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必須要走上菩提大道前面一條路。
證果稱聖,正走在證果的路上稱“賢”,
普賢菩薩教導衆生都要走在解脫生死的道上
“佛弟子修解脫道,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稱爲賢”,你想走上菩提大道,你不先走解脫道,你是空架子。證果的稱“聖”,還沒有證果,正走在證果的路上稱“賢”。好好學習普賢菩薩的智慧,普賢菩薩教導衆生都要走在解脫生死的道上,所以稱“賢”。爲什麼要走上解脫生死的道?人間太危險,趕快走上一條能斷盡煩惱的解脫道,你證到阿羅漢果你就離開人間的煩惱痛苦了。
求人相救,卻又把自己包得緊緊的,
希望老師來度你,卻不肯來學法
提要:
■ 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全要走解脫道,你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解脫,你怎麼
去度衆生解脫啊
■ 求人相救,卻又把自己包得緊緊的,希望師來度你,卻不肯來學法
■ 幫你掰開手是不得已的,你自己放下,這才是聰明辦法
不管修什麼法門,全要走解脫道,
你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解脫,你怎麼去度衆生解脫啊
從前有句話:送佛送到西天。也不知道這個典故哪來的,真好笑,佛到西天還要你送嗎?有些裝神弄鬼的說他可以把鬼送到西天,結果拿到了錢,連他自己也到不了西天。
一個人被強盜抓住,強盜用根繩子把他綁起來,搶了錢就跑掉了。這個人看見來人了就叫救命,第一句話肯定是:“趕快把我繩子解開。”從來也沒有一個人說,“你不要把我繩子解開,你送我上西天啊。”(衆笑)你求往生極樂世界,繩子總要解解開,綁著繩子去見阿彌陀佛,也不太莊嚴吧?不管你修什麼法門,全要走解脫道,你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解脫,你怎麼去度衆生解脫啊?
求人相救,卻又把自己包得緊緊的,
希望師來度你,卻不肯來學法
還有的人更怪了,求人幫忙,“你來救我,幫我解放啊。”等到人家來度他了,他反而把自己包得緊緊的,這種事很多啊。一面說,“老師,你不要把我忘了,你要來度我啊。”那麼我跟他說,“你不要貪錢。”“老師,你來救我,怎麼叫我不要貪錢呢?”(衆笑)“你不要喝酒,你不要喜歡女人啊。”“老師,你救我,怎麼叫我不要喝酒、不要女人,沒有女人沒有酒我就沒得命了。”那麼“你好好在這兒學法。”“老師,我的親人都在家裏,你來救我,怎麼叫我來學法呢?”這種人很多吧?
幫你掰開手是不得已的,
你自己放下,這才是聰明辦法
從前有幅漫畫,畫中有個出家人,他抱了一棵樹,喊“徒弟啊,快來救我,幫我把手解開啊。”徒弟來救他,越把他拉開,他抱得越緊,徒弟再大的力氣也沒辦法把他手掰開。師父自己把手一放,就罵徒弟:“你這個笨蛋,你看我一放,不是就放掉了嗎?”(衆笑)所以幫你掰開手是不得已的,因爲你要人家救你。你自己放下,這才是聰明辦法,所以師父要罵徒弟:“你這個笨蛋。”
今天講到這裏。(回向)
普賢行願品(7-1) (總第38)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10
佛弟子修解脫法,
走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稱賢
提要:
■ 要向菩薩學習,必須通過聞思修,聞是聽法,思是思考,修是實踐
■ 佛弟子修解脫法,走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稱賢
■ 要立必須要破,你要求解脫,必須要破除綁住你身上的繩子
■ 有了福報去享受,這很危險,福報應該用在解脫煩惱的修行上,那才對
■ 修行人不求人天福報,不是做人不好,是不修行不好
■ 那些愛享受的親友,也都是煩惱衆生,很多書也都是在宣揚享受,你接觸
多了,肯定會受影響
賢~佛弟子修解脫法,走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稱“賢”,一切解脫都從潔白善心中出生,當依戒依法攝持衆生,弘揚正法,爲使正法久住,應 1、攝取于僧 2、令僧歡喜 3、令僧安樂 4、未信者信 5、信已增長 6、難調者調 7、慚愧者安 8、斷現有漏 9、斷當有漏 10、正法久住
要向菩薩學習,必須通過聞思修,
聞是聽法,思是思考,修是實踐
我們講《普賢行願品》,目的就是要了解普賢菩薩的偉大,向普賢菩薩學習。聞思修,聞就是聽法,思就是思考,你不聽法無從思考,菩薩好在哪裏,偉大在哪裏?你也說不出來。更重要的是聽了法要去修,修就是實踐,要在行動中學習菩薩的偉大精神。
佛弟子修解脫法,走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稱賢
“普賢”兩個字,就包含著普賢菩薩種種的功德。“佛弟子修解脫法,走在解脫生死的道路上稱賢”,昨天我在沒講這兩句話前講了很多話,這都是引導,然後我再講這兩句話,你們就理解了,也認可了。昨天有位老師還跟我說:“我聽了老師講的法,佛說的話確實是對的,修行就應該走解脫道。”
要立必須要破,你要求解脫,
必須要破除綁住你身上的繩子
我昨天給你們舉例子做開導,分析了世間上的種種現象、衆生種種的心態,通過這麼一講,你們才得出這個結論:應該走解脫道。這叫不破不立。有些人就是不主張破,只主張立。你不把舊房子拆掉,新房子怎麼蓋?總不見得蓋在舊房子的屋頂上。要立必須要破,你要求解脫,必須要破除綁住你身上的繩子。
有了福報去享受,這很危險,
福報應該用在解脫煩惱的修行上,那才對
昨天特別提到人身難得,我們過去世修了多少福報才有今天做人的福氣,今天我們心地善良,喜歡做好事,更喜歡學法、供養叁寶培福,前世的福報再加上今世的福報,有了福報,該走哪條路?如果說走享受的路,那很危險,佛說過: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你現在雖然還沒有下地獄,因爲你做人的福報還沒有完,可是地獄裏你的根已經有了。佛度衆生就是讓你迷茫時快醒過來,別再迷下去了。福報應該用在解脫自己、用在修行上,那才是對的。
修行人不求人天福報,
不是做人不好,是不修行不好
我們不主張生天。當然,求人天福報也是一個善法,做人總比做牛好,生天總比人間快樂。爲什麼我們不求做人生天呢?如果你做人,是爲了要修行,這就對了。不是做人不好,是不修行不好。如果你做人去幹壞事,更不好。
那些愛享受的親友,也都是煩惱衆生,
很多書也都是在宣揚享受,你接觸多了,肯定會受影響
爲什麼說享受不好?享受會用掉你的福報,會使你繼續迷下去。講究享受的人不可能不造惡業,如果他說:“我是個好人,我從不幹壞事。”那是他水平太低了,自己造的惡業自己看不到。講究享受的人肯定有他的親戚朋友,這些人都是煩惱衆生,你擠在裏邊肯定會受影響。說“我不跟他們在一起,我也不受他們的影響,我學佛法。”很好。
我爲了找一點資料,不得不看報紙。我是只看題目,一看是娛樂新聞,就把它翻過去了,娛樂新聞多看要中邪的。一看,體育新聞,我又不去參加奧運會,不看。你們什麼書都看,這些書都是人寫的,都講究吃喝玩樂,你總會受影響。怎麼辦呢?方法就是培養你的覺悟去抗拒:不接受、不認可、不受它們影響。
普賢行願品(7-2) (總第39)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
傅味琴講于漢川大般若佛學苑 2009.5.10
追求名利的人,即使想修行,
也很困難,能放得下就有覺悟
提要:
■ 追求名利的人,即使想修行,也很困難,能放得下就有覺悟
■ 輪回到人間,尚可修行,輪回到畜生道而不輪回了,就永遠做畜生了,就
不好
■ 畜生道中有福報的,可仍然是畜生
■ 沒得解脫,都在生死輪回裏,出不了叁界
■ 從前有人稱他的功法能出叁界,卻貪睡、貪吃,連欲界都出不了
追求名利的人,即使想修行,也很困難,能放得下就有覺悟
成佛都是在人間成的,有時候釋迦佛也升到天上,那是去講法度天人。天上太享受了,不好修行。拿我們這個課堂來說,你們幾十個同學,億萬富翁有幾個?千萬富翁有幾個?百萬富翁有幾個?一統計就看出來了,富人不肯來修行。即使他們很想聽法修行,卻也苦惱,“我沒時間,忙啊”。剛剛想來到這兒聽法,手機響了,又去忙事情了。所以說,生活條件越好,越是享受快樂,越難修行,不僅僅他本身會迷在名和利上,環境也會拖住他。放得下的人就有覺悟,放不下的人覺悟還不到家。所以不管是人間,還是天上,要修行才好,不修行不好。
輪回到人間,尚可修行,輪回到畜生道而不輪回了,
就永遠做畜生了,就不好
六道都在輪回,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始終不得解脫。當然輪回也有好的一面,你來到人間,你跟佛有緣,你可以修行。假如不輪回,你過去世是一頭牛,生生世世都是做牛,那你沒辦法修行了。輪回有不好的一面,人死了還做牛,那就不好了。這個比例怎麼樣?到好的地方少,到壞的地方多,從前佛舉過一個例子,佛眼看衆生,死了以後失去人身,就是下叁惡道的,猶如大地土;死了以後繼續做人的,佛在土地上抓了一點土,就像佛手裏這點土,這個差別多大啊?
畜生道中有福報的,可仍然是畜生
有些人總認爲:我福氣很好,我還經常培福,死了咋會下惡道呢?你貪享受,追求五欲,地獄裏五條根已經生好了,當然不一定下地獄,也許是下餓鬼道,或者下畜生道。說,“下了畜生道,我還是比別的畜生有福氣。”寵物照樣坐轎車、喝牛奶、主人給它洗澡,一大便,主人馬上給它掃掉,福氣多大啊。可是福氣大還是狗哇,所以要走解脫道。
沒得解脫,都在生死輪回裏,出不了叁界
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餓鬼、畜生道,都沒有解脫,都在生死輪回裏。講到天道,有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咱們人間,也在欲界裏。欲界裏面有人,也有天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稱爲“叁界”。
從前有人稱他的功法能出叁界,
卻貪睡、貪吃,連欲界都出不了
很多年前,清定上師在成都昭覺寺做方丈,我們老弟子也跟過去,當年昭覺寺佛學院就是我辦起來的。那時我住的寮房裏還有個氣功師,他跟我說:“南京有個大氣功師很了不起,他能看出你哪兒有病。不過,他看我就看不准,因爲我把病竈移過去了。”意思自己的功夫比他大。氣功師沒有一個不是傲慢的,不過傲慢的方式不同罷了。
有一天他跟我說:“我這個功法能出叁界。”我說,“哪個叁界啊?”“這個我不知道。”(衆笑)你叁界都不知道怎麼出叁界呢?我說:“我告訴你:欲界、色界、無色界,叫叁界。想跳出欲界就要離欲。前兩天我給你們講文殊法,你頭一天來聽,第二天就不來了。我講完了到寮房裏一看,你還在床上睡大覺。你平時出去,回來大包小包的零食拼命吃,離不開睡的欲、吃的欲,你怎麼離開欲界了?”
即使欲界解脫了,進入色界,或者色界解脫了,進入無色界,仍然是在叁界裏,要斷盡煩惱,證阿羅漢果,才出叁界。
《普賢行願品(30~39)》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