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研習“雜阿含經”論“無常,苦、無我”▪P2

  ..續本文上一頁,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郎苦,苦郎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于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可見“五蘊無常,無常郎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是“雜阿含經”對叁法印闡述的教示,我們應領悟其中的關系,依教修行,不能孤立地看無常、苦、無我,而應加以統攝。

  “雜阿含經”第二一O二經中,屍羅比丘尼說渴言:

  “汝謂有家生,此則惡魔見;唯有空陰聚,無是家生者。如和合家材,世名之爲車;諸陰因緣合,假名爲家生。其生則苦生,住亦即苦住,無余法生苦,苦生苦自滅。舍一切愛苦,離一切合明,已證于寂滅,安住諸漏盡。已知汝惡魔,則自消滅去!”

  四、觀諸法無我

  無我亦稱非我、非身,叁法印之一。佛教根據緣起理論,認爲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獨立的、實在的自體,郎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自我”的存在。在“雜阿含經乙中著重論述了佛教的無我論。如謂“無常是苦,是苦者皆非我”,“此形非自作,也非他作,乃由因緣生,因緣滅則滅。”主張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會自生,而是因緣和合而成,不是固定不變的,單一的獨立體,而是種種因素刹那、刹那依緣而生滅的。由于人是由色、受、想、行、識五蘊組成的,在這樣的結合體中,既然“五蘊皆空”,也就沒有常住不變的“我”,因此“諸法無我”。

  無我可分爲人無我和法無我:一、人無我(人空),人是五蘊和合而戍,沒有常恒自在的主體——我。二、法無我(法空),認爲一切都由種種因緣和合而生,不斷變遷,沒有常恒的主宰者。一般說法,小乘佛教主張人無我,而大乘佛教則認爲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它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主張法無我。因爲一切事物和現象按其本性來說都是空的,它們所表現的只不過是一種假象,即“性空幻有”。

  前文已指出,佛教的無我學說是針對婆羅門教的有我論而提出的。婆羅門教認爲大梵天是宇宙萬有的主宰,“梵”是無昕不在的本質,自我是梵的一部份或梵的化身。這種自我,其量廣大,難測邊際,只有親證梵我同一,才能達到真正解脫的目的。因此,原始佛教提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說,具有重要意義,只是在部派佛教時期,各派對此解釋不同,引起了許多爭論。

  “雜阿含經”第二九叁經中,世尊告異此丘:“我已度疑,離于猶豫,拔邪見刺,不複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

  爲彼此丘說法,爲彼此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處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是說法,即彼此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蒙沒、障礙。所以者何

  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聞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爲、無爲。有爲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爲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徑路,滅于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此丘!彼何所滅,謂有余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正由于緣起“甚深難見” ,使諸派對“無我”引起爭論,說一切有部提出“法體恒有” , “叁世實有”;只承認“人無我” ,不承認“法無我” 。而犢子部卻設立一個名爲“補特伽羅”的“我”來,把原始佛教的“諸法無我”從深處否定了。

  雖然,無我“甚深難見”,但又必須通達。“雜阿含經”第二七O經,釋尊說:

  “諸此丘!雲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

  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這與第九經中佛說:“色無常,無常郎苦,苦郎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聯系起來一起現觀修習。

  佛世時期,對“無我”亦有過不同的看法。“雜阿含經”第一一〇經載: ,

  “時薩遼尼犍子白佛言:“我聞瞿昙作如是說法,作如是教授諸弟子,教諸弟子于色觀察無我,受、想,行、識觀察無我。此五受陰,勤方便觀察:如病,如癱、如黥、如殺,無常、苦、空、非我。爲是瞿昙有如是教,爲是傳者毀瞿昙耶?如說說耶

  不如說說耶

  如法說耶

  法次法說耶

  無有異忍來相難诘,令墮負處耶

  ”佛告薩遮尼犍子:“如汝所聞,彼如是說,如法說,法次法說,非爲謗毀,亦無難問令墮負處。所以者何

  我實爲諸弟子如是說法,我實常教諸弟子令順正法。教令觀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觀此五受陰,如病、如癱、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薩遮尼犍子白佛言:“譬如世間,一切所作皆依于地,如是色是我人,善惡從生;受、想、行、識是我人,善惡從生。……”佛告火種居士:“汝言色是我,受,想、行、識即是我,得隨意自在,令彼如是,不令彼如是耶

  ”時薩遮尼犍子默然而住。佛告火種居士:“速說,速說,何故默然

  ”如是再叁,薩遮尼犍子猶故默然。時有金剛力士持金剛杵,猛火熾然,在虛空中,臨薩遮尼犍予頭上,作是言:“世尊再叁問,汝何故不答

  我當以金剛杵碎破汝頭,令作七分。”薩遮尼犍子得大恐怖

  …:”最後佛演說無我觀法,使他信服,限于篇幅,未能盡錄,請自查閱。

  綜上昕述,可見無常、苦、無我叁法印是基本的,不能隨便否定。“大智度論”卷二十二稱:“佛法印有叁種,一者一切有爲法,念念生滅皆無常;二者一切法無我;叁者寂滅涅槃。”說明叁法印亦爲大乘所承認。至于涅槃寂靜當在以後有機緣再談。

  原載《內明》第266期

  

  

《研習“雜阿含經”論“無常,苦、無我”》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禅與色空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