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馬祖道一的禅學思想

  馬祖道一的禅學思想

  蔡惠明

  一、馬祖的生平事迹

  中國禅宗因以參究的方法,徹見心性的本源爲宗旨,所以又稱佛心宗。佛教傳入我國後,禅學或修禅思想一直獲得廣泛的流傳,在東漢至南北朝時代曾譯出多種禅經,禅學成爲相當重要的流派。南朝齊梁闾,南天竺高佾菩提達摩泛海東來,梁武帚遣使迎至建康(今南京),在宮中相與問答,因話不投機,遂渡江北上,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世稱“壁觀婆羅門”。他所傳的“二入四行”禅法逐漸流傳。“二入”郎理入和行入。理入郎“壁觀”,內容爲“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令舍僞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爲。”這種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觀,主要喻人心如牆壁,中直不移,從認識上舍僞歸真、無自無他,排除一切執見。行入指萬行同攝的“四行”,郎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行著重在于勸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愛憎情欲,嚴格按佛教教義苦下功夫。理入屬于宗教理論,行入屬于宗教實踐,郎禅法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這就是達摩的簡易禅法·

  中國禅宗的正式建立是從六祖慧能開始的。在這以前,自初租達摩、二租慧可、叁砠佾璨、四祖道信、五砠弘忍的正傳和旁出,都稱爲楞伽師。到五租弘忍門下神秀任國師時,他自稱是楞伽宗,並說明他傳承的世系,出于靳州東山法門,他嘗了六年國師,已經使楞伽宗成爲禅學正宗了。他圓寂後,其弟子普寂、義福的地位更加崇高,使楞伽宗成爲當時佛教界盛況空前的宗派。但弘忍時已重視“金剛經”,到慧能則大力弘演“金剛經”,另辟途徑,號稱南宗,稱神秀一系爲北宗。慧能弟子神會于開元廿六年(七叁八)到洛陽大弘頓門,並于滑臺(今河南滑縣東)大雲寺和北宗崇遠進行辯論,評擊北宗“師承是傍,法門是漸”,而稱南宗“師承是正,法門是頓”。辯論記錄由與會的獨孤沛整理成“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從此南宗被稱爲“頓宗”,北宗被稱爲“漸教”。世稱南能北秀。

  慧能的著名弟子有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形成禅宗的主流。其中以南嶽、青原兩家弘傳最盛。南嶽下數傳形成爲仰、臨濟兩宗;青原下數傳分爲曹洞,雲門、法眼叁宗;世稱“五家”。其中臨濟,曹洞兩宗流傳時間最長,臨濟宗在末代後又形成黃龍、楊岐兩派,世稱五家七宗。

  馬祖道一(七O九—七八八)是南嶽懷讓門下的直傳弟子。他俗姓馬,漢州什邡縣(今四川省什邡縣)人。幼年在本邑羅漢寺依處寂出家,二十歲于渝州(今重慶)圓律師處受具足戒。他曾師從新羅國王子無相,受其影響較深。道一的佛性思想體系總綱在于“郎心郎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他的接機方式——打、踏、喝、畫、堅拂等與傳統的有昕不同,值得我們分析研究,藉以探索唐代中期禅宗發展的內在規律。我們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形式,而應了解由此發生蔓延的時代氣氛,以及它內含的懷疑論、否定論等因子,因爲這是六祖以後禅宗不斷超越修禅者的“自我”,煥發強大生命力的內在機製。

  據“五燈會元”南嶽讓禅師法嗣第一世江西馬祖道一條載:

  馬祖“容貌奇異,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唐開元中,習禅定于衡嶽山中,遇讓和尚,同參六人,唯師密受心印。”並注釋說:“讓之一,猶(行)思之(希)遷也,同源而異派。故禅法之盛始于二師。劉轲雲:“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頭,往來幢幢,不見二大士,爲無知矣。”“西天般若多羅記”達摩雲:“震旦雖闊無別路,要假兒孫腳下行,金鶸解街一粒粟,供養十方羅漢僧。”又六祖謂讓和《:日:“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蹋殺天下人。”厥後江西嗣法,布于天下,時號馬祖。”可見六砠對他是有預見的。他在南康龔公山弘法時,“一日謂家曰:“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郎佛心。達摩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義引“楞伽經”文,以印象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舍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故叁界唯心,森羅萬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見色,皆是見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隨時言說,郎事即理,都無所礙。菩提道果,亦複如是。于心所生,即名爲色。知色空故,生郎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隨時。著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遍時,更有何事。汝受吾教,聽吾偈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甯。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僧問:“和尚爲什麼說郎心即佛

  ”師曰:“爲止小兒啼。”日:“啼止時如何

  ”師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

  ”師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來如何

  ”師日:“且教伊體會大道。”問:“如何是西來意

  ”師曰:“即今是什麼意。”

  “五燈會元”卷叁“南嶽懷讓禅師”條載:

  “開元中有沙門道一在衡嶽山常習坐禅。師知是法器,經問曰:“大德坐禅圖什麼

  ”一日:“圖作佛。”師乃取一磚于彼庵前石上磨。一日:“磨作甚麼

  ”師曰:“磨作鏡。”一日:“磨磚豈得戍鏡

  ”師曰:“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得作佛

  ”一日:“如何即是

  ”師曰:“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即是,打牛郎是

  ”一無對。師又曰:“汝學坐禅,爲學坐佛

  若學坐禅,禅非坐臥。若學坐佛,佛非定相。于無住法,不應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殺佛,若執坐相,井達其理。”一聞示誨,如飲醍醐,禮拜,問曰:“如何用心,即合無柑叁昧

  ”師曰:“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其見道。”又問:“道非色相,雲何能見

  ”師日:“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叁昧亦複然矣。” 一日:“有成壞否

  ”師曰:“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叁昧華無相,何壞複何戍

  ”一蒙開悟,心意超然。侍奉十秋,日益玄奧。”從以上的記述中,可見馬祖禅學思想的淵源所在。

  關于馬祖道一的生平事迹,根據“景德傳燈錄”、“宋高佾傳”等資料,依他活動的地區和思想發展的線索,大致可分叁個時間闡述:

  ”劍南時期(七O九—七叁叁)。中唐時,劍南設節度使,下轄益、彭、蜀、漢、資、淪等州,相當于今四川省中部地區。道一幼年出家,二十歲受具足戒,新羅僧無相入蜀谒處寂,他曾師從無相,並廣爲遊學。劍南地區的禅學發源于丘祖弘忍弟子智傀——處寂——無相這一系爲基礎的。

  l衡嶽時期(七叁叁—七四二)。慧能弟子懷讓,幽居于南嶽衡山,“本不開法,但居山修道”。由于來了一個“劍南沙門道一”,便發出“磨磚豈能戍鏡,坐禅焉得戍佛”的名訓。據記載,青年道一初到衡山時,“性情孤傲,不理旁人,結茅安居,終日坐禅。”懷讓見他是可造之材,就加以引導啓發。從此不離左右,“同參六人,唯師密受心印,”前後共達九年。叁十叁歲時前往福建和江西,開始了他後半生開堂說法的經曆。

  ——:江西時期(七四二—七八八)。道一先在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的佛迹嶺收志賢、慧海爲徒,開堂說法叁一年後遷往撫州西裏山(今江西臨川縣),他還曾在宜黃石

  結茅,遺迹得到明代詩人題啄懷念。此後他在南康(今江西南康縣)龔公山駐錫約二十余年。“明嘉靖地方志”記載南康有“馬祖石”等勝迹。說明撫州與南康是他活動的重點,前後共住叁十多年。他開創禅林,聚衆說法,廣結善緣,影響廣泛。

  代宗大曆八年(七叁叁),道一移居鍾陵(屬洪州,今江西進賢縣)開元寺。這裏鄰近江西中心城市洪州(今南昌)。此後他就以洪州爲中心開展弘禅活動,直至圓寂。“洪州宗”就是成立于這一時期。德宗貞元四年正月,他已耄耋高齡,行將入寂。弟子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

  ”他答道:“日面佛,月面佛。”預示化緣將盡,不久郎終于開元寺。荼昆後建舍利石塔于建昌石門山(今江西靖安縣)。該山由是禅院、梵宮鱗次栉比,盛極一時。唐憲宗元籼中,敕溢“大寂禅師”。“景德傳燈錄”載稱:“師入室弟子一百叁十九人,各爲一方宗主,轉化無窮。”但“祖堂集”說:“大師下親承弟子八十八人,出現于世及隱遁者,莫知其數。 ”著有“馬祖道一禅師語錄”、“廣錄”各一卷,分別收入“古尊宿語錄”和“四家語錄”中。

  二、馬祖的禅學思想

  馬祖道一上承六砠革新的成果,下啓後期禅宗臨濟、沩諸仰派的先河,是中期禅宗主要宗派洪州宗的祖師,他的禅家思想形成獨立的體系,尤其是實踐個性鮮明而內涵深長。他的佛性思想體系是:“郎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他主張“道不用修”,或謂“任心爲修”,以大量的日常生活場景隨時隨地的接機取代看經坐禅的傳統,引導了以後禅宗的轉變。我們試從佛性論、修行論、接機方法等方面進行探索。

  l、道一的佛性論。從思想淵源看,他是南嶽懷讓的直傳弟子,佛性論思想與六祖是一脈相承的。“壇經”記載,慧能由嶺南到黃梅,初見弘忍時,兩人之間有這樣一段的對話:“弘忍問慧能曰:“汝何方人

  來此山禮拜吾,汝今向吾邊複求何物

  ”慧能答曰:“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百姓,今故遠來禮拜和尚,不求余物,但求作佛。”和尚遂責慧能曰:“汝是嶺南人,又是媳獠,若爲堪作物

  ”慧能答曰:“人郎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由此可知,慧能早就了悟佛性學說,認爲人人皆有佛陸,人人皆可作佛,人可分南北,而佛性無南北之分。人可搗撩(當時對攜犬行獵爲生的少數民族的眨稱)與和尚的不同,而佛性則無差別。六砠在得法偈中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

《馬祖道一的禅學思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密宗的哲學思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