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甚深难见的缘起学说▪P2

  ..续本文上一页有为现在能生的因,十一 、生,十二、老死为未来所生的果。这是依世间一般可了知的真实相——世俗谛所说的。我们如能对此深信不疑,方能算是一个有正信的佛教徒,才有希望逐步增上至四不坏净,这是世间正见,亦名法住智。可惜目前信家都忽视十二支缘起的重要性,以为这只是对二乘说的,而自以为属利根,高谈明心见性,意欲直接求湼盘智。但释尊在「杂阿含经」第三四七经明确告知须深:「先得法住智,後得湼盘智

  ……法次法向,不得逾越!」欲速则不达,更不可能「飞跃」。

  缘起法亦译为因缘法,此指事物间的生灭变化,都有它必然的因果关系,因此这是一个理法。它基本上对人生(生命、生死),宇宙(佛经中称世间)有一个重大的启示:一切都是动的(Dynamic),不是静止的。一切生命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一切世间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Process),因此「杂阿含经」所演示的「此故彼」的缘起法与尖端科学的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宇宙物理学在理论上可以会通。」

  罗老居士的见地和论断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将业感缘起看作是小乘的缘起观,而应以它为基础,先探索人生问题,然而再深入研究宇宙本原。学佛也要有顺序次第,不应好高务远,现观缘起还须实事求是地从十二支缘起(即业感缘起)入手。

  三、缘起甚深,难见

  「杂阿含经」第二九三经载:世尊告异比丘:

  「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虽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於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

  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注疏对「甚深」含义解释说:

  「复次,缘起本性最极甚深,而有一能开示令浅,当知此由二因缘故:一、由大师(指释尊)善开示故;二、即由此补特伽罗成就微细审悉聪敏博达智故。若说、若听,是诸句义,应知如前摄异门分当知此中诸缘起法,暑由四相最极甚深。何等为四

  一、由微细因果难了知故;二、由无我难了知故;三、由离系有情而有系缚难了知故;四、由有系有情而离系缚难了知故三石何微细因果难可了知

  谓依观察圣谛道理,始从老死,乃至识缘名色,所有有支有缘体性兰五何名为有缘体性?谓於是中有因缘生,未永断故有生生,生既生已,唯当希待後时老死。当知此中生之因缘,亦名为生;因缘所起,亦名为生。有前生故而有役生,有俊世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缘,後生唯是老死之缘。如是一切,总摄为一,晷说名为生缘老死,当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缘体性。如说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当知亦尔。取差别者,谓无差别,欲贪名取;取之差别,安立有四。(爱、受、触、六入)……又此名色,於现法中,由续生识为缘牵引,及能执持令不散坏。又即此识续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时或无间生依彼而转,故於现法,此亦用彼名色为缘。应知先业所引名色与识,辗转相依,辗转为缘,如是当知识与名色以为後边。所有支取随老死相,如前所说,随其所处有缘体性,如是名为微细因果难可了知。难了知故,当知缘起名为甚深,最极甚深。」论中还对「无我难可了知」等作了解释,限於篇幅,未能作详尽摘录,请读者自行参阅。

  佛陀以大智大悲依缘起法「此生故彼生」显示无常生灭的世间流转因果律;又依缘起法「此灭故彼灭」显示不生不灭的还灭因果律,普合众生得依闻、思、修不离世俗谛而得能悟入此远离二边的中道第一义。我们按正道修行就是修习四谛中的道谛——八正道。

  综上所述,可见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奠定在缘起论基础上的。从缘起论推衍,跟着就有「无我」、「无常」的说法。但是就人的常情而言,由於自然生活的要求,总是希望能够保持常恒,常的要求与变化不居的事物因而有了矛盾,矛盾不得解决,便会招致痛苦,於是佛教根本教义「无常故苦」就由此而生。这种苦恼,就是不自在,即失去了「我」的意义。因为所谓「我」就是自己能够主宰,既然不自在,也就是「无我」的了。对人说来是如此,扩大对事物说来也是如此。事物在变,也不能说它有一定的实体,这就是「法无我」。坚持人、法两无我的理论,就构成佛学的基本精神,这是印度佛教所以区别於其他学派的根本所在。

  现在有些人在演讲集中经常提出所谓「我拥有无限生命」、「真我」、「常、乐、我、净」、「世间即涅槃」、「不住涅槃」等说法,显然与佛教的缘起思想大相径庭,不论他们引据什么经典,自圆其说地作争辩,总是捉襟见肘,难免露出马脚的。因为这些提法与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是相对立的。「阿含经」中提出的「四依」强调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依缘起法,而三法印则是从缘起法推衍而定的检验是否属於正见的准则,不允许随便窜改!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於相续,相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

  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瑜伽师地论·摄事分」注疏对「甚深」含义解释说:

  「复次,缘起本性最极甚深,而有一能开示令浅,当知此由二因缘故:一、由大师(指释尊)善开示故;二、即由此补特伽罗成就微细审悉聪敏博达智故。若说、若听,是诸句义,应知如前摄异门分当知此中诸缘起法,暑由四相最极甚深。何等为四

  一、由微细因果难了知故;二、由无我难了知故;三、由离系有情而有系缚难了知故;四、由有系有情而离系缚难了知故三石何微细因果难可了知

  谓依观察圣谛道理,始从老死,乃至识缘名色,所有有支有缘体性兰五何名为有缘体性?谓於是中有因缘生,未永断故有生生,生既生已,唯当希待後时老死。当知此中生之因缘,亦名为生;因缘所起,亦名为生。有前生故而有役生,有俊世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缘,後生唯是老死之缘。如是一切,总摄为一,晷说名为生缘老死,当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缘体性。如说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当知亦尔。取差别者,谓无差别,欲贪名取;取之差别,安立有四。(爱、受、触、六入)……又此名色,於现法中,由续生识为缘牵引,及能执持令不散坏。又即此识续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时或无间生依彼而转,故於现法,此亦用彼名色为缘。应知先业所引名色与识,辗转相依,辗转为缘,如是当知识与名色以为後边。所有支取随老死相,如前所说,随其所处有缘体性,如是名为微细因果难可了知。难了知故,当知缘起名为甚深,最极甚深。」论中还对「无我难可了知」等作了解释,限於篇幅,未能作详尽摘录,请读者自行参阅。

  佛陀以大智大悲依缘起法「此生故彼生」显示无常生灭的世间流转因果律;又依缘起法「此灭故彼灭」显示不生不灭的还灭因果律,普合众生得依闻、思、修不离世俗谛而得能悟入此远离二边的中道第一义。我们按正道修行就是修习四谛中的道谛——八正道。

  综上所述,可见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奠定在缘起论基础上的。从缘起论推衍,跟着就有「无我」、「无常」的说法。但是就人的常情而言,由於自然生活的要求,总是希望能够保持常恒,常的要求与变化不居的事物因而有了矛盾,矛盾不得解决,便会招致痛苦,於是佛教根本教义「无常故苦」就由此而生。这种苦恼,就是不自在,即失去了「我」的意义。因为所谓「我」就是自己能够主宰,既然不自在,也就是「无我」的了。对人说来是如此,扩大对事物说来也是如此。事物在变,也不能说它有一定的实体,这就是「法无我」。坚持人、法两无我的理论,就构成佛学的基本精神,这是印度佛教所以区别於其他学派的根本所在。

  现在有些人在演讲集中经常提出所谓「我拥有无限生命」、「真我」、「常、乐、我、净」、「世间即涅槃」、「不住涅槃」等说法,显然与佛教的缘起思想大相径庭,不论他们引据什么经典,自圆其说地作争辩,总是捉襟见肘,难免露出马脚的。因为这些提法与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是相对立的。「阿含经」中提出的「四依」强调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依缘起法,而三法印则是从缘起法推衍而定的检验是否属於正见的准则,不允许随便窜改!

  摘自《内明》第233期

  

《甚深难见的缘起学说》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