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五濁惡世度有情
佛陀的苦行因緣
每個人與生具來皆有那分能分辨是非的智慧:但是,若不用心,便會分辨不清、錯失良機,因而招來很多障礙自己的緣。
在佛經裏有這樣的一段故事——佛陀雖已成佛,但在示現人間的過程中也曾碰到九種困難讓他困擾、煩惱。當佛陀還是太子時,爲了修行,離開了皇宮,五年的參訪、六年的苦行,這些都只不過是現八種相于人間,用以引導弟子如法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方法。在修行中,太子遇到的第一個難關就是——遲了六年才成道。六年的苦行,讓他受盡了折磨,也碰到很多魔眷來擾亂。
佛陀問弟子們:「爲什麼我修行的過程,花了那麼多的時間?碰到那麼多的困難?尤其是天魔來擾亂那麼久,因緣從何來?你們知道嗎?」
弟子答:「不知,請佛陀慈悲開示。」
佛陀說:「迦葉佛的時代,有二位很要好的朋友,從小到大,兩人感情很好,他們不管是志向、行動、興趣,都很契合。有一位叫護喜,他在外面聽人說,迦葉佛福慧威德無量,正在化度人間;他聽了很歡喜,知道有這麼好的法,有尊貴的佛在人間,心想絕對不可錯失良機,要趕快去親近佛陀。
但是他也不願意他的朋友——火曼錯過時機。他歡喜雀躍地來到火曼的家,對他說:「我得到天大的好消息!」
朋友問:「是什麼好消息?」
他回答:「很難得的世間聖人——迦葉佛,他已來到我們的城市弘揚佛法、教化衆生,我們也應該趕緊去赴會,以接受佛陀智慧的洗禮!」
火曼說:「有什麼好看?有什麼好聽?只不過是一個禿頭道人!」
護喜看到他沒有一點兒興趣,也不歡喜,于是等了叁天。那時,護喜還是不斷聽到大家的贊歎,他又趕快去向火曼說:「走!趕快去,機不可失,時光易逝,機會難得呀!要趕快把握時間。」
但是,好朋友還是一樣的態度——非常的輕視,也非常的傲慢。他說:「沒什麼好聽啦!再講也是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這些我們都知道了。」又再拖了叁天的時間。護喜越想越不對勁,一眨眼六天的時間已經過去,再拖下去,機會就錯失了;所以,又再去找火曼。
火曼還是擺出很驕傲的態度,護喜禁不住火氣上升,抓起他的頭發,拽緊他的頭發說:「由不得你不去,走!跟我走!」火曼發現護喜這麼認真地要勉強他去,心想:或許真的值得去吧!他明白應該前去拜訪這位世上稀有的聖人。
他向護喜說:「請把我的頭發放開,我跟你去就是了,不要生氣啦!」
于是,雨人歡歡喜喜地到迦葉佛的面前,護喜向佛跪拜頂禮,火曼看到護喜的虔誠,也一樣跟著跪下禮拜。那時,護喜就向迦葉佛說:「佛陀,我這位朋友不知什麼是珍貴的佛法,不知道惜緣,請佛慈悲開示化度他,讓他提起虔誠之心,奉行佛法。」那時,迦葉佛看到這兩位好朋友能互相鞭策成就,他贊歎護喜,然後開示很多的妙法,來轉動火曼的心。
釋迦牟尼佛說:「那位火曼就是現在的我——釋迦佛,當時的護喜就是最初助我越城的天子,他引導我,讓我的馬騰空越過城去,走出城門。」
佛陀又說:「因緣一點也不能放松,一點也不能出差錯,那時我只不過一時怠慢,時間浪費了六天,就招來生生世世都有六年的困擾,一直到現在成佛,這一世也碰到六年的苦行,拖延了六年的時間。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好好堅守道心呀!」
這就是佛陀成佛之前的六年障礙,原來也是有其因緣:佛陀是出世的聖人,還是要承受因果,何況我們尚是凡夫。初發心只要方向正確,便要步步精進,甚至要感恩周圍的環境未障礙我們:最怕的是自己心生障礙和煩惱。除了要自我排除煩惱,也要己度度人。
金地藏的故事
佛陀住世時,有四大菩薩協助應化人間;他們分別是: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悲觀音、大願地藏。直到佛陀滅度後,他們還是本著那分悲智願力,不斷在人間顯迹,救度衆生。
在中國有十分著名的四大名山,即五臺山、峨嵋山、普陀山、九華山:這四座名山就是四大菩薩在中國顯迹、度化的道場。而九華山是地藏菩薩所顯迹的地方。
地藏菩薩在九華山顯迹,大約是在釋迦佛滅度後的一千五百年間,那時在新羅國——就是現在的南韓,王族中有一位年輕人,名字叫金喬覺,他因喜好佛學而出家修行。出家後他想:一定要到中國才能求得佛法。所以,他搭船帶著白狗「善聽」,渡海到中國安徽省,在沿海遇到一陣大風將船吹至岸邊。這位年輕的比丘就棄船、帶著白狗,向山的方向前進,不知不覺中來到山嶺處,放眼一看,山下盡是一片平原,風景十分優美。他就停留在山中以洞穴爲家,而且一停留就度過了七十五年的時間。
他在山中的生活過得非常艱難,因欠缺糧食,僅以野草、山果充饑,甚至在傳說中他曾吃土維生,稱爲「觀音士」,這是傳奇的記載。不過其生活的刻苦由此可以想見。山洞中又缺水,需要到山崖下五百公尺處才能提到一桶水,一天之內爲了取水而必須上上下下,非常的辛苦。
在傳奇中還有一篇小故事,有一天早上當金喬覺打坐時,忽然被一條蟲咬到,他嚇一跳出定後,見到一位身穿黑紗的婦人,在他面前叩頭跪拜說:「非常忏悔,我的兒子不懂事,冒犯了聖體。爲了表示忏悔和恭敬之心,所以在石崖邊化出一條清水,供您取用以表示他的心意。」婦人說完話即消失了,之後果然離洞口不遠的山崖出現一股清水,源源不斷地流下來:聽說無論如何的幹旱,泉水仍是不斷流出,這也是傳奇之一。
金喬覺比丘在九華山修行經過多年,有一群詩人到那裏遊山玩水,想尋找靈感作詩,忽然間在山洞口看到一口破鍋子放在石頭上,柴火已熄滅了。看看鍋內,只有野菜混雜著觀音土,大家又探頭往洞內看,原來有一位修行者在那裏打坐。大家在洞口靜靜地等待,一直到中午時分,修行者終于出定,走出洞來。他看起來不太像中國人,據傳奇的記載地藏菩薩的相貌很特別,他的身高約七尺高,額頭很高很寬,所以那些詩人問他從何處來?比丘即自我介紹,並說他來自新羅國。
那些詩人聽了覺得很慚愧,因爲他們就住在山下,竟然不知道有一位遠道而來的修行者已在山上住了好多年,而讓他過著這麼刻苦的日子,從此那群詩人就成爲他的護法,又去禀告山主——闵公。
闵公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知道山上有一位有道高僧時,心裏非常歡喜,于是趕緊去拜訪。看他住在那麼簡陋的山洞內,闵公也覺得很不忍心,因此決定和詩人們一起爲修行者蓋一座簡單的精舍。
金喬覺比丘生活安定後,他更加用功修行、研習佛法,護法的這群人也常來請教佛法。尤其是闵公,他非常敬重叁寶,每天都要供養一百位僧衆;但是,不管如何努力去邀請,總是只有九十九位,一定要專程去邀請金喬覺比丘,才會正好滿一百位,長此以往金喬覺比丘經常到闵公家裏應供。
闵公對這位高僧非常恭敬,于是讓兒子隨他出家。有一天,闵公向金喬覺比丘說:「您應該擴大修行的道場,因爲前來求法的信衆愈來愈多,將來也會有人來此安住修行,是不是要擴建道場呢?」金喬覺比丘說:「只要有足夠的地方就可以擴建。」闵公說:「您看,這整座九子山都是我的呀!您需要多大的地方都可以。」
金喬覺比丘說:「我只要有一件袈裟大的範圍即可。」闵公說:「那一點點怎麼夠呢?」金喬覺比丘說:「這件袈裟的影子能蓋住的地方,就夠用了。」闵公不甚解地答應了。金喬覺比丘就把身上的袈裟脫下來,向空中揚去,一陣烏雲遮住了陽光,整座山被烏雲遮蓋猶如被袈裟遮蔽一般。闵公既驚訝又歡喜地把整座山奉獻給金喬覺比丘:這群詩人即思惟著:到底怎麼爲這座山命名呢?應稱爲「九子山」還是「九方山」?若以看蓮花的心看這座山,它就像九瓣層疊的蓮花,于是大家提議以「九華山」定名。
從那時起,護法的人愈來愈多,道場也很順利地擴建完成,這位金喬覺大師在當時度人無數,從韓國渡海來跟隨他出家修行的人也很多,而且一年年增加,後來僧衆太多,發生缺糧的情況,而「僧多粥少」這句成語就由該地傳衍出來。金喬覺比丘想把僧衆分一些出去,但是大家好樂佛法,雖然生活困頓,還是爲法忘軀要跟隨金喬覺法師,不願離開九華山,有所謂「枯槁衆生」用來形容在那兒好樂求法的人。
爲什麼後來大家會稱他爲地藏菩薩的化身呢?因爲,白天他爲弟子們說法,一到黃昏時他就入定了:據說,到了夜晚九華山的周圍常常會發出地獄刑具的聲音。所以,很多人傳說金喬覺法師夜晚時分,會到幽冥界去度衆生,所以稱他爲「化迹的地藏菩薩」,也有人尊稱他爲「金地藏」。
他自二十四歲上九華山,直到九十九歲的七月叁十日圓寂:在九華山度過了七十五年的歲月,可見地藏菩薩和中國的衆生特別有緣。
長者之子悔過記
佛陀住世時,把輔導衆生當作一種「社會心理」的治療,人心有何病症,佛陀就針對其病加以輔導。過去有一位長者子,是獨生子,長者非常寵愛他,百般的依順他;因此,這位長者子仗著大家對他的寵愛,完全不顧禮義,日日花天酒地,無論父母怎麼勸導都沒有辦法改變他。
長者心想,可能是因爲沒有讓他擔負責任,所以他天天消磨時光浪費生命,倒不如把家業傳給兒子,有了責任,看他是否就會安分守了?
繼承家業之後,長者子不僅沒有安分守己,還變本加厲,經常一出去就十天、八天不回家,又結交一群酒肉朋友,整天于聲色場所流連忘返。經過幾年,家産被他喝光、賭光了,落魄得必須乞討維生,而過去那群朋友早已不知去向,偶爾在街頭巷尾相遇,請求他們接濟一餐都不可得。最後,他只好沿街乞討,有人想施舍東西,擡頭一看是他,就把東西再收回去。過去曾被他欺…
《《中篇》五濁惡世度有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