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何处有尘埃?”揭示菩提树,明镜台都是空的。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昔是虚妄。”只有佛性才是永恒清净的。佛性,佛指觉悟,性意为不变。佛性一词,和法性、实相、觉性、自性、本性、真如、圆觉、如来藏等概念,义一而名异。“大乘玄论”卷三称:“经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实际等,并是佛性之异名。”“坛经”说:“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又说:“不识本心,学佛无益,识心见性,郎悟大意。”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永嘉“证道歌”说:“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正是他亲证佛性的绝好写照!应当指出:觉性在未证前,只能在文字言语上讨分晓,但文字言语非即觉性,必须亲证才能如实知。所谓“如人饮水,冶暖自知。”明心见性是自我显现、自我认识、自我体会、自我肯定,也郎契悟阶段,悟后仍须修行,才能证到佛性。直指本心,当下契入,可说是“正直舍方便”的妙法,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容大意。昕以云岩告良价:“承当此事,大须仔细。”无准师范有偈云:“亦非凡,亦非圣,当体如如绝修证,道人到此须推详,莫把识人来错认。”由于人们情见深固,妄想日多,于本来面目,难于契合,于是禅师们各出手眼,方便引导,有的参话头起疑,有的即境示人,有的当头棒喝,有的机锋相逼,无非使人识情不行处,亲自领悟无念本体。道一在剑南从无相所学是“净众禅”。此宗“先教引声念佛,尽一气,念绝声停。念汔云:“无忆、无念、莫妄。”无忆是戒,无念是定,莫妄是慧。此三句语,郎是总持门。”(“历代三宝记”)印顺老法师曾评称:三迢与慧能所传的,是同源别流的禅法。”道一以后专事怀让,从而由智恁一系变为六祖再传弟子,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慧能以下的禅宗思想重心发生十分微妙而自然的变化,就是六祖既巳在“心”与“性”、“明心”与见性”之间,更强调“心”与“明心”,并且使这一“心”、“自心”更少出世色彩而接近当前的“人心”,他的弟子将这一革新推向极致,也是无可非议的。道一直承六祖、怀让,经过长期思考和实践,在晚年提出“平常心是道”这进一步中国文化的佛性学说,是禅宗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禅宗由“如来禅”、“祖师禅”向“分灯禅”演变的一个转折点。
“景德传灯录”记载大珠慧海初参马祖时的一段问答:
“祖问曰:“从何处来
”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
”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
”师遂礼拜问曰:“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祖曰:“郎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加向外求觅。三逼段问答,虽没有说出“郎心是佛”四字,却是“郎心是佛”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解说。但自六祖提倡“明心见性”以来,“即心是佛”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几十年来竟又戍一窠臼,人们执着于“郎心成佛”,出现“异化”的危险。道一的弟子们就提出过这一问题。如“祖堂集”载,南泉普愿批评:“如今多有人唤心作佛,……将头觅头,设使认得,亦不是本来佛,若言郎心是佛,如冤马有角。”为克服僵化的教条,必须提出新的理论取而代之。
道一提出“非心非佛”,是相对于“即心是佛”而言的否定之词,意在截断主体认知活动,指出主体认识的对象既不是心,也不是佛,心与佛俱不存在。这是禅宗思想的又一次创新,丰富了佛性思想。“五灯会元”卷三马祖条载:
有小师耽源行脚回,于师前昼个圆相,就上拜了立。师曰:“汝莫欲作佛否
”曰:“某甲不解捏目。 ”师曰;“吾不如汝。”小师不对。
道一本欲依传统启发“郎心是佛”,旋即悟到自己几乎也执着心、执着佛,于是坦然承认“吾不如汝。”“马祖语录”载:道一派人去试探大梅法常,说马祖近来又倡“非心非佛”。大梅法常断然回答:“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郎心即佛。”道一闻言,赞叹说:“梅子熟了。”对原有理论在更高阶段上得到了复归和肯定,这是马砠禅学思想特点所在。
“马砠语录”对“平常心是道”这一概念解释是:“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道即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这就是以主体的一切认知和行为,体现佛性或佛教教义,也就是宗密所说的“触类是道”,或有人认为“性在自然”。道一的洪州宗上承如来藏禅,又以“非心非佛”脱离弃臼,提出“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减少各种柬缚,让人们任运自然,生动活泼地接触生活,体现了“道在平常”的本色,使那些“接机”、“公案”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确是“切中时弊”。
”道一的修行论。他坚持南宗“顿悟”本色,奉行六祖“行住坐卧都是禅”,并有所发展。强调“道不用修”、“道不在修”,也是宗密倡行的“任心为修”、“任用自在”。道一从“磨砖岂能戍镜,坐禅焉能作佛”必提高认识,毅然放弃息念枯坐的修行方法,提出“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唐代禅宗在“顿悟”修行实践中,特别讲究“上根上智”与“根浅智劣”的差别的。道一首倡冷峻刚烈的“接机”风格,于是出现大量的隐语、动作、手势、符号,乃至拳打脚踢。以后形成的鸿仰宗以师徒唱和、互相契会为特点,临济宗的痛快峻烈、当头棒喝的禅风就是受道一的修行论的影响。禅宗的面貌,从六祖到马祖又一次发生奇异的变化。
3、接机方法。接机是禅宗特有的一种术语。禅宗五家思想相差无几,仅是门庭设施不同,接引学人方法有所区别,以致形成不同宗风。接机是指师徒、同学、朋辈之间,通过隐喻、暗示等曲折方法对有关佛教理论进衍交流和讨论,把这些讨论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为“公案”。这在六祖时已有所运用,其后与马祖道一同时代的石头希迁、牛头慧忠等也都有运用,这并非道一首创,也不是独家所使。他在接机上用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六种:一,语言,如反问、比喻、暗示。二、打和喝。三、身体动作。四、符号。五、使用常随身携带的物品,如“竖拂”。六、在日常生活场景中随时随地发挥。他的接机特色不在于思想上有何发展,而在于造就一种强烈的气氛。概括地说,就是对于佛陀乃至一切精神束缚普遍怀疑,持否定倾向,最终达到思想解放。他的机锋特色,得到一定成就。如每一次接机,每一件公案,都贯穿着他的佛性思想和修行范围,体现着时代的气氛。如“西来意”一词在“马祖语录”中是常用的,但每次却意义不同,试举三则为例:
一 、泐潭法会禅师问砠云:“如何是西来祖师意
”祖曰:“低声,近前来。”会便近前,祖打一把。……
二、僧问:“如何得合道?”祖曰:“我早不合道。”问:“如是是西来意
”祖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诸方笑外也。”
三、洪州水老和尚初参马祖,问:“如何是西来意
”祖云:“礼拜着。”老才礼拜,祖便与一踏。
这里不仅有对话,而且有动作。
“西来意”是指佛法大意,这里谈佛法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懂得自性具足,不假外求。禅宗的机锋重在问答迅速,不落迹象,含有深意,要学人根据自己的体会作简短的转释,称“下转语”。法眼文益在“宗门十规论”中说:“其间有先唱后提,抑扬教法,顿挫机锋,祖令当施,生杀在手。”“人天眼目”卷三汾阳禅师:“霹雳机锋着眼看,石火电光犹是纯,思量拟议隔干山。”又如圆相是一符号,道一曾在这一问题输给他的小徒弟耽源,但却在有一次致书径山钦和尚信中画一圆相,径山才开见,索笔于中着一点。后有僧告似忠国师,国师说:“钦师犹被马师惑。”在禅门中传为佳话。
三、正确认识马祖禅学思想的作用
马祖在世最后几年,他的思想行为已显示出接近后期禅宗“呵佛骂祖”的迹象来。 “马祖语录”载:“丹霞天然禅师再参祖。未参礼,便入僧堂内,骑圣佾颈而坐。时大众惊愕,遽报祖,祖躬入堂,视之,曰:“我于天然”。”丹霞是劈佛的急先锋,他名天然,郎由马祖所呼而得,祖称他“我子”,心灵是何等的契合。我们不能认为这是一种逆反心理,而应分析研究他的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任何事物有其正反两方面,负责亦可得正,而佛法重在观机施教。如大慧宗杲创“看话头禅”,将“敲门砖”给参禅学人,他称正觉所倡的“默照禅”为“邪惮”。实际上,看话头禅应用六祖定慧之学的“慧”学,而默照禅则应用其中的“定”学。两家则是方法上的不同而已。佛教各宗派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坚持团结,不可自扬抑他!
原载《内明》第270
《马祖道一的禅学思想》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