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甚深難見的緣起學說▪P2

  ..續本文上一頁有爲現在能生的因,十一 、生,十二、老死爲未來所生的果。這是依世間一般可了知的真實相——世俗谛所說的。我們如能對此深信不疑,方能算是一個有正信的佛教徒,才有希望逐步增上至四不壞淨,這是世間正見,亦名法住智。可惜目前信家都忽視十二支緣起的重要性,以爲這只是對二乘說的,而自以爲屬利根,高談明心見性,意欲直接求湼盤智。但釋尊在「雜阿含經」第叁四七經明確告知須深:「先得法住智,後得湼盤智

  ……法次法向,不得逾越!」欲速則不達,更不可能「飛躍」。

  緣起法亦譯爲因緣法,此指事物間的生滅變化,都有它必然的因果關系,因此這是一個理法。它基本上對人生(生命、生死),宇宙(佛經中稱世間)有一個重大的啓示:一切都是動的(Dynamic),不是靜止的。一切生命在生、老、病、死的過程中;一切世間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Process),因此「雜阿含經」所演示的「此故彼」的緣起法與尖端科學的量子力學、相對論,以及宇宙物理學在理論上可以會通。」

  羅老居士的見地和論斷是正確的。我們不能將業感緣起看作是小乘的緣起觀,而應以它爲基礎,先探索人生問題,然而再深入研究宇宙本原。學佛也要有順序次第,不應好高務遠,現觀緣起還須實事求是地從十二支緣起(即業感緣起)入手。

  叁、緣起甚深,難見

  「雜阿含經」第二九叁經載:世尊告異比丘:

  「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複甚深雖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迳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

  謂有余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注疏對「甚深」含義解釋說:

  「複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指釋尊)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當知此中諸緣起法,暑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爲四

  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叁、由離系有情而有系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系有情而離系縛難了知故叁石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

  謂依觀察聖谛道理,始從老死,乃至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蘭五何名爲有緣體性?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有生生,生既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當知此中生之因緣,亦名爲生;因緣所起,亦名爲生。有前生故而有役生,有俊世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後生唯是老死之緣。如是一切,總攝爲一,晷說名爲生緣老死,當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緣體性。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取差別者,謂無差別,欲貪名取;取之差別,安立有四。(愛、受、觸、六入)……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爲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又即此識續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爲緣。應知先業所引名色與識,輾轉相依,輾轉爲緣,如是當知識與名色以爲後邊。所有支取隨老死相,如前所說,隨其所處有緣體性,如是名爲微細因果難可了知。難了知故,當知緣起名爲甚深,最極甚深。」論中還對「無我難可了知」等作了解釋,限於篇幅,未能作詳盡摘錄,請讀者自行參閱。

  佛陀以大智大悲依緣起法「此生故彼生」顯示無常生滅的世間流轉因果律;又依緣起法「此滅故彼滅」顯示不生不滅的還滅因果律,普合衆生得依聞、思、修不離世俗谛而得能悟入此遠離二邊的中道第一義。我們按正道修行就是修習四谛中的道谛——八正道。

  綜上所述,可見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奠定在緣起論基礎上的。從緣起論推衍,跟著就有「無我」、「無常」的說法。但是就人的常情而言,由於自然生活的要求,總是希望能夠保持常恒,常的要求與變化不居的事物因而有了矛盾,矛盾不得解決,便會招致痛苦,於是佛教根本教義「無常故苦」就由此而生。這種苦惱,就是不自在,即失去了「我」的意義。因爲所謂「我」就是自己能夠主宰,既然不自在,也就是「無我」的了。對人說來是如此,擴大對事物說來也是如此。事物在變,也不能說它有一定的實體,這就是「法無我」。堅持人、法兩無我的理論,就構成佛學的基本精神,這是印度佛教所以區別於其他學派的根本所在。

  現在有些人在演講集中經常提出所謂「我擁有無限生命」、「真我」、「常、樂、我、淨」、「世間即涅槃」、「不住涅槃」等說法,顯然與佛教的緣起思想大相徑庭,不論他們引據什麼經典,自圓其說地作爭辯,總是捉襟見肘,難免露出馬腳的。因爲這些提法與叁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是相對立的。「阿含經」中提出的「四依」強調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依緣起法,而叁法印則是從緣起法推衍而定的檢驗是否屬於正見的准則,不允許隨便竄改!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迳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

  謂有余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注疏對「甚深」含義解釋說:

  「複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指釋尊)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當知此中諸緣起法,暑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爲四

  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叁、由離系有情而有系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系有情而離系縛難了知故叁石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

  謂依觀察聖谛道理,始從老死,乃至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蘭五何名爲有緣體性?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有生生,生既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當知此中生之因緣,亦名爲生;因緣所起,亦名爲生。有前生故而有役生,有俊世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後生唯是老死之緣。如是一切,總攝爲一,晷說名爲生緣老死,當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緣體性。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取差別者,謂無差別,欲貪名取;取之差別,安立有四。(愛、受、觸、六入)……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爲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又即此識續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爲緣。應知先業所引名色與識,輾轉相依,輾轉爲緣,如是當知識與名色以爲後邊。所有支取隨老死相,如前所說,隨其所處有緣體性,如是名爲微細因果難可了知。難了知故,當知緣起名爲甚深,最極甚深。」論中還對「無我難可了知」等作了解釋,限於篇幅,未能作詳盡摘錄,請讀者自行參閱。

  佛陀以大智大悲依緣起法「此生故彼生」顯示無常生滅的世間流轉因果律;又依緣起法「此滅故彼滅」顯示不生不滅的還滅因果律,普合衆生得依聞、思、修不離世俗谛而得能悟入此遠離二邊的中道第一義。我們按正道修行就是修習四谛中的道谛——八正道。

  綜上所述,可見印度佛教的基本精神,是奠定在緣起論基礎上的。從緣起論推衍,跟著就有「無我」、「無常」的說法。但是就人的常情而言,由於自然生活的要求,總是希望能夠保持常恒,常的要求與變化不居的事物因而有了矛盾,矛盾不得解決,便會招致痛苦,於是佛教根本教義「無常故苦」就由此而生。這種苦惱,就是不自在,即失去了「我」的意義。因爲所謂「我」就是自己能夠主宰,既然不自在,也就是「無我」的了。對人說來是如此,擴大對事物說來也是如此。事物在變,也不能說它有一定的實體,這就是「法無我」。堅持人、法兩無我的理論,就構成佛學的基本精神,這是印度佛教所以區別於其他學派的根本所在。

  現在有些人在演講集中經常提出所謂「我擁有無限生命」、「真我」、「常、樂、我、淨」、「世間即涅槃」、「不住涅槃」等說法,顯然與佛教的緣起思想大相徑庭,不論他們引據什麼經典,自圓其說地作爭辯,總是捉襟見肘,難免露出馬腳的。因爲這些提法與叁法印——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槃寂靜是相對立的。「阿含經」中提出的「四依」強調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依緣起法,而叁法印則是從緣起法推衍而定的檢驗是否屬於正見的准則,不允許隨便竄改!

  摘自《內明》第233期

  

《甚深難見的緣起學說》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