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

   佛陀的苦行因缘

   每个人与生具来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会分辨不清、错失良机,因而招来很多障碍自己的缘。

   在佛经里有这样的一段故事——佛陀虽已成佛,但在示现人间的过程中也曾碰到九种困难让他困扰、烦恼。当佛陀还是太子时,为了修行,离开了皇宫,五年的参访、六年的苦行,这些都只不过是现八种相于人间,用以引导弟子如法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方法。在修行中,太子遇到的第一个难关就是——迟了六年才成道。六年的苦行,让他受尽了折磨,也碰到很多魔眷来扰乱。

   佛陀问弟子们:「为什么我修行的过程,花了那么多的时间?碰到那么多的困难?尤其是天魔来扰乱那么久,因缘从何来?你们知道吗?」

   弟子答:「不知,请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说:「迦叶佛的时代,有二位很要好的朋友,从小到大,两人感情很好,他们不管是志向、行动、兴趣,都很契合。有一位叫护喜,他在外面听人说,迦叶佛福慧威德无量,正在化度人间;他听了很欢喜,知道有这么好的法,有尊贵的佛在人间,心想绝对不可错失良机,要赶快去亲近佛陀。

   但是他也不愿意他的朋友——火曼错过时机。他欢喜雀跃地来到火曼的家,对他说:「我得到天大的好消息!」

   朋友问:「是什么好消息?」

   他回答:「很难得的世间圣人——迦叶佛,他已来到我们的城市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我们也应该赶紧去赴会,以接受佛陀智慧的洗礼!」

   火曼说:「有什么好看?有什么好听?只不过是一个秃头道人!」

   护喜看到他没有一点儿兴趣,也不欢喜,于是等了三天。那时,护喜还是不断听到大家的赞叹,他又赶快去向火曼说:「走!赶快去,机不可失,时光易逝,机会难得呀!要赶快把握时间。」

   但是,好朋友还是一样的态度——非常的轻视,也非常的傲慢。他说:「没什么好听啦!再讲也是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这些我们都知道了。」又再拖了三天的时间。护喜越想越不对劲,一眨眼六天的时间已经过去,再拖下去,机会就错失了;所以,又再去找火曼。

   火曼还是摆出很骄傲的态度,护喜禁不住火气上升,抓起他的头发,拽紧他的头发说:「由不得你不去,走!跟我走!」火曼发现护喜这么认真地要勉强他去,心想:或许真的值得去吧!他明白应该前去拜访这位世上稀有的圣人。

   他向护喜说:「请把我的头发放开,我跟你去就是了,不要生气啦!」

   于是,雨人欢欢喜喜地到迦叶佛的面前,护喜向佛跪拜顶礼,火曼看到护喜的虔诚,也一样跟着跪下礼拜。那时,护喜就向迦叶佛说:「佛陀,我这位朋友不知什么是珍贵的佛法,不知道惜缘,请佛慈悲开示化度他,让他提起虔诚之心,奉行佛法。」那时,迦叶佛看到这两位好朋友能互相鞭策成就,他赞叹护喜,然后开示很多的妙法,来转动火曼的心。

   释迦牟尼佛说:「那位火曼就是现在的我——释迦佛,当时的护喜就是最初助我越城的天子,他引导我,让我的马腾空越过城去,走出城门。」

   佛陀又说:「因缘一点也不能放松,一点也不能出差错,那时我只不过一时怠慢,时间浪费了六天,就招来生生世世都有六年的困扰,一直到现在成佛,这一世也碰到六年的苦行,拖延了六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坚守道心呀!」

   这就是佛陀成佛之前的六年障碍,原来也是有其因缘:佛陀是出世的圣人,还是要承受因果,何况我们尚是凡夫。初发心只要方向正确,便要步步精进,甚至要感恩周围的环境未障碍我们:最怕的是自己心生障碍和烦恼。除了要自我排除烦恼,也要己度度人。

  金地藏的故事

   佛陀住世时,有四大菩萨协助应化人间;他们分别是: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直到佛陀灭度后,他们还是本着那分悲智愿力,不断在人间显迹,救度众生。

   在中国有十分著名的四大名山,即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九华山:这四座名山就是四大菩萨在中国显迹、度化的道场。而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所显迹的地方。

   地藏菩萨在九华山显迹,大约是在释迦佛灭度后的一千五百年间,那时在新罗国——就是现在的南韩,王族中有一位年轻人,名字叫金乔觉,他因喜好佛学而出家修行。出家后他想:一定要到中国才能求得佛法。所以,他搭船带着白狗「善听」,渡海到中国安徽省,在沿海遇到一阵大风将船吹至岸边。这位年轻的比丘就弃船、带着白狗,向山的方向前进,不知不觉中来到山岭处,放眼一看,山下尽是一片平原,风景十分优美。他就停留在山中以洞穴为家,而且一停留就度过了七十五年的时间。

   他在山中的生活过得非常艰难,因欠缺粮食,仅以野草、山果充饥,甚至在传说中他曾吃土维生,称为「观音士」,这是传奇的记载。不过其生活的刻苦由此可以想见。山洞中又缺水,需要到山崖下五百公尺处才能提到一桶水,一天之内为了取水而必须上上下下,非常的辛苦。

   在传奇中还有一篇小故事,有一天早上当金乔觉打坐时,忽然被一条虫咬到,他吓一跳出定后,见到一位身穿黑纱的妇人,在他面前叩头跪拜说:「非常忏悔,我的儿子不懂事,冒犯了圣体。为了表示忏悔和恭敬之心,所以在石崖边化出一条清水,供您取用以表示他的心意。」妇人说完话即消失了,之后果然离洞口不远的山崖出现一股清水,源源不断地流下来:听说无论如何的干旱,泉水仍是不断流出,这也是传奇之一。

   金乔觉比丘在九华山修行经过多年,有一群诗人到那里游山玩水,想寻找灵感作诗,忽然间在山洞口看到一口破锅子放在石头上,柴火已熄灭了。看看锅内,只有野菜混杂着观音土,大家又探头往洞内看,原来有一位修行者在那里打坐。大家在洞口静静地等待,一直到中午时分,修行者终于出定,走出洞来。他看起来不太像中国人,据传奇的记载地藏菩萨的相貌很特别,他的身高约七尺高,额头很高很宽,所以那些诗人问他从何处来?比丘即自我介绍,并说他来自新罗国。

   那些诗人听了觉得很惭愧,因为他们就住在山下,竟然不知道有一位远道而来的修行者已在山上住了好多年,而让他过着这么刻苦的日子,从此那群诗人就成为他的护法,又去禀告山主——闵公。

   闵公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知道山上有一位有道高僧时,心里非常欢喜,于是赶紧去拜访。看他住在那么简陋的山洞内,闵公也觉得很不忍心,因此决定和诗人们一起为修行者盖一座简单的精舍。

   金乔觉比丘生活安定后,他更加用功修行、研习佛法,护法的这群人也常来请教佛法。尤其是闵公,他非常敬重三宝,每天都要供养一百位僧众;但是,不管如何努力去邀请,总是只有九十九位,一定要专程去邀请金乔觉比丘,才会正好满一百位,长此以往金乔觉比丘经常到闵公家里应供。

   闵公对这位高僧非常恭敬,于是让儿子随他出家。有一天,闵公向金乔觉比丘说:「您应该扩大修行的道场,因为前来求法的信众愈来愈多,将来也会有人来此安住修行,是不是要扩建道场呢?」金乔觉比丘说:「只要有足够的地方就可以扩建。」闵公说:「您看,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呀!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

   金乔觉比丘说:「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范围即可。」闵公说:「那一点点怎么够呢?」金乔觉比丘说:「这件袈裟的影子能盖住的地方,就够用了。」闵公不甚解地答应了。金乔觉比丘就把身上的袈裟脱下来,向空中扬去,一阵乌云遮住了阳光,整座山被乌云遮盖犹如被袈裟遮蔽一般。闵公既惊讶又欢喜地把整座山奉献给金乔觉比丘:这群诗人即思惟着:到底怎么为这座山命名呢?应称为「九子山」还是「九方山」?若以看莲花的心看这座山,它就像九瓣层叠的莲花,于是大家提议以「九华山」定名。

   从那时起,护法的人愈来愈多,道场也很顺利地扩建完成,这位金乔觉大师在当时度人无数,从韩国渡海来跟随他出家修行的人也很多,而且一年年增加,后来僧众太多,发生缺粮的情况,而「僧多粥少」这句成语就由该地传衍出来。金乔觉比丘想把僧众分一些出去,但是大家好乐佛法,虽然生活困顿,还是为法忘躯要跟随金乔觉法师,不愿离开九华山,有所谓「枯槁众生」用来形容在那儿好乐求法的人。

   为什么后来大家会称他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呢?因为,白天他为弟子们说法,一到黄昏时他就入定了:据说,到了夜晚九华山的周围常常会发出地狱刑具的声音。所以,很多人传说金乔觉法师夜晚时分,会到幽冥界去度众生,所以称他为「化迹的地藏菩萨」,也有人尊称他为「金地藏」。

   他自二十四岁上九华山,直到九十九岁的七月三十日圆寂:在九华山度过了七十五年的岁月,可见地藏菩萨和中国的众生特别有缘。

  长者之子悔过记

   佛陀住世时,把辅导众生当作一种「社会心理」的治疗,人心有何病症,佛陀就针对其病加以辅导。过去有一位长者子,是独生子,长者非常宠爱他,百般的依顺他;因此,这位长者子仗着大家对他的宠爱,完全不顾礼义,日日花天酒地,无论父母怎么劝导都没有办法改变他。

   长者心想,可能是因为没有让他担负责任,所以他天天消磨时光浪费生命,倒不如把家业传给儿子,有了责任,看他是否就会安分守了?

   继承家业之后,长者子不仅没有安分守己,还变本加厉,经常一出去就十天、八天不回家,又结交一群酒肉朋友,整天于声色场所流连忘返。经过几年,家产被他喝光、赌光了,落魄得必须乞讨维生,而过去那群朋友早已不知去向,偶尔在街头巷尾相遇,请求他们接济一餐都不可得。最后,他只好沿街乞讨,有人想施舍东西,抬头一看是他,就把东西再收回去。过去曾被他欺…

《《中篇》五浊恶世度有情》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