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死皆自在·第四章 了悟生死 解脱自在,生死箴言▪P3

  ..续本文上一页有个四十一岁的小儿子,在一处工地工作,早上工作结束检查机械时,不小心遭电击而掉进水沟,紧急送医后往生。师姊泣言:「我都很精进,在家里都持续念经,念完《阿弥陀经》又念《药师经》,平常就念经先「存放』着,谁知我才刚念完三部地藏经,要回向给小儿子,但却传来噩耗……」

   上人慈示:人生本无常,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但自己真的碰上了却不能自在。人生最重要的是使用权,父母子女皆是缘,有很多事不能强求,他的缘已到要一鞠躬下台,你就要好好的放下他。妈妈可以生子,但不能保证孩子的人生有多长。母子之缘剪不断,就是生生世世不了的因,所以我们要将此因好好的下种。

  ⊙冤冤相报何时了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带着两个年轻的孙子前来请示上人。原来两兄弟的母亲车祸往生,肇事者为一位年轻女孩,兄弟俩不能接受突来的事实,更无法原谅那个女孩。然而他们的父亲考虑到女孩的未来,所以不求赔偿,也不促使女孩坐牢……。

   上人慈示:妈妈无奈的走了!其实,对方也无心故犯。事情已经过去了,凡事要看开点,不要怨恨,否则冤冤相报何时了?要知人生无常,不论天上、地面或水中,一天之内,不知要发生多少事,若一旦出事,每个人都责怪别人,不肯为人着想,大家都是冤冤相报,那么人生就真正是地狱了。

   看看你们的爸爸,他们夫妻情深,他都能够看得开,而且还将心比心想,考虑到年轻女孩的前途。爸爸的做法是对的,你们应该学习父亲的宽弘大量,他超越的品格是你们的榜样、模范。希望你们心中有爱,不要恨,那个女孩子想必终生心不安,永远都有阴影,要从这点去想而原谅她,要放下执着,才能解开心结。

  ⊙压力分享

   有位妇人因先生往生,必须独力偿还巨债,又不忍子女操心,始终未曾告知孩子事实,目前欠地下钱庄的巨款已付清,只剩一些好友的部分,但因加还利息,仍是一笔不小的债务。妇人为此,心烦意乱,到处求神拜佛,盼望问题早日解决。

   上人慈示:不必去求那些看不到的,也不要贪求看不到的未来要如何,踏实在现在最重要。现在必须让心静下来,不要乱了方寸,至于念佛、拜佛,目的就是定心,不妨虔诚念佛让心静下来。

   一个人有多少力量?家里的事应该和孩子们商量,使他们了解母亲到底在操心什么,让他们清楚你的压力,才能与你共同分担,否则徒惹他们胡乱猜疑,更会加添不安。

  ⊙普爱天下青年子弟

   有位妇人的儿子是大学生,个性好强,几个月前感情受到打击,个性孤傲加上种种烦恼,最后在校园内用汽油自焚以寻求解脱。妇人泣不成声的说着:「我太晚认识慈济了,要是早几年加入慈济,就知道如何教育儿子,影响他加入慈青。儿子如果能早一点加入这个团体,就不会发生这件事。」

   上人慈示:不要再哭了。虽然母子情深,发生这件事要你不哭、不伤心是不可能,也是不近人情的事,但是要懂得节哀。如果一直不停的哭会伤身体,而且也唤不回孩子的生命,倒不如祝福他,救度他的慧命,把爱儿子的心拿来爱普天下更多的青年子弟。

  ⊙做一个欢喜付出的人

   一位男子想起十年前父亲罹患胃癌时,见父亲疼痛不已,内心不忍,所以请医师打止痛针,没想到父亲就这样走了。为了此事他深感内疚,长久无法释怀。

   上人慈示:父亲之死是他因缘已到,你已尽人事,就安心祝福他吧!你是孝顺的孩于,当初不忍父亲被病痛折磨,才请医师打止痛针,这是正确的处理,哪里有错?

   当年我的养父突然高血压中风,请医师来治疗,医师下猛药使父亲血压迅速下降,这种病情其实并不寻常。但当时我并没有这方面的医学常识,而且医师也未曾吩咐不可移动父亲,所以就通知家中三轮车工友将父亲接回家,没多久父亲就往生了。人有生就有死,当世缘尽了,自然就会定,否则医师下会下猛药,我也不会想到搬动他。

   为何我要出家?就是为了报恩,将父母给予的身体用来为社会付出,做有意义的事,这才能回报父母的深恩。希望你解开心结,不要将心停留在十年前的往事,应该放眼未来,全力以赴,落实真正的孝心。

   欢欢喜喜是过一天,愁眉苦脸也是过一天,就做一个欢喜付出的人

  ⊙「大哥大」往生记

   有位志工在朝会中,说到为一位「大哥大」助念的心得。她替这位大哥大庆幸,虽然他前半段的人生因心念偏差而误了自己,但在人生最后一刻与慈济结下好缘,能得众人助念而安详的笑着离开。

   上人慈示:人生总是有因有果,我们必定要体会因缘果报的道理。这位大哥大一生坎坷,其实是因为他没有守好人生的规矩,遂一步差、步步错,还好慈济人用爱心陪伴他,让他安下心来,很安然自在的走完人生道路。有了这颗善约种子,不管他这一生造了多少恶业,来生总是有一线希

   作为一个人间菩萨,固然要救度活着的人,即使已走到人生尽头者,还是要为他种下好因,期待他未来善缘成就,能走上光明大道。

  ⊙诵经为指引前路

   多位日本来的朋友提到:「别人诵经回向给我无多大益处,我诵经给人也是一样啊!」

   上人慈示:的确是这样,诵经最好自己诵,诵经是为了指引前路,日常生活中不知如何做人,就必须诵经,从中可以得到指引,这样诵经才有用。在社会上的种种境界要如何面对?当感到「前途茫茫」时,诵经可以给人启示、让人懂事,这是诵经的目的。

   「经者,道也:道者,路也。」经是要让我们「行」的,不是给我们「念」的,念它是为了让自己明白道理,懂得如何去做。

   现代人往往不知诵经的用意,以为某某人往生了,要拜托或雇请人家来诵经,其实,这只是欺骗自己的心而己。如果有人往生,而自己想诵经回向给他,这是对自己有太高的评价,修行是自己的本分,念经是为了增长自己的智识。要诵经回向给别人有那么容易吗?母子至亲血缘深厚,儿子书读到大学或拿到博士学位,母亲如果没念书,她还是不识字,不可能由儿子这里拿一些给她。

   由此可见,念书是为了增长智识,母亲的收获是儿子读书后,能够把所学的知识配合良知发挥于社会,对人群有贡献、受人肯定,因此,大家也敬重其母亲,这就是儿子对母亲最真实的回报和「回向」。

  ⊙自心净土

   学佛的人大都有个共同的倾向——希望临终时往生极乐世界。

   上人慈示:当下我们就应该反求「自心净土」!心地若经常被污染,日常生活中,贪、瞋、痴烦恼常常起惑造业,虽然口中常常念佛,但心中仍然布满烦恼,这样将来怎么可能往生净土?

   要到达净上的境界,必先清净心地,把烦恼、无明、惑业降伏扫除后,自然可得。意即转贪念为布施心,转瞋念为慈悲,转愚痴为智慧,心中的贪瞋痴三毒应及时去除,如此心净即土净。

  ⊙三世因果

   任职某中学的张校长偕同夫人来见上人。张校长的十九岁独生子不幸发生车祸往生,路经该处的林师姊等人立即协助善后并助念,张校长对此相当感恩,然而丧子之痛无法释怀。张校长哀伤的表示,这个孩子非常善良,想不透为何会有这样的下场?

   上人慈示:孩子剎那间就走了,并没有很痛苦,他与父母的缘就是这样而已。

   「难道只能用『缘」字来解释吗?我没有好好保护孩子。」

   上人:世间的一切本就离不开因缘,人来世间,生命的剧本早已写好,何时该下台也都安排好了。孩子十九岁了,还要如何保护呢?你们觉得孩子可怜,其实你们比孩子更可怜哪!孩子如今正要迈向来生,展开新的人生,而你们却不甘心,还在如此痛苦煎熬。

   「对孩子的爱并没有预期回报,只是想着孩子能否去到很好的世界?倘若没有,我们会很痛苦。」

   上人:你的孩子很善良,在这个世间也没造什么业,没有恶因,自然不会有什么恶果。

   「因果之说,以我们现代人的知识看不到。」

   上人:用负面的心情来看当然看不到,现在此事要用三世因果来分析,也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发生这件事情就是「过去」了,因为这件事情,所以你现在痛苦,假如继续这个苦,明天苦、后天还是苦。所说的三世不光措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早上、中午、晚上也是三世:昨天、今天、明天也是三世:若把三世拉长了就是过去生的三世。这件事的发生就是佛教所说的业力,也是一般人说的命运。运就是运作,业力来临时,不可思议的力量剎那间碰在一起,而造成一些结果,这就是一般所谓的运气。

   知识分子即使很理性,发生这种事还是会心疼、心碎,但是心碎也不能恢复什么,所以「要化悲痛为力量」,真正疼爱孩子,就要为孩子做一点事情。例如身为校长,就把心思专注在办学上,成就人家的子弟,把疼爱儿子的心去疼爱别人的孩子,这就是为自己的孩子做功德。因为孩子往生而使你体会生命的真谛,体会到人生无常,当下要及时把握,这就是转悲愤为力量。

   「自己一向努力办学,视学校所有的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为学生的事也很用心。是否就是因为自己太照顾学校的学生,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因为办学,才把家搬到学校,孩子只好骑摩车上学,否则孩子根本可以很安全的上学。」

   上人: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这样想反而把业力推到孩子身上。不要发生事情就自责,哪一位父母不是为了孩子好?说不定孩子让别人载也同样会发生这件事,因为他的业就是如此。突然间去了,也比拖着一口气要好得多,这样也没有痛苦。

  ⊙参悟生死大事

   一般人常以为一口气上不来时便是死亡,若仔细观察,死亡可分为两种形态,一是脑死,另一种是神经散坏的死。一位慈济委员去世时,就是神经散坏在先,脑死在后。

   临终时听她说,她的头脑很清楚,但是全身的骨头筋肉都很疼痛,这是神经散坏的现象。接着疼痛现象会消失,而进入脑神经散坏的阶段,最后便是死亡。

   生死之际,最痛苦的莫过于神识未散而神经渐次散坏之时。「身者,生之大患」,虽然如此,但我们仍须好好利用这副躯壳,勿为身躯所制,凡夫常常为了嬉乐而荒废人生,耽误了道业,结果是空过一生。

   人一旦能看透道理,往生之时便可欢喜接受,超越痛苦,否则将倍觉痛楚,修道的目地,无非也在准备接受这一刻的考验。死字,书之易,学之则难!我们应于日常生活中参透它的实相,如此便可了然于胸。生死无非是躯壳的更换,此生落幕,即彼生之始。人生的角色,要自己去扮演,自己去参透:参得透,幕就可落下了。

  

  

《生死皆自在·第四章 了悟生死 解脱自在,生死箴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