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

  蔡惠明

  一、马祖的生平事迹

  中国禅宗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宗旨,所以又称佛心宗。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在东汉至南北朝时代曾译出多种禅经,禅学成为相当重要的流派。南朝齐梁闾,南天竺高佾菩提达摩泛海东来,梁武帚遣使迎至建康(今南京),在宫中相与问答,因话不投机,遂渡江北上,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世称“壁观婆罗门”。他所传的“二入四行”禅法逐渐流传。“二入”郎理入和行入。理入郎“壁观”,内容为“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种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观,主要喻人心如墙壁,中直不移,从认识上舍伪归真、无自无他,排除一切执见。行入指万行同摄的“四行”,郎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欲,严格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属于宗教理论,行入属于宗教实践,郎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是达摩的简易禅法·

  中国禅宗的正式建立是从六祖慧能开始的。在这以前,自初租达摩、二租慧可、三砠佾璨、四祖道信、五砠弘忍的正传和旁出,都称为楞伽师。到五租弘忍门下神秀任国师时,他自称是楞伽宗,并说明他传承的世系,出于靳州东山法门,他尝了六年国师,已经使楞伽宗成为禅学正宗了。他圆寂后,其弟子普寂、义福的地位更加崇高,使楞伽宗成为当时佛教界盛况空前的宗派。但弘忍时已重视“金刚经”,到慧能则大力弘演“金刚经”,另辟途径,号称南宗,称神秀一系为北宗。慧能弟子神会于开元廿六年(七三八)到洛阳大弘顿门,并于滑台(今河南滑县东)大云寺和北宗崇远进行辩论,评击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而称南宗“师承是正,法门是顿”。辩论记录由与会的独孤沛整理成“菩提达摩南宗定是非论”。从此南宗被称为“顿宗”,北宗被称为“渐教”。世称南能北秀。

  慧能的着名弟子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岳、青原两家弘传最盛。南岳下数传形成为仰、临济两宗;青原下数传分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世称“五家”。其中临济,曹洞两宗流传时间最长,临济宗在末代后又形成黄龙、杨岐两派,世称五家七宗。

  马祖道一(七O九—七八八)是南岳怀让门下的直传弟子。他俗姓马,汉州什邡县(今四川省什邡县)人。幼年在本邑罗汉寺依处寂出家,二十岁于渝州(今重庆)圆律师处受具足戒。他曾师从新罗国王子无相,受其影响较深。道一的佛性思想体系总纲在于“郎心郎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他的接机方式——打、踏、喝、画、坚拂等与传统的有昕不同,值得我们分析研究,藉以探索唐代中期禅宗发展的内在规律。我们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形式,而应了解由此发生蔓延的时代气氛,以及它内含的怀疑论、否定论等因子,因为这是六祖以后禅宗不断超越修禅者的“自我”,焕发强大生命力的内在机制。

  据“五灯会元”南岳让禅师法嗣第一世江西马祖道一条载:

  马祖“容貌奇异,牛行虎视,引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唐开元中,习禅定于衡岳山中,遇让和尚,同参六人,唯师密受心印。”并注释说:“让之一,犹(行)思之(希)迁也,同源而异派。故禅法之盛始于二师。刘轲云:“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往来幢幢,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西天般若多罗记”达摩云:“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鶸解街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又六祖谓让和《:日:“向后佛法从汝边去,马驹蹋杀天下人。”厥后江西嗣法,布于天下,时号马祖。”可见六砠对他是有预见的。他在南康龚公山弘法时,“一日谓家曰:“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郎佛心。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义引“楞伽经”文,以印象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郎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郎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遍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僧问:“和尚为什么说郎心即佛

  ”师曰:“为止小儿啼。”日:“啼止时如何

  ”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

  ”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如何

  ”师日:“且教伊体会大道。”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即今是什么意。”

  “五灯会元”卷三“南岳怀让禅师”条载: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在衡岳山常习坐禅。师知是法器,经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

  ”一日:“图作佛。”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日:“磨作甚么

  ”师曰:“磨作镜。”一日:“磨砖岂得戍镜

  ”师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作佛

  ”一日:“如何即是

  ”师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郎是

  ”一无对。师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

  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井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柑三昧

  ”师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其见道。”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

  ”师日:“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 一日:“有成坏否

  ”师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戍

  ”一蒙开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奥。”从以上的记述中,可见马祖禅学思想的渊源所在。

  关于马祖道一的生平事迹,根据“景德传灯录”、“宋高佾传”等资料,依他活动的地区和思想发展的线索,大致可分三个时间阐述:

  ”剑南时期(七O九—七三三)。中唐时,剑南设节度使,下辖益、彭、蜀、汉、资、沦等州,相当于今四川省中部地区。道一幼年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新罗僧无相入蜀谒处寂,他曾师从无相,并广为游学。剑南地区的禅学发源于丘祖弘忍弟子智傀——处寂——无相这一系为基础的。

  l衡岳时期(七三三—七四二)。慧能弟子怀让,幽居于南岳衡山,“本不开法,但居山修道”。由于来了一个“剑南沙门道一”,便发出“磨砖岂能戍镜,坐禅焉得戍佛”的名训。据记载,青年道一初到衡山时,“性情孤傲,不理旁人,结茅安居,终日坐禅。”怀让见他是可造之材,就加以引导启发。从此不离左右,“同参六人,唯师密受心印,”前后共达九年。三十三岁时前往福建和江西,开始了他后半生开堂说法的经历。

  ——:江西时期(七四二—七八八)。道一先在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的佛迹岭收志贤、慧海为徒,开堂说法三一年后迁往抚州西里山(今江西临川县),他还曾在宜黄石

  结茅,遗迹得到明代诗人题啄怀念。此后他在南康(今江西南康县)龚公山驻锡约二十余年。“明嘉靖地方志”记载南康有“马祖石”等胜迹。说明抚州与南康是他活动的重点,前后共住三十多年。他开创禅林,聚众说法,广结善缘,影响广泛。

  代宗大历八年(七三三),道一移居钟陵(属洪州,今江西进贤县)开元寺。这里邻近江西中心城市洪州(今南昌)。此后他就以洪州为中心开展弘禅活动,直至圆寂。“洪州宗”就是成立于这一时期。德宗贞元四年正月,他已耄耋高龄,行将入寂。弟子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他答道:“日面佛,月面佛。”预示化缘将尽,不久郎终于开元寺。荼昆后建舍利石塔于建昌石门山(今江西靖安县)。该山由是禅院、梵宫鳞次栉比,盛极一时。唐宪宗元籼中,敕溢“大寂禅师”。“景德传灯录”载称:“师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为一方宗主,转化无穷。”但“祖堂集”说:“大师下亲承弟子八十八人,出现于世及隐遁者,莫知其数。 ”着有“马祖道一禅师语录”、“广录”各一卷,分别收入“古尊宿语录”和“四家语录”中。

  二、马祖的禅学思想

  马祖道一上承六砠革新的成果,下启后期禅宗临济、沩诸仰派的先河,是中期禅宗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师,他的禅家思想形成独立的体系,尤其是实践个性鲜明而内涵深长。他的佛性思想体系是:“郎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他主张“道不用修”,或谓“任心为修”,以大量的日常生活场景随时随地的接机取代看经坐禅的传统,引导了以后禅宗的转变。我们试从佛性论、修行论、接机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

  l、道一的佛性论。从思想渊源看,他是南岳怀让的直传弟子,佛性论思想与六祖是一脉相承的。“坛经”记载,慧能由岭南到黄梅,初见弘忍时,两人之间有这样一段的对话:“弘忍问慧能曰:“汝何方人

  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

  ”慧能答曰:“弟子是岭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但求作佛。”和尚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南人,又是媳獠,若为堪作物

  ”慧能答曰:“人郎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由此可知,慧能早就了悟佛性学说,认为人人皆有佛陆,人人皆可作佛,人可分南北,而佛性无南北之分。人可捣撩(当时对携犬行猎为生的少数民族的眨称)与和尚的不同,而佛性则无差别。六砠在得法偈中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密宗的哲学思想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