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P2

  ..续本文上一页,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郎苦,苦郎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可见“五蕴无常,无常郎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是“杂阿含经”对三法印阐述的教示,我们应领悟其中的关系,依教修行,不能孤立地看无常、苦、无我,而应加以统摄。

  “杂阿含经”第二一O二经中,尸罗比丘尼说渴言:

  “汝谓有家生,此则恶魔见;唯有空阴聚,无是家生者。如和合家材,世名之为车;诸阴因缘合,假名为家生。其生则苦生,住亦即苦住,无余法生苦,苦生苦自灭。舍一切爱苦,离一切合明,已证于寂灭,安住诸漏尽。已知汝恶魔,则自消灭去!”

  四、观诸法无我

  无我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郎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的存在。在“杂阿含经乙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谓“无常是苦,是苦者皆非我”,“此形非自作,也非他作,乃由因缘生,因缘灭则灭。”主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因缘和合而成,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因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由于人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组成的,在这样的结合体中,既然“五蕴皆空”,也就没有常住不变的“我”,因此“诸法无我”。

  无我可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一、人无我(人空),人是五蕴和合而戍,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我。二、法无我(法空),认为一切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一般说法,小乘佛教主张人无我,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它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主张法无我。因为一切事物和现象按其本性来说都是空的,它们所表现的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即“性空幻有”。

  前文已指出,佛教的无我学说是针对婆罗门教的有我论而提出的。婆罗门教认为大梵天是宇宙万有的主宰,“梵”是无昕不在的本质,自我是梵的一部份或梵的化身。这种自我,其量广大,难测边际,只有亲证梵我同一,才能达到真正解脱的目的。因此,原始佛教提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说,具有重要意义,只是在部派佛教时期,各派对此解释不同,引起了许多争论。

  “杂阿含经”第二九三经中,世尊告异此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着故,何处有我

  为彼此丘说法,为彼此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

  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处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如是说法,即彼此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所以者何

  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闻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径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此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

  正由于缘起“甚深难见” ,使诸派对“无我”引起争论,说一切有部提出“法体恒有” , “三世实有”;只承认“人无我” ,不承认“法无我” 。而犊子部却设立一个名为“补特伽罗”的“我”来,把原始佛教的“诸法无我”从深处否定了。

  虽然,无我“甚深难见”,但又必须通达。“杂阿含经”第二七O经,释尊说:

  “诸此丘!云何修无常想,修习多修习,能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

  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

  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这与第九经中佛说:“色无常,无常郎苦,苦郎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联系起来一起现观修习。

  佛世时期,对“无我”亦有过不同的看法。“杂阿含经”第一一〇经载: ,

  “时萨辽尼犍子白佛言:“我闻瞿昙作如是说法,作如是教授诸弟子,教诸弟子于色观察无我,受、想,行、识观察无我。此五受阴,勤方便观察:如病,如瘫、如黥、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为是瞿昙有如是教,为是传者毁瞿昙耶?如说说耶

  不如说说耶

  如法说耶

  法次法说耶

  无有异忍来相难诘,令堕负处耶

  ”佛告萨遮尼犍子:“如汝所闻,彼如是说,如法说,法次法说,非为谤毁,亦无难问令堕负处。所以者何

  我实为诸弟子如是说法,我实常教诸弟子令顺正法。教令观色无我,受、想、行、识,无我。观此五受阴,如病、如瘫、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萨遮尼犍子白佛言:“譬如世间,一切所作皆依于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恶从生;受、想、行、识是我人,善恶从生。……”佛告火种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识即是我,得随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彼如是耶

  ”时萨遮尼犍子默然而住。佛告火种居士:“速说,速说,何故默然

  ”如是再三,萨遮尼犍子犹故默然。时有金刚力士持金刚杵,猛火炽然,在虚空中,临萨遮尼犍予头上,作是言:“世尊再三问,汝何故不答

  我当以金刚杵碎破汝头,令作七分。”萨遮尼犍子得大恐怖

  …:”最后佛演说无我观法,使他信服,限于篇幅,未能尽录,请自查阅。

  综上昕述,可见无常、苦、无我三法印是基本的,不能随便否定。“大智度论”卷二十二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说明三法印亦为大乘所承认。至于涅槃寂静当在以后有机缘再谈。

  原载《内明》第266期

  

  

《研习“杂阿含经”论“无常,苦、无我”》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禅与色空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