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深难见的缘起学说
蔡惠明
一、缘起论是佛教学说的总法则
释迦牟尼佛创教及他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称为原始佛教,约为公元前六至公元前五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当时没有记录,为了便於记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後来编集为由经、律、论组成的“三藏”。偈颂形式,简短有韵,既便於口传,又易记牢,在当时是最适当的。在各派的律中保存有佛弟子诵经的资料。近代学者认为真正属於佛陀的教说和最早的经典是「经集」、「如是语经」和「无问自说经」,其中也包括戒律的一些条文。来维在「佛经原始诵读法」中举「义足经」、「波罗延经」、「法句经」等为例,说明这些较早的佛经全是偈颂形式,有些是无问自说,有些是相互问答。经前都有序说,将说法的时间、地点、当机家等六种证信序,随同偈颂一道传下来。此後就以偈颂为中心,经过解释而继续有所发展,这种解释称为「阿毗达磨」,意译「对法」。对法有这样三种形式:
一、优婆提舍(议论),单纯地对佛说进行解释,由简而详,逐步深入。释尊自己也做过这类的解释,例如「长阿含经」中的「大缘方便经」,就是他对缘起理论的解释。
二、摩呾理迦(本母),是提示全文要点的解释,谓之「本母」,意指由简单的要点可以发生许多道理来,如母生子。这一类除佛说外,还有佛弟子所说。
三、抉择。就是在各种不同说法中抉择出其中的一种来,主要是对名相采用的方式,因为许多名相意义相似,为了确定它们的含义,须要分设若干门类,加以区别。
一般按数字顺序排列,从一法到十法,所以称「十上法」或「增一法」。十以上的也有,例如「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等,不过较少。阿含中的「增一阿含经」就是按法数顺序相编纂,所以阿毗达磨也称「数法」。
佛灭度後不久,以大弟子迦叶为首,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进行第一次结集,方式是会诵,即指定一人背诵佛说,经大家审定後,公认是佛所说就把它固定下来,以俊的几次结集也沿用这一方式。当时由多闻第一的阿难诵经、持戒第一的优婆离诵律,阿毗达磨则是後来形成并发展的。一般认为,第一次结集,确定了“阿含经”的基本内容,但在阿育王前尚未编辑,直到部派佛教时期,它才继续系统地经过整理。因为在阿含中提到佛说法是九分教的形式,就是:
一,经——散文,简短的;
二、应颂——重颂,重复散文;
三、记别——对道理反复解释;
四、偈颂——单独的颂;
五、自说颂——无问自说;
六、如是语——过去的事情;
七、本生——佛说自己过去的因缘;
八、未曾有;
九、方广——说方正广大的道理。
据上座部着名学者觉音的解释,现存九分教是经的一部份,巴利文置於小部,而汉文放在杂藏中,所以很有可能首先结集的经典是九分教形式,後来方才重新编辑「阿含经」。编辑的标准,除按经文长短,确定长、中、杂,按数目排列法,编入增一外,还按分类编集,如「长阿含」多半是对外的, 「中阿含」则重深入学习,「杂阿含」以阐明止观(禅定)道理为重点;「烩一阿含」是为了广泛宣传。从汉译的四部阿含来看,出自不同部派,如「雉阿含经」出自化地部。「增一阿含经」属说一切有部,并以大众部本修补。「中阿含经」也为有部所传。「长阿含经」编辑最晚,依法藏部本。从东汉到北宋,历代都有「阿含经」中的异译本,且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译师们常取中国习惯用语加以意译,致使意义有所不同。如汉译「长阿含经」中的「阿摩昼经」和「梵动经」有关於针炙的记载,但与巴利文「民部经典」中这两部经查对,却没有这样的内容,可见添加枝蔓在所难免。
释尊成道後初转*轮,在鹿野苑与五比丘说法,据「阿含经」记载,他不是一开始就讲四谛,而是先讲一番中道。这是符合事实的。因为随侍他的五比丘看到他抛弃苦行而感到失望才离去。佛陀批评苦行与乐行两个极端的错误,提出自己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并阐述了八正道。把五比丘说服了,然後宣讲四谛。
四谛是佛教理论的核心,佛经所说的道理非常多,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展开讨论的。它的重点放在人生现象上,人生的全部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染(苦、集);二是净(灭、道)。四谛的组织又以苦谛为根本,「集」是苦集,「灭」是灭苦,「道」是灭苦的方法。释尊讲四谛,反复地讲了三次,称为「三转*轮」。初转是肯定四谛,揭示人生是苦,老死是苦等;二转是指出四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阐明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转是证明他自己已做到四谛所要达到的要求:苦已明,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则是缘起论。佛教所有的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中流出来的。
所谓「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决定的;离开关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和现象。“中阿含经”第四十七载:「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说明一切法依因缘生起,同样依因缘还灭。因、缘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在佛陀时代的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佛教所特有的。佛经中说绿起可以概括为十一个意义,就是:一、无作者义,二、有因生义,三、离有情义,四、依他起义,五、无动作义,六、性无常义,七、刹那灭义,八、因果相续无间断义,九、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十、因果更立相符顺义,十一: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如果把这十一义归纳一下,大致可有四个重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无造物主就是否定有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认为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父有因,缘又有缘,从时间方面推,无始无终;从空间方面看,无边无际。佛教不承认有人格化的造物主,反对婆罗门教的「梵天创世说」,也否认宇宙本原人格化的存在。无我是指世界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实在自体。无常是说一切事物都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而变动不居,循着生、住、异、灭四迁流相变动无常。因果相续就是说因缘所生的一切事物或现象(佛经中称为诸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但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指时间而言。从空间来说,因果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因果法则井井有条,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这四个重点又可归纳为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包括了「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既没有一身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物的主宰,无造物主的定义也就包含在其中了。这就是佛教对宇宙万物总的解释。佛陀是现观缘起而证正觉的,他依缘起而说法,弟子们也就依缘起(及四谛)修行而而得到解脱,所以缘起是佛教学说的总法则。
二、各种不同的缘起学说
缘起论是原始佛教针对古印度当时各宗教哲学主张宇宙是从「大梵天造」、「大自在天造」,或从「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生类因说」等理论而提出,用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和各种精神现象的根源。最早的缘起论就是「业感缘起」,即十二因缘说,主要用以解释人生痛苦原因,但後来各派对缘起的认识和解释各有不同。中观派和三论宗主张「性空缘起」,认为只有一切事物的本性体空,才能生起一切事物。「中论」称:「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张「阿赖耶缘起」,以“三界唯心」、「唯识无境」来说明世界本原。「大乘起信论」提出「真如缘起」,「胜鬘经」偈说「如来藏绿起」,两者均以佛心、法净心为世界的根源。华严宗把各家关於缘起的学说,用判教形式,概括为下列四种:
一、业感缘起。由烦恼恶业招苦果,因果相续,辗转六道,生死输廻,这是小乘的绿起观。
二、阿赖耶缘起。由阿赖耶的种子起现行,现行又熏种子,以现行诸法为缘,生烦恼恶业而招感苦果。三世因果辗转相续,这是大乘始教的缘起观。
三、如来藏缘起,又名真如缘起。真如或如来藏为染净的缘所驱,生种种事物,它的染分现六道生死轮廻;它的净分现四种圣人,这是大乘终教的缘起观。
四、法界缘起。法界通常指真如、实相等,即真如法界的本体为一法界。父为一切法缘一切法成一大缘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一与多、心与境等圆融无碍,这是圆教的缘起观。
美国罗无虚居士在「杂阿含经研习」第三讲「缘起法」中指出:
「「杂阿含经」第二九九经所示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为佛教最基本的理论与实践根据。「此生故彼生」,开发显示为集谛的十二支缘起,依之精确地说明有情生命的生起(生),变异(老、痛)与死亡(死)的前因後果,以及死生、生死不绝流转的原理。「此灭故彼灭」则阐明:如洞察四谛正见,修习道谛则无明可破,生死流转可息灭,此是佛陀出世的本怀。
原始经教敷演缘起法是依有情现实生命而展开的,所以十二支中的五蕴、六入处等都是一切有情(是主要对象)可以常识去理解,日常经验可以如实感觉及体会到的。所以业感绿起与俊来发展所施设的「阿辍耶缘起」、「法界缘起」等根本上有所不同。业感缘起依世俗谛而施设,因此学习与修持佛法可依世俗谛如实而观而行,不易犯错误、入歧途或多所诤辩。至於阿赖耶缘起,非不精细,奈多异见;法界缘起非不广大,奈非一辈人经验可及,势必成为哲理、玄论。原始佛教重实践,所以多用十二支缘起说明有情世间的开展与还灭。十二支缘起古德每月三世两重因果来说明:一、无明,二、行,此两为过去世能引的因;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为现在世所引的果;八、爱,九、取,十、…
《甚深难见的缘起学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