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甚深難見的緣起學說

  甚深難見的緣起學說

  蔡惠明

  一、緣起論是佛教學說的總法則

  釋迦牟尼佛創教及他弟子相繼傳承時期的印度佛教,稱爲原始佛教,約爲公元前六至公元前五世紀。佛陀的說教最初是口傳的,當時沒有記錄,爲了便於記憶,采取偈頌的形式,後來編集爲由經、律、論組成的“叁藏”。偈頌形式,簡短有韻,既便於口傳,又易記牢,在當時是最適當的。在各派的律中保存有佛弟子誦經的資料。近代學者認爲真正屬於佛陀的教說和最早的經典是「經集」、「如是語經」和「無問自說經」,其中也包括戒律的一些條文。來維在「佛經原始誦讀法」中舉「義足經」、「波羅延經」、「法句經」等爲例,說明這些較早的佛經全是偈頌形式,有些是無問自說,有些是相互問答。經前都有序說,將說法的時間、地點、當機家等六種證信序,隨同偈頌一道傳下來。此後就以偈頌爲中心,經過解釋而繼續有所發展,這種解釋稱爲「阿毗達磨」,意譯「對法」。對法有這樣叁種形式:

  一、優婆提舍(議論),單純地對佛說進行解釋,由簡而詳,逐步深入。釋尊自己也做過這類的解釋,例如「長阿含經」中的「大緣方便經」,就是他對緣起理論的解釋。

  二、摩呾理迦(本母),是提示全文要點的解釋,謂之「本母」,意指由簡單的要點可以發生許多道理來,如母生子。這一類除佛說外,還有佛弟子所說。

  叁、抉擇。就是在各種不同說法中抉擇出其中的一種來,主要是對名相采用的方式,因爲許多名相意義相似,爲了確定它們的含義,須要分設若幹門類,加以區別。

  一般按數字順序排列,從一法到十法,所以稱「十上法」或「增一法」。十以上的也有,例如「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等,不過較少。阿含中的「增一阿含經」就是按法數順序相編纂,所以阿毗達磨也稱「數法」。

  佛滅度後不久,以大弟子迦葉爲首,在王舍城外的七葉窟,進行第一次結集,方式是會誦,即指定一人背誦佛說,經大家審定後,公認是佛所說就把它固定下來,以俊的幾次結集也沿用這一方式。當時由多聞第一的阿難誦經、持戒第一的優婆離誦律,阿毗達磨則是後來形成並發展的。一般認爲,第一次結集,確定了“阿含經”的基本內容,但在阿育王前尚未編輯,直到部派佛教時期,它才繼續系統地經過整理。因爲在阿含中提到佛說法是九分教的形式,就是:

  一,經——散文,簡短的;

  二、應頌——重頌,重複散文;

  叁、記別——對道理反複解釋;

  四、偈頌——單獨的頌;

  五、自說頌——無問自說;

  六、如是語——過去的事情;

  七、本生——佛說自己過去的因緣;

  八、未曾有;

  九、方廣——說方正廣大的道理。

  據上座部著名學者覺音的解釋,現存九分教是經的一部份,巴利文置於小部,而漢文放在雜藏中,所以很有可能首先結集的經典是九分教形式,後來方才重新編輯「阿含經」。編輯的標准,除按經文長短,確定長、中、雜,按數目排列法,編入增一外,還按分類編集,如「長阿含」多半是對外的, 「中阿含」則重深入學習,「雜阿含」以闡明止觀(禅定)道理爲重點;「燴一阿含」是爲了廣泛宣傳。從漢譯的四部阿含來看,出自不同部派,如「雉阿含經」出自化地部。「增一阿含經」屬說一切有部,並以大衆部本修補。「中阿含經」也爲有部所傳。「長阿含經」編輯最晚,依法藏部本。從東漢到北宋,曆代都有「阿含經」中的異譯本,且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譯師們常取中國習慣用語加以意譯,致使意義有所不同。如漢譯「長阿含經」中的「阿摩晝經」和「梵動經」有關於針炙的記載,但與巴利文「民部經典」中這兩部經查對,卻沒有這樣的內容,可見添加枝蔓在所難免。

  釋尊成道後初轉*輪,在鹿野苑與五比丘說法,據「阿含經」記載,他不是一開始就講四谛,而是先講一番中道。這是符合事實的。因爲隨侍他的五比丘看到他抛棄苦行而感到失望才離去。佛陀批評苦行與樂行兩個極端的錯誤,提出自己不苦不樂的中道學說。並闡述了八正道。把五比丘說服了,然後宣講四谛。

  四谛是佛教理論的核心,佛經所說的道理非常多,其實都是圍繞四聖谛展開討論的。它的重點放在人生現象上,人生的全部不外乎兩方面:一是染(苦、集);二是淨(滅、道)。四谛的組織又以苦谛爲根本,「集」是苦集,「滅」是滅苦,「道」是滅苦的方法。釋尊講四谛,反複地講了叁次,稱爲「叁轉*輪」。初轉是肯定四谛,揭示人生是苦,老死是苦等;二轉是指出四谛在人生實踐中的意義,闡明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叁轉是證明他自己已做到四谛所要達到的要求:苦已明,集已斷,滅已證,道已修。四谛所依據的根本原則是緣起論。佛教所有的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中流出來的。

  所謂「緣起」,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現象的生起,都是由相待(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決定的;離開關系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和現象。“中阿含經”第四十七載:「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說明一切法依因緣生起,同樣依因緣還滅。因、緣一般地解釋,就是關系和條件。在佛陀時代的各教派中緣起論是佛教所特有的。佛經中說綠起可以概括爲十一個意義,就是:一、無作者義,二、有因生義,叁、離有情義,四、依他起義,五、無動作義,六、性無常義,七、刹那滅義,八、因果相續無間斷義,九、種種因果品類別義,十、因果更立相符順義,十一:因果決定無雜亂義。如果把這十一義歸納一下,大致可有四個重點:一、無造物主;二、無我;叁、無常;四、因果相續。無造物主就是否定有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認爲任何一個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個緣都是緣起的,因父有因,緣又有緣,從時間方面推,無始無終;從空間方面看,無邊無際。佛教不承認有人格化的造物主,反對婆羅門教的「梵天創世說」,也否認宇宙本原人格化的存在。無我是指世界一切事物皆無獨立的實在自體。無常是說一切事物都受到時空條件的製約而變動不居,循著生、住、異、滅四遷流相變動無常。因果相續就是說因緣所生的一切事物或現象(佛經中稱爲諸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但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指時間而言。從空間來說,因果關系雖然錯綜複雜,但因果法則井井有條,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産生一類的果,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與果相符,果與因相順。這四個重點又可歸納爲兩個論點——無常和無我。無常就是生滅相續,它包括了「因果相續」的意義。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既沒有一身的主宰,也沒有宇宙萬物的主宰,無造物主的定義也就包含在其中了。這就是佛教對宇宙萬物總的解釋。佛陀是現觀緣起而證正覺的,他依緣起而說法,弟子們也就依緣起(及四谛)修行而而得到解脫,所以緣起是佛教學說的總法則。

  二、各種不同的緣起學說

  緣起論是原始佛教針對古印度當時各宗教哲學主張宇宙是從「大梵天造」、「大自在天造」,或從「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生類因說」等理論而提出,用以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和各種精神現象的根源。最早的緣起論就是「業感緣起」,即十二因緣說,主要用以解釋人生痛苦原因,但後來各派對緣起的認識和解釋各有不同。中觀派和叁論宗主張「性空緣起」,認爲只有一切事物的本性體空,才能生起一切事物。「中論」稱:「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瑜伽行派和法相宗主張「阿賴耶緣起」,以“叁界唯心」、「唯識無境」來說明世界本原。「大乘起信論」提出「真如緣起」,「勝鬘經」偈說「如來藏綠起」,兩者均以佛心、法淨心爲世界的根源。華嚴宗把各家關於緣起的學說,用判教形式,概括爲下列四種:

  一、業感緣起。由煩惱惡業招苦果,因果相續,輾轉六道,生死輸廻,這是小乘的綠起觀。

  二、阿賴耶緣起。由阿賴耶的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以現行諸法爲緣,生煩惱惡業而招感苦果。叁世因果輾轉相續,這是大乘始教的緣起觀。

  叁、如來藏緣起,又名真如緣起。真如或如來藏爲染淨的緣所驅,生種種事物,它的染分現六道生死輪廻;它的淨分現四種聖人,這是大乘終教的緣起觀。

  四、法界緣起。法界通常指真如、實相等,即真如法界的本體爲一法界。父爲一切法緣一切法成一大緣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一切法生一法,一與多、心與境等圓融無礙,這是圓教的緣起觀。

  美國羅無虛居士在「雜阿含經研習」第叁講「緣起法」中指出:

  「「雜阿含經」第二九九經所示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爲佛教最基本的理論與實踐根據。「此生故彼生」,開發顯示爲集谛的十二支緣起,依之精確地說明有情生命的生起(生),變異(老、痛)與死亡(死)的前因後果,以及死生、生死不絕流轉的原理。「此滅故彼滅」則闡明:如洞察四谛正見,修習道谛則無明可破,生死流轉可息滅,此是佛陀出世的本懷。

  原始經教敷演緣起法是依有情現實生命而展開的,所以十二支中的五蘊、六入處等都是一切有情(是主要對象)可以常識去理解,日常經驗可以如實感覺及體會到的。所以業感綠起與俊來發展所施設的「阿辍耶緣起」、「法界緣起」等根本上有所不同。業感緣起依世俗谛而施設,因此學習與修持佛法可依世俗谛如實而觀而行,不易犯錯誤、入歧途或多所诤辯。至於阿賴耶緣起,非不精細,奈多異見;法界緣起非不廣大,奈非一輩人經驗可及,勢必成爲哲理、玄論。原始佛教重實踐,所以多用十二支緣起說明有情世間的開展與還滅。十二支緣起古德每月叁世兩重因果來說明:一、無明,二、行,此兩爲過去世能引的因;叁、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爲現在世所引的果;八、愛,九、取,十、…

《甚深難見的緣起學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