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
蔡惠明
一、以四谛为根本”以缘起为总法则
什么是佛教
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教法、仪式、习惯、教团组织等;它就是佛陀的教说。佛教亦称为“佛法”。佛法的基本内容可以用“圣谛”来概括(谛是真理或存在的意思);苦谛,指经验世界的现实,主要是三界生死轮回的苦恼;集谛(或称“因谛”),指产生苦恼的原则;灭谛,指痛苦的消灭;道谛,揩灭苦的方法。“杂阿含经”第三八七经载:世尊告诸比丘:
“有四圣谛。何等为四
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无有关键,平冶城堑,度诸峻难,名为贤圣,建立圣幢。诸此丘,云何无有关键,谓五下分结(指贪、瞋、身见、戒取、疑)已断、已知,是名离关键。云何平洽城堑
谓无际生死,究竟苦边,是名度诸峻难。云何解脱结缚
谓爱已断,已知三石何建立圣幢
谓我慢已断、已知,是名建立圣幢。”
佛经所说的道理很多,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而开展讨论的。四圣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缘,慧为关系或条件。缘起郎诸法由缘而起;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中阿含经”卷四十七载:“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用以说明缘起的基本理论。它是原始佛教针对当时各宗教哲学主张宇宙是“大梵天造”、“大自在天造”,或从“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生类因说”等理论而提出,用以解释世界、社会、人生和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最早的缘起说是“业感绿起”,郎十二因缘说,主要用以解释人生痛苦的原因,但后来各派对缘起的认识和解释各有不同。佛经上说缘起可以归纳为四个重要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佛教认为,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绿又有缘,从时间方面说,无始无终;从空间方面说,无边无际。佛教不承认有人格化的造物主,也否认宇宙本原的人格化的存在。无我是指一切事物皆无独立的存在自体。无常则是说一切事物受到时、空条件的制约而变动不居。因果相续,就是说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从时间而言;从空间来说,因果关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法则井然,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舆果相符,果与因相顺。这四个论点实际上只有两个:无常和无我。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包括了“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既没有一身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当然就没有造物主了·缘起说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解释。
印顺老法师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章“佛法”中说:“释尊是现观缘起而成佛的。他依缘起说法,弟子们也就绿起(及四谛)而得解脱。所以在佛法中,“缘起”是最普遍的法则,………依缘起(或四谛)而修行的在家或出家的弟子,次第进修,到达究竟解脱的境地,分为四阶,也就是四圣果。”又说:“佛法不是重信仰的、他力的、神秘的,也不是学问的,而是从现实人生着手的正道,从正道修行中得解脱。”
二、观诸行无常
“杂阿含经”第一经中,世尊告诸比丘: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此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无常是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原理,认为宇宙万有(一切事物和思维概念)都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佛经中常提到有:一、刹那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刹那之间,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二、相续无常。谓一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上有生、住、异、灭的四相。佛教不仅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还认为有其发展的过程,可分为四个连续相承的阶段或呈现为四种相状,称为“四相迁流”,郎生、住、异、灭。一种事物和现象的生起称“生”,形成后有其相对稳定性称“住”,在相对稳定中又无时不在变异称“异”,事物或现象在不断变异中消灭称“灭”。任何事物和现象在一刹那中都具有四相迁流。但有时又将无当分为:
一、家生无常。谓人生是无常的,也有生、住、异、灭四相,表现为生、老、病、死。
二、世界无常。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变迁中,最后归于消灭。
三、诸念无常。谓人们思维概念都是瞬息万变的,郎“念念生灭”。佛教的无常学说主要是反对当时婆罗门教主张宇宙的最高主宰是永恒常住的理论而提出的。
“杂阿含经”第一经阐述,从观色、受、想、行、识五蕴起观,进而观无常、空、非我,这是趋向心解脱的修行方法。
“杂阿含经”第二五七经中,世尊告诸此丘:
“一切行无常,不恒、不安,是变易法。诸此丘!常当观察一切诸行,修习厌离,不乐解脱。”时有异比丘……合掌白佛:“寿命迁灭,迟速如何
”佛告此丘:“我则能说,但汝欲知者难。”比丘白佛:“可说譬不
”佛言:“可说。”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执强弓,一时放发,俱射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云何此丘!如是士夫,为捷疾不
”比丘白佛:“捷疾,世尊!”佛告此丘:“此搂箭士夫,虽复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于彼;虚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来去倍疾于虚空神天;日月天子,复倍疾于四王天;导日月神,复倍疾于日月天子。诸比丘,命行迁变,倍疾于彼导日月神。是故诸比丘,当勤方便,观察命行无常迅速如是。”
东晋郗超着“奉法要” ,曾引“四十二章经”世尊演说“无常”,阐述得更明确,更有紧迫感。经文不长,谨录于下:
“佛问诸弟子,何谓“无常
”一人曰:“百不可保,是为无常。”佛言:“非佛弟子。”一人曰:r食顷不可保,是为无常。”佛言:“非佛弟子。”一人曰:“出息不报,便就后世,是为无常。”佛言:“真佛弟子。””
“杂阿含经”第一八六经中,世尊告诸此丘:“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
”
此丘白佛言:“世尊!当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时救令灭。 ”
佛告比丘:“头衣烧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当尽断。为断无常火故,当修止。断何等法无常故,当修止
谓断色无常故,当修止;断受、想、行、识无常故,当修止。”如是广说,乃至…………。
“如无常,如是过去无常、未来无常、现在无常、过去未来无常、过去现在无常、未来现在无常、过去现在未来无常,亦如上说。”
在“杂阿含经”第二八九经中,世尊告诸此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离欲、背舍而非识。所以者何
见四大身有增、有减、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识,愚痴无闻凡夫不能生厌、离欲、解脱,所以者何
彼长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痴无闻凡夫不能于彼生厌、离欲、背舍。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
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刻,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猡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惫、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由此可见,当现观无常,修止。并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观无常。如“杂阿含经”第八经中,世尊告诸此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受、想、行、)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这是现观无常的纲要。
三、观受如是苦
释尊认为人的行为与业力有关。“行”是支配人们有目的行动的意志,本质就是业力,郎身、口、意三业。如果进一层追问:“业是由什么决定的
他的答复是由“无明(无知)”。家生对什么无知
释尊认为,人生是无常的,终归要消灭的,而众生却要求它常,这就是“无明”。人生也是无我的,因为它不会自生,所以没有自体,像房屋是由砖瓦木石结合起来的一样,人是由五蕴结合而成。家生却要求有我,这就是无知(无明)。由于这种无知而发生的业惑,就是苦的总根源。
释尊论证人生“无常” 、“无我”因而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三个命题,合称为二二相”(“相”指特征);又称二二法印”(“法印”是监定“法”是正是邪)。以后于“三相”之外,加入“涅槃寂静”,称为“四法印”。俊来人们认为“无常”、“无我”裹已包括着苦,又把苦去掉,仍为“三法印”。三法印正是由缘起支作基础而发展的。缘超支包括“生起”和“还灭”,郎来与去。来指苦的产生,去是指还灭趋向涅槃。释寻常说,懂得了缘起说,也就懂得了“法”,所以缘起是佛教的总法则。
“杂阿含经”第四九O经中,阎浮车问舍利弗:“云何为苦
”
舍利弗言:“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爱别离苦、怨惛会苦、所求不得苦,暑说五受阴苦,是名为苦。”
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断此苦耶
”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
在r杂阿含经”第九经中,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
《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