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必须要走上菩提大道前面一条路。
证果称圣,正走在证果的路上称“贤”,
普贤菩萨教导众生都要走在解脱生死的道上
“佛弟子修解脱道,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为贤”,你想走上菩提大道,你不先走解脱道,你是空架子。证果的称“圣”,还没有证果,正走在证果的路上称“贤”。好好学习普贤菩萨的智慧,普贤菩萨教导众生都要走在解脱生死的道上,所以称“贤”。为什么要走上解脱生死的道?人间太危险,赶快走上一条能断尽烦恼的解脱道,你证到阿罗汉果你就离开人间的烦恼痛苦了。
求人相救,却又把自己包得紧紧的,
希望老师来度你,却不肯来学法
提要:
■ 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全要走解脱道,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解脱,你怎么
去度众生解脱啊
■ 求人相救,却又把自己包得紧紧的,希望师来度你,却不肯来学法
■ 帮你掰开手是不得已的,你自己放下,这才是聪明办法
不管修什么法门,全要走解脱道,
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解脱,你怎么去度众生解脱啊
从前有句话:送佛送到西天。也不知道这个典故哪来的,真好笑,佛到西天还要你送吗?有些装神弄鬼的说他可以把鬼送到西天,结果拿到了钱,连他自己也到不了西天。
一个人被强盗抓住,强盗用根绳子把他绑起来,抢了钱就跑掉了。这个人看见来人了就叫救命,第一句话肯定是:“赶快把我绳子解开。”从来也没有一个人说,“你不要把我绳子解开,你送我上西天啊。”(众笑)你求往生极乐世界,绳子总要解解开,绑着绳子去见阿弥陀佛,也不太庄严吧?不管你修什么法门,全要走解脱道,你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解脱,你怎么去度众生解脱啊?
求人相救,却又把自己包得紧紧的,
希望师来度你,却不肯来学法
还有的人更怪了,求人帮忙,“你来救我,帮我解放啊。”等到人家来度他了,他反而把自己包得紧紧的,这种事很多啊。一面说,“老师,你不要把我忘了,你要来度我啊。”那么我跟他说,“你不要贪钱。”“老师,你来救我,怎么叫我不要贪钱呢?”(众笑)“你不要喝酒,你不要喜欢女人啊。”“老师,你救我,怎么叫我不要喝酒、不要女人,没有女人没有酒我就没得命了。”那么“你好好在这儿学法。”“老师,我的亲人都在家里,你来救我,怎么叫我来学法呢?”这种人很多吧?
帮你掰开手是不得已的,
你自己放下,这才是聪明办法
从前有幅漫画,画中有个出家人,他抱了一棵树,喊“徒弟啊,快来救我,帮我把手解开啊。”徒弟来救他,越把他拉开,他抱得越紧,徒弟再大的力气也没办法把他手掰开。师父自己把手一放,就骂徒弟:“你这个笨蛋,你看我一放,不是就放掉了吗?”(众笑)所以帮你掰开手是不得已的,因为你要人家救你。你自己放下,这才是聪明办法,所以师父要骂徒弟:“你这个笨蛋。”
今天讲到这里。(回向)
普贤行愿品(7-1) (总第38)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0
佛弟子修解脱法,
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
提要:
■ 要向菩萨学习,必须通过闻思修,闻是听法,思是思考,修是实践
■ 佛弟子修解脱法,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
■ 要立必须要破,你要求解脱,必须要破除绑住你身上的绳子
■ 有了福报去享受,这很危险,福报应该用在解脱烦恼的修行上,那才对
■ 修行人不求人天福报,不是做人不好,是不修行不好
■ 那些爱享受的亲友,也都是烦恼众生,很多书也都是在宣扬享受,你接触
多了,肯定会受影响
贤~佛弟子修解脱法,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一切解脱都从洁白善心中出生,当依戒依法摄持众生,弘扬正法,为使正法久住,应 1、摄取于僧 2、令僧欢喜 3、令僧安乐 4、未信者信 5、信已增长 6、难调者调 7、惭愧者安 8、断现有漏 9、断当有漏 10、正法久住
要向菩萨学习,必须通过闻思修,
闻是听法,思是思考,修是实践
我们讲《普贤行愿品》,目的就是要了解普贤菩萨的伟大,向普贤菩萨学习。闻思修,闻就是听法,思就是思考,你不听法无从思考,菩萨好在哪里,伟大在哪里?你也说不出来。更重要的是听了法要去修,修就是实践,要在行动中学习菩萨的伟大精神。
佛弟子修解脱法,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
“普贤”两个字,就包含着普贤菩萨种种的功德。“佛弟子修解脱法,走在解脱生死的道路上称贤”,昨天我在没讲这两句话前讲了很多话,这都是引导,然后我再讲这两句话,你们就理解了,也认可了。昨天有位老师还跟我说:“我听了老师讲的法,佛说的话确实是对的,修行就应该走解脱道。”
要立必须要破,你要求解脱,
必须要破除绑住你身上的绳子
我昨天给你们举例子做开导,分析了世间上的种种现象、众生种种的心态,通过这么一讲,你们才得出这个结论:应该走解脱道。这叫不破不立。有些人就是不主张破,只主张立。你不把旧房子拆掉,新房子怎么盖?总不见得盖在旧房子的屋顶上。要立必须要破,你要求解脱,必须要破除绑住你身上的绳子。
有了福报去享受,这很危险,
福报应该用在解脱烦恼的修行上,那才对
昨天特别提到人身难得,我们过去世修了多少福报才有今天做人的福气,今天我们心地善良,喜欢做好事,更喜欢学法、供养三宝培福,前世的福报再加上今世的福报,有了福报,该走哪条路?如果说走享受的路,那很危险,佛说过:人间妙五欲,地狱五条根。你现在虽然还没有下地狱,因为你做人的福报还没有完,可是地狱里你的根已经有了。佛度众生就是让你迷茫时快醒过来,别再迷下去了。福报应该用在解脱自己、用在修行上,那才是对的。
修行人不求人天福报,
不是做人不好,是不修行不好
我们不主张生天。当然,求人天福报也是一个善法,做人总比做牛好,生天总比人间快乐。为什么我们不求做人生天呢?如果你做人,是为了要修行,这就对了。不是做人不好,是不修行不好。如果你做人去干坏事,更不好。
那些爱享受的亲友,也都是烦恼众生,
很多书也都是在宣扬享受,你接触多了,肯定会受影响
为什么说享受不好?享受会用掉你的福报,会使你继续迷下去。讲究享受的人不可能不造恶业,如果他说:“我是个好人,我从不干坏事。”那是他水平太低了,自己造的恶业自己看不到。讲究享受的人肯定有他的亲戚朋友,这些人都是烦恼众生,你挤在里边肯定会受影响。说“我不跟他们在一起,我也不受他们的影响,我学佛法。”很好。
我为了找一点资料,不得不看报纸。我是只看题目,一看是娱乐新闻,就把它翻过去了,娱乐新闻多看要中邪的。一看,体育新闻,我又不去参加奥运会,不看。你们什么书都看,这些书都是人写的,都讲究吃喝玩乐,你总会受影响。怎么办呢?方法就是培养你的觉悟去抗拒:不接受、不认可、不受它们影响。
普贤行愿品(7-2) (总第39)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傅味琴讲于汉川大般若佛学苑 2009.5.10
追求名利的人,即使想修行,
也很困难,能放得下就有觉悟
提要:
■ 追求名利的人,即使想修行,也很困难,能放得下就有觉悟
■ 轮回到人间,尚可修行,轮回到畜生道而不轮回了,就永远做畜生了,就
不好
■ 畜生道中有福报的,可仍然是畜生
■ 没得解脱,都在生死轮回里,出不了三界
■ 从前有人称他的功法能出三界,却贪睡、贪吃,连欲界都出不了
追求名利的人,即使想修行,也很困难,能放得下就有觉悟
成佛都是在人间成的,有时候释迦佛也升到天上,那是去讲法度天人。天上太享受了,不好修行。拿我们这个课堂来说,你们几十个同学,亿万富翁有几个?千万富翁有几个?百万富翁有几个?一统计就看出来了,富人不肯来修行。即使他们很想听法修行,却也苦恼,“我没时间,忙啊”。刚刚想来到这儿听法,手机响了,又去忙事情了。所以说,生活条件越好,越是享受快乐,越难修行,不仅仅他本身会迷在名和利上,环境也会拖住他。放得下的人就有觉悟,放不下的人觉悟还不到家。所以不管是人间,还是天上,要修行才好,不修行不好。
轮回到人间,尚可修行,轮回到畜生道而不轮回了,
就永远做畜生了,就不好
六道都在轮回,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始终不得解脱。当然轮回也有好的一面,你来到人间,你跟佛有缘,你可以修行。假如不轮回,你过去世是一头牛,生生世世都是做牛,那你没办法修行了。轮回有不好的一面,人死了还做牛,那就不好了。这个比例怎么样?到好的地方少,到坏的地方多,从前佛举过一个例子,佛眼看众生,死了以后失去人身,就是下三恶道的,犹如大地土;死了以后继续做人的,佛在土地上抓了一点土,就像佛手里这点土,这个差别多大啊?
畜生道中有福报的,可仍然是畜生
有些人总认为:我福气很好,我还经常培福,死了咋会下恶道呢?你贪享受,追求五欲,地狱里五条根已经生好了,当然不一定下地狱,也许是下饿鬼道,或者下畜生道。说,“下了畜生道,我还是比别的畜生有福气。”宠物照样坐轿车、喝牛奶、主人给它洗澡,一大便,主人马上给它扫掉,福气多大啊。可是福气大还是狗哇,所以要走解脱道。
没得解脱,都在生死轮回里,出不了三界
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饿鬼、畜生道,都没有解脱,都在生死轮回里。讲到天道,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咱们人间,也在欲界里。欲界里面有人,也有天人。欲界、色界、无色界,这称为“三界”。
从前有人称他的功法能出三界,
却贪睡、贪吃,连欲界都出不了
很多年前,清定上师在成都昭觉寺做方丈,我们老弟子也跟过去,当年昭觉寺佛学院就是我办起来的。那时我住的寮房里还有个气功师,他跟我说:“南京有个大气功师很了不起,他能看出你哪儿有病。不过,他看我就看不准,因为我把病灶移过去了。”意思自己的功夫比他大。气功师没有一个不是傲慢的,不过傲慢的方式不同罢了。
有一天他跟我说:“我这个功法能出三界。”我说,“哪个三界啊?”“这个我不知道。”(众笑)你三界都不知道怎么出三界呢?我说:“我告诉你:欲界、色界、无色界,叫三界。想跳出欲界就要离欲。前两天我给你们讲文殊法,你头一天来听,第二天就不来了。我讲完了到寮房里一看,你还在床上睡大觉。你平时出去,回来大包小包的零食拼命吃,离不开睡的欲、吃的欲,你怎么离开欲界了?”
即使欲界解脱了,进入色界,或者色界解脱了,进入无色界,仍然是在三界里,要断尽烦恼,证阿罗汉果,才出三界。
《普贤行愿品(30~39)》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