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雜阿含經”論“無常,苦、無我”
蔡惠明
一、以四谛爲根本”以緣起爲總法則
什麼是佛教
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教法、儀式、習慣、教團組織等;它就是佛陀的教說。佛教亦稱爲“佛法”。佛法的基本內容可以用“聖谛”來概括(谛是真理或存在的意思);苦谛,指經驗世界的現實,主要是叁界生死輪回的苦惱;集谛(或稱“因谛”),指産生苦惱的原則;滅谛,指痛苦的消滅;道谛,揩滅苦的方法。“雜阿含經”第叁八七經載: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聖谛。何等爲四
謂苦聖谛、苦集聖谛、苦滅聖谛、苦滅道迹聖谛。若比丘于苦聖谛已知、已解,于苦集聖谛已知、已斷,于苦滅聖谛已知、已證,于苦滅道迹聖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冶城塹,度諸峻難,名爲賢聖,建立聖幢。諸此丘,雲何無有關鍵,謂五下分結(指貪、瞋、身見、戒取、疑)已斷、已知,是名離關鍵。雲何平洽城塹
謂無際生死,究竟苦邊,是名度諸峻難。雲何解脫結縛
謂愛已斷,已知叁石何建立聖幢
謂我慢已斷、已知,是名建立聖幢。”
佛經所說的道理很多,其實都是圍繞四聖谛而開展討論的。四聖谛所依據的根本原理是緣起論,佛教的所有教義都是從緣起論這個源泉流出來的。緣,慧爲關系或條件。緣起郎諸法由緣而起;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系和條件。“中阿含經”卷四十七載:“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用以說明緣起的基本理論。它是原始佛教針對當時各宗教哲學主張宇宙是“大梵天造”、“大自在天造”,或從“自性生”、“宿因生”、“偶然因生”、“生類因說”等理論而提出,用以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和各種精神現象産生的根源。最早的緣起說是“業感綠起”,郎十二因緣說,主要用以解釋人生痛苦的原因,但後來各派對緣起的認識和解釋各有不同。佛經上說緣起可以歸納爲四個重要論點:一、無造物主;二、無我;叁、無常;四、因果相續。佛教認爲,任何一個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個緣都是緣起的,因又有因,綠又有緣,從時間方面說,無始無終;從空間方面說,無邊無際。佛教不承認有人格化的造物主,也否認宇宙本原的人格化的存在。無我是指一切事物皆無獨立的存在自體。無常則是說一切事物受到時、空條件的製約而變動不居。因果相續,就是說因緣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滅無常的,而又是相續不斷的,如流水一般,前前逝去,後後生起,因因果果,沒有間斷,這是從時間而言;從空間來說,因果關系固然錯綜複雜,但其間又法則井然,一絲不亂。一類的因,産生一類的果,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輿果相符,果與因相順。這四個論點實際上只有兩個:無常和無我。無常就是生滅相續,它包括了“因果相續”的意義。無我就是沒有主宰,既沒有一身的主宰,也沒有宇宙萬有的主宰,當然就沒有造物主了·緣起說是佛教對宇宙萬有的總解釋。
印順老法師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第一章“佛法”中說:“釋尊是現觀緣起而成佛的。他依緣起說法,弟子們也就綠起(及四谛)而得解脫。所以在佛法中,“緣起”是最普遍的法則,………依緣起(或四谛)而修行的在家或出家的弟子,次第進修,到達究竟解脫的境地,分爲四階,也就是四聖果。”又說:“佛法不是重信仰的、他力的、神秘的,也不是學問的,而是從現實人生著手的正道,從正道修行中得解脫。”
二、觀諸行無常
“雜阿含經”第一經中,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爲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此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複如是。”
無常是叁法印之一。佛教根據緣起原理,認爲宇宙萬有(一切事物和思維概念)都是生滅變化無常的。佛經中常提到有:一、刹那無常。謂一切有爲法,刹那之間,有生、住、異、滅的變化;二、相續無常。謂一切有爲法在一期相續上有生、住、異、滅的四相。佛教不僅認爲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還認爲有其發展的過程,可分爲四個連續相承的階段或呈現爲四種相狀,稱爲“四相遷流”,郎生、住、異、滅。一種事物和現象的生起稱“生”,形成後有其相對穩定性稱“住”,在相對穩定中又無時不在變異稱“異”,事物或現象在不斷變異中消滅稱“滅”。任何事物和現象在一刹那中都具有四相遷流。但有時又將無當分爲:
一、家生無常。謂人生是無常的,也有生、住、異、滅四相,表現爲生、老、病、死。
二、世界無常。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無時無刻不在流動變遷中,最後歸于消滅。
叁、諸念無常。謂人們思維概念都是瞬息萬變的,郎“念念生滅”。佛教的無常學說主要是反對當時婆羅門教主張宇宙的最高主宰是永恒常住的理論而提出的。
“雜阿含經”第一經闡述,從觀色、受、想、行、識五蘊起觀,進而觀無常、空、非我,這是趨向心解脫的修行方法。
“雜阿含經”第二五七經中,世尊告諸此丘:
“一切行無常,不恒、不安,是變易法。諸此丘!常當觀察一切諸行,修習厭離,不樂解脫。”時有異比丘……合掌白佛:“壽命遷滅,遲速如何
”佛告此丘:“我則能說,但汝欲知者難。”比丘白佛:“可說譬不
”佛言:“可說。”佛告比丘:“有四士夫,手執強弓,一時放發,俱射四方。有一士夫,及箭未落,接取四箭。雲何此丘!如是士夫,爲捷疾不
”比丘白佛:“捷疾,世尊!”佛告此丘:“此摟箭士夫,雖複捷疾,有地神天子,倍疾于彼;虛空神天,倍疾地神;四王天子,來去倍疾于虛空神天;日月天子,複倍疾于四王天;導日月神,複倍疾于日月天子。諸比丘,命行遷變,倍疾于彼導日月神。是故諸比丘,當勤方便,觀察命行無常迅速如是。”
東晉郗超著“奉法要” ,曾引“四十二章經”世尊演說“無常”,闡述得更明確,更有緊迫感。經文不長,謹錄于下:
“佛問諸弟子,何謂“無常
”一人曰:“百不可保,是爲無常。”佛言:“非佛弟子。”一人曰:r食頃不可保,是爲無常。”佛言:“非佛弟子。”一人曰:“出息不報,便就後世,是爲無常。”佛言:“真佛弟子。””
“雜阿含經”第一八六經中,世尊告諸此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雲何救
”
此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殷勤方便時救令滅。 ”
佛告比丘:“頭衣燒尚可暫忘,無常盛火當盡斷。爲斷無常火故,當修止。斷何等法無常故,當修止
謂斷色無常故,當修止;斷受、想、行、識無常故,當修止。”如是廣說,乃至…………。
“如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現在未來無常,亦如上說。”
在“雜阿含經”第二八九經中,世尊告諸此丘:“愚癡無聞凡夫于四大身厭、離欲、背舍而非識。所以者何
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舍,而于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
彼長夜于此保惜系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于彼生厭、離欲、背舍。愚癡無聞凡夫甯于四大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識系我、我所。所以者何
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叁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複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猡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憊、識亦複如是,異生異滅。”
由此可見,當現觀無常,修止。並用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觀無常。如“雜阿含經”第八經中,世尊告諸此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于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受、想、行、)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于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這是現觀無常的綱要。
叁、觀受如是苦
釋尊認爲人的行爲與業力有關。“行”是支配人們有目的行動的意志,本質就是業力,郎身、口、意叁業。如果進一層追問:“業是由什麼決定的
他的答複是由“無明(無知)”。家生對什麼無知
釋尊認爲,人生是無常的,終歸要消滅的,而衆生卻要求它常,這就是“無明”。人生也是無我的,因爲它不會自生,所以沒有自體,像房屋是由磚瓦木石結合起來的一樣,人是由五蘊結合而成。家生卻要求有我,這就是無知(無明)。由于這種無知而發生的業惑,就是苦的總根源。
釋尊論證人生“無常” 、“無我”因而提出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叁個命題,合稱爲二二相”(“相”指特征);又稱二二法印”(“法印”是監定“法”是正是邪)。以後于“叁相”之外,加入“涅槃寂靜”,稱爲“四法印”。俊來人們認爲“無常”、“無我”裹已包括著苦,又把苦去掉,仍爲“叁法印”。叁法印正是由緣起支作基礎而發展的。緣超支包括“生起”和“還滅”,郎來與去。來指苦的産生,去是指還滅趨向涅槃。釋尋常說,懂得了緣起說,也就懂得了“法”,所以緣起是佛教的總法則。
“雜阿含經”第四九O經中,閻浮車問舍利弗:“雲何爲苦
”
舍利弗言:“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離苦、怨惛會苦、所求不得苦,暑說五受陰苦,是名爲苦。”
複問:“舍利弗!有道有向,斷此苦耶
”
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在r雜阿含經”第九經中,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
《研習“雜阿含經”論“無常,苦、無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