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處有塵埃?”揭示菩提樹,明鏡臺都是空的。正如“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昔是虛妄。”只有佛性才是永恒清淨的。佛性,佛指覺悟,性意爲不變。佛性一詞,和法性、實相、覺性、自性、本性、真如、圓覺、如來藏等概念,義一而名異。“大乘玄論”卷叁稱:“經中有名佛性、法性、真如、實際等,並是佛性之異名。”“壇經”說:“人性本淨,爲妄念故,蓋覆真如,離妄念,本性淨。”又說:“不識本心,學佛無益,識心見性,郎悟大意。”指出“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衆生;自性悟,衆生即佛。”永嘉“證道歌”說:“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光非內外。”正是他親證佛性的絕好寫照!應當指出:覺性在未證前,只能在文字言語上討分曉,但文字言語非即覺性,必須親證才能如實知。所謂“如人飲水,冶暖自知。”明心見性是自我顯現、自我認識、自我體會、自我肯定,也郎契悟階段,悟後仍須修行,才能證到佛性。直指本心,當下契入,可說是“正直舍方便”的妙法,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裏,不容大意。昕以雲岩告良價:“承當此事,大須仔細。”無准師範有偈雲:“亦非凡,亦非聖,當體如如絕修證,道人到此須推詳,莫把識人來錯認。”由于人們情見深固,妄想日多,于本來面目,難于契合,于是禅師們各出手眼,方便引導,有的參話頭起疑,有的即境示人,有的當頭棒喝,有的機鋒相逼,無非使人識情不行處,親自領悟無念本體。道一在劍南從無相所學是“淨衆禅”。此宗“先教引聲念佛,盡一氣,念絕聲停。念汔雲:“無憶、無念、莫妄。”無憶是戒,無念是定,莫妄是慧。此叁句語,郎是總持門。”(“曆代叁寶記”)印順老法師曾評稱:叁迢與慧能所傳的,是同源別流的禅法。”道一以後專事懷讓,從而由智恁一系變爲六祖再傳弟子,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但是慧能以下的禅宗思想重心發生十分微妙而自然的變化,就是六祖既巳在“心”與“性”、“明心”與見性”之間,更強調“心”與“明心”,並且使這一“心”、“自心”更少出世色彩而接近當前的“人心”,他的弟子將這一革新推向極致,也是無可非議的。道一直承六祖、懷讓,經過長期思考和實踐,在晚年提出“平常心是道”這進一步中國文化的佛性學說,是禅宗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禅宗由“如來禅”、“祖師禅”向“分燈禅”演變的一個轉折點。
“景德傳燈錄”記載大珠慧海初參馬祖時的一段問答:
“祖問曰:“從何處來
”曰:“越州大雲寺來。”祖曰:“來此擬須何事
”曰:“來求佛法。”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什麼。我這裏一物也無,求什麼佛法
”師遂禮拜問曰:“那個是慧海自家寶藏
”祖曰:“郎今問我者,是汝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加向外求覓。叁逼段問答,雖沒有說出“郎心是佛”四字,卻是“郎心是佛”的一種簡明扼要的解說。但自六祖提倡“明心見性”以來,“即心是佛”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幾十年來竟又戍一窠臼,人們執著于“郎心成佛”,出現“異化”的危險。道一的弟子們就提出過這一問題。如“祖堂集”載,南泉普願批評:“如今多有人喚心作佛,……將頭覓頭,設使認得,亦不是本來佛,若言郎心是佛,如冤馬有角。”爲克服僵化的教條,必須提出新的理論取而代之。
道一提出“非心非佛”,是相對于“即心是佛”而言的否定之詞,意在截斷主體認知活動,指出主體認識的對象既不是心,也不是佛,心與佛俱不存在。這是禅宗思想的又一次創新,豐富了佛性思想。“五燈會元”卷叁馬祖條載:
有小師耽源行腳回,于師前晝個圓相,就上拜了立。師曰:“汝莫欲作佛否
”曰:“某甲不解捏目。 ”師曰;“吾不如汝。”小師不對。
道一本欲依傳統啓發“郎心是佛”,旋即悟到自己幾乎也執著心、執著佛,于是坦然承認“吾不如汝。”“馬祖語錄”載:道一派人去試探大梅法常,說馬祖近來又倡“非心非佛”。大梅法常斷然回答:“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郎心即佛。”道一聞言,贊歎說:“梅子熟了。”對原有理論在更高階段上得到了複歸和肯定,這是馬砠禅學思想特點所在。
“馬砠語錄”對“平常心是道”這一概念解釋是:“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這就是以主體的一切認知和行爲,體現佛性或佛教教義,也就是宗密所說的“觸類是道”,或有人認爲“性在自然”。道一的洪州宗上承如來藏禅,又以“非心非佛”脫離棄臼,提出“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減少各種柬縛,讓人們任運自然,生動活潑地接觸生活,體現了“道在平常”的本色,使那些“接機”、“公案”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確是“切中時弊”。
”道一的修行論。他堅持南宗“頓悟”本色,奉行六祖“行住坐臥都是禅”,並有所發展。強調“道不用修”、“道不在修”,也是宗密倡行的“任心爲修”、“任用自在”。道一從“磨磚豈能戍鏡,坐禅焉能作佛”必提高認識,毅然放棄息念枯坐的修行方法,提出“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唐代禅宗在“頓悟”修行實踐中,特別講究“上根上智”與“根淺智劣”的差別的。道一首倡冷峻剛烈的“接機”風格,于是出現大量的隱語、動作、手勢、符號,乃至拳打腳踢。以後形成的鴻仰宗以師徒唱和、互相契會爲特點,臨濟宗的痛快峻烈、當頭棒喝的禅風就是受道一的修行論的影響。禅宗的面貌,從六祖到馬祖又一次發生奇異的變化。
3、接機方法。接機是禅宗特有的一種術語。禅宗五家思想相差無幾,僅是門庭設施不同,接引學人方法有所區別,以致形成不同宗風。接機是指師徒、同學、朋輩之間,通過隱喻、暗示等曲折方法對有關佛教理論進衍交流和討論,把這些討論用文字記錄下來就成爲“公案”。這在六祖時已有所運用,其後與馬祖道一同時代的石頭希遷、牛頭慧忠等也都有運用,這並非道一首創,也不是獨家所使。他在接機上用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六種:一,語言,如反問、比喻、暗示。二、打和喝。叁、身體動作。四、符號。五、使用常隨身攜帶的物品,如“豎拂”。六、在日常生活場景中隨時隨地發揮。他的接機特色不在于思想上有何發展,而在于造就一種強烈的氣氛。概括地說,就是對于佛陀乃至一切精神束縛普遍懷疑,持否定傾向,最終達到思想解放。他的機鋒特色,得到一定成就。如每一次接機,每一件公案,都貫穿著他的佛性思想和修行範圍,體現著時代的氣氛。如“西來意”一詞在“馬祖語錄”中是常用的,但每次卻意義不同,試舉叁則爲例:
一 、泐潭法會禅師問砠雲:“如何是西來祖師意
”祖曰:“低聲,近前來。”會便近前,祖打一把。……
二、僧問:“如何得合道?”祖曰:“我早不合道。”問:“如是是西來意
”祖便打曰:“我若不打汝,諸方笑外也。”
叁、洪州水老和尚初參馬祖,問:“如何是西來意
”祖雲:“禮拜著。”老才禮拜,祖便與一踏。
這裏不僅有對話,而且有動作。
“西來意”是指佛法大意,這裏談佛法並不重要,關鍵在于懂得自性具足,不假外求。禅宗的機鋒重在問答迅速,不落迹象,含有深意,要學人根據自己的體會作簡短的轉釋,稱“下轉語”。法眼文益在“宗門十規論”中說:“其間有先唱後提,抑揚教法,頓挫機鋒,祖令當施,生殺在手。”“人天眼目”卷叁汾陽禅師:“霹雳機鋒著眼看,石火電光猶是純,思量擬議隔幹山。”又如圓相是一符號,道一曾在這一問題輸給他的小徒弟耽源,但卻在有一次致書徑山欽和尚信中畫一圓相,徑山才開見,索筆于中著一點。後有僧告似忠國師,國師說:“欽師猶被馬師惑。”在禅門中傳爲佳話。
叁、正確認識馬祖禅學思想的作用
馬祖在世最後幾年,他的思想行爲已顯示出接近後期禅宗“呵佛罵祖”的迹象來。 “馬祖語錄”載:“丹霞天然禅師再參祖。未參禮,便入僧堂內,騎聖佾頸而坐。時大衆驚愕,遽報祖,祖躬入堂,視之,曰:“我于天然”。”丹霞是劈佛的急先鋒,他名天然,郎由馬祖所呼而得,祖稱他“我子”,心靈是何等的契合。我們不能認爲這是一種逆反心理,而應分析研究他的思想産生的曆史背景。任何事物有其正反兩方面,負責亦可得正,而佛法重在觀機施教。如大慧宗杲創“看話頭禅”,將“敲門磚”給參禅學人,他稱正覺所倡的“默照禅”爲“邪憚”。實際上,看話頭禅應用六祖定慧之學的“慧”學,而默照禅則應用其中的“定”學。兩家則是方法上的不同而已。佛教各宗派應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堅持團結,不可自揚抑他!
原載《內明》第270
《馬祖道一的禅學思想》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