦幻泡影的,它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它都是相,它不是诸法的本性。 【从相入性】我们破迷开悟,就是从这里开始。我们迷于一切法的相,从相的上面进行开导,让我们悟入到法性。我们悟入到法性以后,我们就不会迷于法相,这样我们才会清醒。 【辨析心相】现代人大多很聪明,聪明人想得很多,但是遇到痛苦、麻烦,内心没有力量去对待,然而又看得很清楚,就会很孤独、迷茫、不安,没有安全感,就觉得不快乐。慢慢就逃避责任、推卸责任,大聪明就变成小聪明了,就没有动力去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了。最多愿意去辅助别人,但自己却没有勇气去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不肯发心,一旦遇到问题、困难,就过不去了。 【应机譬喻】不要说做惊天动地的事业,比如说我们要讲一百次课,你都不一定敢发愿一百次都来听。可能有什么事啊,要去哪里啊,都会有障碍,都很难做到。 【如理认识】要做到很小的一个事情都很不容易,没有极大的愿力是做不到的。如果想真正做成一件事情,一定要把它摆在生命的第一位,譬如吃饭,不吃饭不行。 如果我们不是把佛法摆在这样重要的位置,(认为不学法不行),那是很难(把佛法学好的)。 【反问自心】假设佛真的来到我们面前,我们敢跟着他走吗?不少人吓都吓跑了。 【如实认知】实际上我们的信心是很脆弱的,我们对佛的概念都是建立在一种假想当中。 【错误现行】我们常说要跟某法师生生世世,却过几天就跑了。 【师父破斥】这都是人的一种情绪,越是讲大话的人越是靠不住。不是从内心当中发出来的(愿),都是不行的! 【坚定信愿】你发了愿就不能改了,你今天能改,他明天也能改,到后天也能改,以后怎么会有成就呢,不可能的事情!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们学佛法是一种最高的、不二的选择。如果我们经常变来变去,就说明我们内心对佛法最基本的信愿的前提还没有解决,信心的问题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这样是不行的! 【信为根本】信、解、行、证,如果信心上面不能解决,那我们学了很多的理论、很多的实践,它的意义就显示不出来了。 【究其原因】有障碍,也就是不能通达无我的道理。(理解:我们不认识无我的道理,不认识万法的本性,都是迷在相上头,所以处处执着。正是这些执着障碍了我们,使我们不能对佛法产生清净的信心,不能对学佛发出真实的愿力,反而把佛菩萨、善知识当作了炫耀自己的资本,增长慢心。要破除我们身心上的种种执着,增长学佛的信心和愿力,培养清净心……等等,都要学习无我的道理。) 《大乘百法明门论 第四讲 上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