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第四集 海雲繼夢和上 那么你有了智慧呀,你就会站在生命的立场、生命总体全方位的立场来看这些资料,那么这个时候就叫做有智慧。当你有智慧的时候,意识形态就够了。所以呀,智慧是破无明的利器,智慧要破无明,就是破意识形态。那么从这个地方下来,无明跟这个意识形态的“有”,就同时双扣。这个时候展开,你就已经超越了,就已经超越了。 我们刚才是从这个指识用根上来跟各位谈的,我们现在看大乘另外有一派。刚才讲的是弥勒菩萨这一派的思想,现在我们再跟各位介绍,文殊菩萨这一派的思想。他是怎么样子破无明的,他就不讲自性、根性呀,他是从本体,跟事相上面来看。 本体,我们现在来讲,简化了噢,不能再讲那么长了噢,就是空性!就是空、空性!那么事相呢?就是我们讲的“有”,也就是心经上面讲的“色”。这个“色”呀,包括“色、受、想、行、识”五蕴都在里面噢!不是色档的色而已哟,更不要解释成色情的色呀!有个博士写论文说,“色即是空”,色即是色情,色情当然是空。那么我们不管他,色是包括“色、受、想、行、识”,它只是个代表而已。 那么以今天的立场来看,这个观世音的菩萨,唉,不是观自在菩萨,这个是文殊菩萨讲的。他在大般若经典里面特别强调这个部分,空性是本体,“色、受、想、行、识”都是“相”跟“用”,相跟用就是色,我们用这个部分来作代表。他说这个本体的存在,必须要有色相显现才能知道有本体,那么这色相显现呢,必须有本体做基础,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么我们,一般的凡夫,他并不了解这一点,他只看到相,他只看到相呀,他不知道本体是什么!然后自己就会去归纳出他的答案,那么他的答案都是从识性上面去作用,用他自己生死轮回这个部分来去做答案。那对于生命本质,跟生命本能上面,那个真正的微细部分跟微妙部分,他体会不到,他体会不到。 我们早上讲,弥勒菩萨章,特别跟各位谈到这个部分,修以慈心。但是呢,不离嗔,不离嗔可是又不与这个这个什么嗔恚呀相结合。他意思就是慈心为基础、本体,那么嗔心的“相”现前,我们并不回避,可是呢,心不跟嗔心相结合。那换句话说,一个行者在相上他可能不避嫌,可是我们呢,就从相上捕捉,那你捕捉很多相以后,你会把它交替起来,然后做成一个答案。那么你不知道本体的运作是怎么样的,你不知道本体的运作是怎么样的,那这样的话,你所得的答案不正确,就不正确。 但是有很多人坚持这样,尤其喜好那个个性,自以为是的个性。那你就要特别留意了,他不是不能接纳,当他高兴的时候,他会接纳,当他不高兴的时候他就拒绝。而且在那种个性很明显的时候,那种专横霸道的情况会产生,那这个时候呀,就造成无知的断见。所以佛法本身在谈这部分呢,就是让你避开,你原来认知的那个范围,假如你不能避开你原来的认知呀,那就不行,那你学佛绝对没有意义。 那怎么样避开?不要再用你传统的方法。那么从文殊菩萨教导的里面,我们知道,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法门的修学上面,有很多地方,他是要考验你的意志,考验你的意志什么,你放得下放不下。那你会觉得这不能放下,那你就是保留着你自己,要你放下你能不能完全依止统统放下。那这个部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因为你自我的申诉会保留着你自己,而不能接纳。这个事是很麻烦的事呀! 所以在讲本体这个的部分,我们现在凡夫,你没有办法直接去揣摩,那个事相展现的背后体性是什么。那这个时候,我们就得借着事相的现前,你开始要去揣摩,要去进入状况,那一个体性到底是什么
要一再的去体验。刚开始呀,你不要以为你找得到,你不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功夫呀,无相,告诉各位,决对摸索不到。你不要以为说,这个我很快就可以进入状况。告诉各位,没有那么容易,要那么容易呀早就成佛去了,不会现在又跑过来,不可能! 因为那个体性的部分,决对不是你想像中的,他必须一再地去揣摩。而且你会发现,你所能够感受到的部分,可能倾向于某一部分,你没有办法展开在全部。你可以先从某一部分下手,先装上药引,然后慢慢地去运用,去体验,去感受。其他部分也是一样,那可以这样子处理,但是这个体性的部分,绝对不是我们一般人想象的。噢,不要轻易地以为,我证得了。没那么容易,体性是本来面目啊,体性我们讲的法身慧命,体性我们讲的第二生命啊,体性证得你就进入一真法界啊,常住常寂光世界呀,你哪个有了? 体性两个字很简单,相对于事相,相对于作用,那讲起来是很简单,可是要进入并不容易,并不容易呀!所以,表相上我们可以有那种曙光乍现的情况,是这样的可以,你会有这样的经验。但是不表示这样叫做一得永得啊,这个不表示说你是一成永成啊!这表示说你的功夫做到这里没有白费了,就像我们打石头,有火花出来,那有火花出来不表示火已经点燃了,是不是这样?你必须把火点燃,烧火生起来才算呀。那“叮叮”刨几个火星出来叫什么?叫什么成就呀?那只表示你在用功,没有错。磨出火光,但是火还没有起来,那你还要继续用功,这只是告诉你说,你这样用功没错,继续努力吧。这样而已。 所以体性的认知不是轻易可得,大家要懂得这真实义。那么你得这体性以后,你会看破事相。看破事相,那个作用呀,你也可以放下,会让“相”跟“用”随缘而来的。当你能够让“相”跟“用”随缘的时候,你的意识形态就可以破,意识形态就可以破。这个时候只能够说破我执,破我执,那么它的、它所用的极乐内涵,那还不是我们讲的究竟,因为法执还没有破。 破法执它有一个特色,我们也顺便提供给各位做参考。我们这里讲过破我执的人,很容易很愿意随缘,很愿意随缘。但是你会发现他会很消极,他不会主动,这是讲法的特性。可是,要破法执啊,你要是真的执著这样的法,随缘,而一直不发愿呐,法执永远不能破。要破法执第一个就是要发愿,所以叫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呀!他这个愿叫什么?让你能够随缘的心,能够起一个饶益众生的心,主动地饶益众生。因为一个能够破我执的人,再能够提出饶益众生的话,他是真的饶益众生,他是真的饶益众生。我们现在很多人在饶益众生啊,那是假的!事业办的再大,慈善事业办的再大都一定有目地的,一定有目地的。是自己的目的,还是被人家利用的目的,这样而已。真正能够破我执的人,他要能够起饶益众生的心,这个时候他才能够发大慈大悲的心。没有破我执呀,他无法发大慈大悲的心。 我们在前面已经跟各位讲过,慈悲心容易发,大慈悲心不容易发。因为大慈悲心是一种无形的作用,他是以安定整个社会为前提,他是以建设整个社会福报为前提,而不是救渡哪些人的问题,你去注意看看。所以这个部分来讲,破我执的人要想破法执,一定要起愿。愿当中,为了饶益众生,他就能够随缘,在随缘当中又能主导,在主导当中,又能够恒顺,在恒顺当中,又能够引导。那你要注意哦,这个当中要如何拿捏?要如何拿捏?这有重重复杂的关系存在! 我就随缘啊,对不对?我不生不灭啊,不生不灭还要起一个愿,起愿又要恒顺众生,恒顺众生又要引导众生,然后又要随缘,因为有福报有因缘啊,没有福报没有钱你怎么饶益众生啊?那你又要主动的引导众生,然后又要随缘。这两者当中,你要怎么弄得很好,而且你要知道,众生啊,是有偏执的。你注意看看,那个人说只要有人这么说我不收徒弟,那就有很多人说这个法师修得很好,那个法师假如说,我不收你做徒弟,你就特别喜欢这种人,为什么?不作怪啊没人拜啊,所以他越怪,你就越拜,为什么?因为他要起那个愿,但是那个愿本身呢就已经含有一个什么暗示的作用了。 真正的愿不是这个样子,他要饶益众生,要普度众生,那是没区别的,没有区别的。那在不区别当中你要如何去进行,这里面有所谓轻重缓急,有所谓前后次第,当你一个状况出现以后,众生会朝着你那个地方去,一窝蜂的过去,可是当你发觉这个境界已经变得要开始往这边的时候,这些人会把你骂死的。当你要往这边的时候,这一群人会一窝蜂跟着过来,当你认为这跑道是弯的,你还要再转回去的时候,他会说,哦我被骗了,你应该一直往前跑啊!对不对?可是跑道已经转弯了,众生不会看到跑道转弯了,众生只会看到偶像,当偶像一转弯的时候,毁谤就来了。那你要知道一个大修行者,他在这里要接着经得起这些毁谤批评啊,谣言要经得起。 那么在经得起这些考验的时候你也会发现,他的群众会一再地过滤掉,会一再地过滤掉。这些人是因为你这种状况来的,当你开始变成那种状况的时候他又开始变了,他们会一直在变。一直在变那无所谓,这样的一个人啊,他能不能够说任这些群众来来去去而心不动?有没有?对修行人来讲,才是修行啊,到这个时候的修行就已经不是各位所看的,这不止八风吹不动,这大概是八万风吹不动!什么境界起落顺逆,他完全无动于衷,这个愿力指导着众生啊是这样子不可思议的。 所以我们在体性上啊,各位想想看,你能了解多少,你能了解多少?一个行者他依于体在起用的时候,在破法执,而一群群众,他不是依体,他是依相啊。可是体是随缘而展现不同的风貌啊,可是他看不出来。我们这么多年,虽然时间不多啊,十几年来,还没有看到有人,坚持这个、这种状况的。有很多人跟我讲说,你几年前讲什么,他还在几年前讲什么?你不是说要做什么,你不是说要做什么么?是啊,我是曾经说过要做什么!一样吗?不一样啊。 所以这些境界的转变、转换,在整个的过程当中各位要懂得体的运作是非常微妙的,非常微妙的。所以我们从体相之间来看,体是破无明,相是破有,破意识形态,这个叫…
《十二因缘讲记 第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