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们跟着后面走,就越走越近。
——那如果我们走另外一条路,别的路,它就不是道次第了,它跟道次第没有关系了。
——所有的佛,成佛都是一样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那绝对都是一样。
【破邪显正】: ——所以为什么要决定?次第、数量要决定那? ——不决定的话,怎么修呢?无法修!不决定的话,我们内心都没有,内心都是空的。 ——这个“空”不是“真空妙有”的空,这个空才是世间上面认为不存在的空。 ——就是内心不存在决定,没有做决定,没有这样的作意,他自然而然不会很认真去修行的,自然而然不会认真来对待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都是需要启发、培养,然后树立佛法的正知见。 3、修定在内不在外·内寂静住念正知 【定学内涵】: ——那这个定学就是对我们自己所应该做的妙行,所应该停止的恶行,靠正念的力量,靠正知的力量,“由其依止念正知故,令心发起内寂静住”。 ——因为我们内心正知、内心正念,正知正念,自然而然我们内心就不会随邪境转。 ——不会随邪境转,我们内心都是一个正境,内心就会寂静。 ——内心寂静,内心善良,内心正住,就是定的力量,就是定学。 【破斥邪执】: ——所以坐禅、打坐、修定,它不仅仅说是做样子了。 ——这个做样子怎么做?《广论》里面也有谈到,用一段来叙述,这是一个形相上面的叙述,你定不定还是你的心。 ——我们的心不定的话,你坐在那里,一样还是会起烦恼,还是会起分别心,还是会在散乱。 ——所以我们不能在外在去追求寂静,外在是不容易追求到寂静的。 【立正破邪】: [喻]:住在寺院里头,晚上这么晚了有人还在说话,应该要止静了,忽然间有一个说话,你就起烦恼,忽然间哪个人有一个声音,打个呼噜,你就起烦恼,哪一个人起来走一下路,你都会起烦恼,这就是不寂静,你会觉得,这个寺庙里面怎么还这么热闹?就是内心里面没有调伏,没有寂静。 ——那你内心如果寂静的话,即便很多很多的人,你内心一样很清楚,都很寂静。 ——它寂静不寂静是对善境跟恶境来讲的,如果恶停止了,善现行;或者说我们的善法现行了,恶法停止了,你内心就寂静了。 ——而不是说要让我们的内心外面的什么也听不到了,什么声音也听不到了,事情也见不到了,把眼睛闭起来,耳朵塞起来,这个就是寂静,就是定了。 ——那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就把门关起来,也不出门,闭关。你看你闭关能不能寂静? ——你一个人在家里试试看,闭起来,寂静不寂静?你一样起烦恼,你烦恼没调伏,你关在房间里面还是一样起烦恼。 ——烦恼起来可能反而更为强烈,为什么更为强烈呢?因为你一个人关在房间里面家徒四壁,你这种内心的烦恼散发不出去,你看到的都是自己的烦恼,都是自己的烦恼的气息,那你就会觉得:啊,自己的烦恼确实很重。 ——那么你来到人群当中,来到公共场合,你自己的烦恼的气息、因素发出去了,你自己不知道,还认为说没有烦恼,一关起来就知道说烦恼很多。 【法镜自照】: ——人的心是很不可思议的,你没有很认真去研究,很认真去观察,是体会不出来的,所以需要在佛法方面来对照,在善行、恶行方面来对照。 ——我们的心是不是能够安住在善法的所缘境?住得了住不了?这是非常难的事情。 【习气自省】: ——因为有时候住在善法,有时候住在恶法,它交替着来,交叉着来,但更多的情况下都是一种散乱。 ——因为内心散乱,所以我们人的眼睛,我们人的耳朵,就会任遇所缘,看到什么就去看,听到什么就去听,然后就是喜欢说话,聊天,喜欢吃东西等等,都有可能。 ——它总是要找一个跟自己六根的习气比较相应的事情来做,它总是要找一样。 ——就是用世俗社会的话来讲,要去找一种感觉了,要去找一种比较好的感觉。 【显正破邪】: ——到寺庙里面来修道的话,不是来找感觉的,是要开智慧,心要住在善所缘境,这才是对的。 ——那你如果来找一种感觉,那什么感觉呢?这个感觉你很难讲是什么感觉。 ——感觉它不一定是一种智慧,感觉都是在我们人的一种感官世界当中,它不是圣者的经验,不是圣者的世界。 ——所以我们必定要分的很清楚,不能认为说我住在这个寺庙里头感觉蛮好,没什么问题,那你恰恰有大的问题,这是真的!因为你适应了另外一个不同的环境,然后就麻痹大意,学佛就学不上去。 4、由定发慧依次第·三学功德证菩提 【如理思维】: ——“近寂静者,依心堪能奢摩他故,观择真义发起慧学。” ——因为你有寂静的力量,有止的力量,“止”,它恶法止息了,停止了,我们内心止在善法上面,我们内心住在善所缘境上面,我们内心停止在妙行上面。 ——这样子来思惟、观察佛法的真义、佛法的道理,慢慢慢慢智慧就开出来了。 ——也就是如果内心不寂静的话,怎么有可能会发慧学呢?智慧发不了。 【次第学修】: ——那我们一位法师也好,我们一位在家的同修也好,你要开智慧,要有戒定慧的功德,他必须要有这样子的一种经验,根据这样一种教授而行,他不可能违越次第的, ——也不是说我们随便把书翻一下,解释一番,就是戒定慧了,这个只是我们的解释,只是我们的名词、术语、概念,那么这种境界,这种功夫必须要这样一步一步来。 【破斥心相】: ——所以经论里面比喻都非常的形象,它为什么要这么形象呢? ——就是我们的心很粗,体会不出来,我们一直染污,清净的体会不出来;我们一直动荡,寂静的体会不出来,所以要打比喻。 ——如果不打比喻的话,你说:我这个心有什么问题呢?都清清楚楚。 ——清清楚楚、分分明明,但是我们都是世间心。 【如理认识】: ——我们学佛法、修行、用功办道,成佛,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前提是要舍世间心,才能够发菩提心。 ——反过来说,世间心不能舍,菩提心就发不起来。 ——世间心多了,菩提心就少;世间心少了,菩提心就多;世间心没有了,才有办法有菩提心。 【修学误区】: ——那么如果你修不好的话,菩提心发不起来,世间心也有问题。 ——就是刚才我说到的,因为你想:我学佛法,可以不管世间的事情,那么你就作意了:我不管世间的事情。 ——世间的事情没有兴趣了,但是你佛法也没有学到手,佛法也没有兴趣,那就很惨。 ——最后佛法也没有兴趣,世间法也没有兴趣,那就变成说自己什么都没有兴趣,那人就消极了,就会出问题。 【把握要旨】: ——所以在我们学佛法的过程当中,要认清楚什么是世间心,什么是菩提心。 ——那没有世间心,不等于说我们不跟世间上面的人打交道,不跟他们来往。 ——只是说我们心更超越,我们的心更清净、更广大,我们才能够成就更多的、更好的、更广大的佛法事业,世间的事业,它是这样子的意思了。 ——是我们整个的心路历程转变的一个境界,一个过程和方法。 ——那么这就是修行,就是戒定慧的功德。 『附录·思考题』: 1. 善知识十德当中为什么要把戒定慧说成是顺总的佛教?(三) 2.怎么样让我们的心不乱跑?让我们的心能够收拢的住?(三) 3.为什么说境本身没有邪不邪?心和境是什么关系呢?(三) 4.为什么我们的心时常会随邪境而转呢?那如何让心不随邪境转呢?(三) 5.为什么不能在外在去追求寂静呢?(三) 6.如何依次第开智慧呢?(三) 7.经论中为什么要有那么多形象的比喻?(三) 8.为什么说要舍世间心,才能发菩提心?(三) 9.世间心、菩提心分别是什么行相?我们自己是什么心呢?(三) 《认识人生之九 3》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