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因緣講記 第四集

  十二因緣第四集 海雲繼夢和上 那麼你有了智慧呀,你就會站在生命的立場、生命總體全方位的立場來看這些資料,那麼這個時候就叫做有智慧。當你有智慧的時候,意識形態就夠了。所以呀,智慧是破無明的利器,智慧要破無明,就是破意識形態。那麼從這個地方下來,無明跟這個意識形態的“有”,就同時雙扣。這個時候展開,你就已經超越了,就已經超越了。 我們剛才是從這個指識用根上來跟各位談的,我們現在看大乘另外有一派。剛才講的是彌勒菩薩這一派的思想,現在我們再跟各位介紹,文殊菩薩這一派的思想。他是怎麼樣子破無明的,他就不講自性、根性呀,他是從本體,跟事相上面來看。 本體,我們現在來講,簡化了噢,不能再講那麼長了噢,就是空性!就是空、空性!那麼事相呢?就是我們講的“有”,也就是心經上面講的“色”。這個“色”呀,包括“色、受、想、行、識”五蘊都在裏面噢!不是色檔的色而已喲,更不要解釋成色情的色呀!有個博士寫論文說,“色即是空”,色即是色情,色情當然是空。那麼我們不管他,色是包括“色、受、想、行、識”,它只是個代表而已。 那麼以今天的立場來看,這個觀世音的菩薩,唉,不是觀自在菩薩,這個是文殊菩薩講的。他在大般若經典裏面特別強調這個部分,空性是本體,“色、受、想、行、識”都是“相”跟“用”,相跟用就是色,我們用這個部分來作代表。他說這個本體的存在,必須要有色相顯現才能知道有本體,那麼這色相顯現呢,必須有本體做基礎,所以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那麼我們,一般的凡夫,他並不了解這一點,他只看到相,他只看到相呀,他不知道本體是什麼!然後自己就會去歸納出他的答案,那麼他的答案都是從識性上面去作用,用他自己生死輪回這個部分來去做答案。那對于生命本質,跟生命本能上面,那個真正的微細部分跟微妙部分,他體會不到,他體會不到。 我們早上講,彌勒菩薩章,特別跟各位談到這個部分,修以慈心。但是呢,不離嗔,不離嗔可是又不與這個這個什麼嗔恚呀相結合。他意思就是慈心爲基礎、本體,那麼嗔心的“相”現前,我們並不回避,可是呢,心不跟嗔心相結合。那換句話說,一個行者在相上他可能不避嫌,可是我們呢,就從相上捕捉,那你捕捉很多相以後,你會把它交替起來,然後做成一個答案。那麼你不知道本體的運作是怎麼樣的,你不知道本體的運作是怎麼樣的,那這樣的話,你所得的答案不正確,就不正確。 但是有很多人堅持這樣,尤其喜好那個個性,自以爲是的個性。那你就要特別留意了,他不是不能接納,當他高興的時候,他會接納,當他不高興的時候他就拒絕。而且在那種個性很明顯的時候,那種專橫霸道的情況會産生,那這個時候呀,就造成無知的斷見。所以佛法本身在談這部分呢,就是讓你避開,你原來認知的那個範圍,假如你不能避開你原來的認知呀,那就不行,那你學佛絕對沒有意義。 那怎麼樣避開?不要再用你傳統的方法。那麼從文殊菩薩教導的裏面,我們知道,依止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因爲在法門的修學上面,有很多地方,他是要考驗你的意志,考驗你的意志什麼,你放得下放不下。那你會覺得這不能放下,那你就是保留著你自己,要你放下你能不能完全依止統統放下。那這個部分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因爲你自我的申訴會保留著你自己,而不能接納。這個事是很麻煩的事呀! 所以在講本體這個的部分,我們現在凡夫,你沒有辦法直接去揣摩,那個事相展現的背後體性是什麼。那這個時候,我們就得借著事相的現前,你開始要去揣摩,要去進入狀況,那一個體性到底是什麼

  要一再的去體驗。剛開始呀,你不要以爲你找得到,你不經過十年,二十年的功夫呀,無相,告訴各位,決對摸索不到。你不要以爲說,這個我很快就可以進入狀況。告訴各位,沒有那麼容易,要那麼容易呀早就成佛去了,不會現在又跑過來,不可能! 因爲那個體性的部分,決對不是你想像中的,他必須一再地去揣摩。而且你會發現,你所能夠感受到的部分,可能傾向于某一部分,你沒有辦法展開在全部。你可以先從某一部分下手,先裝上藥引,然後慢慢地去運用,去體驗,去感受。其他部分也是一樣,那可以這樣子處理,但是這個體性的部分,絕對不是我們一般人想象的。噢,不要輕易地以爲,我證得了。沒那麼容易,體性是本來面目啊,體性我們講的法身慧命,體性我們講的第二生命啊,體性證得你就進入一真法界啊,常住常寂光世界呀,你哪個有了? 體性兩個字很簡單,相對于事相,相對于作用,那講起來是很簡單,可是要進入並不容易,並不容易呀!所以,表相上我們可以有那種曙光乍現的情況,是這樣的可以,你會有這樣的經驗。但是不表示這樣叫做一得永得啊,這個不表示說你是一成永成啊!這表示說你的功夫做到這裏沒有白費了,就像我們打石頭,有火花出來,那有火花出來不表示火已經點燃了,是不是這樣?你必須把火點燃,燒火生起來才算呀。那“叮叮”刨幾個火星出來叫什麼?叫什麼成就呀?那只表示你在用功,沒有錯。磨出火光,但是火還沒有起來,那你還要繼續用功,這只是告訴你說,你這樣用功沒錯,繼續努力吧。這樣而已。 所以體性的認知不是輕易可得,大家要懂得這真實義。那麼你得這體性以後,你會看破事相。看破事相,那個作用呀,你也可以放下,會讓“相”跟“用”隨緣而來的。當你能夠讓“相”跟“用”隨緣的時候,你的意識形態就可以破,意識形態就可以破。這個時候只能夠說破我執,破我執,那麼它的、它所用的極樂內涵,那還不是我們講的究竟,因爲法執還沒有破。 破法執它有一個特色,我們也順便提供給各位做參考。我們這裏講過破我執的人,很容易很願意隨緣,很願意隨緣。但是你會發現他會很消極,他不會主動,這是講法的特性。可是,要破法執啊,你要是真的執著這樣的法,隨緣,而一直不發願呐,法執永遠不能破。要破法執第一個就是要發願,所以叫做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呀!他這個願叫什麼?讓你能夠隨緣的心,能夠起一個饒益衆生的心,主動地饒益衆生。因爲一個能夠破我執的人,再能夠提出饒益衆生的話,他是真的饒益衆生,他是真的饒益衆生。我們現在很多人在饒益衆生啊,那是假的!事業辦的再大,慈善事業辦的再大都一定有目地的,一定有目地的。是自己的目的,還是被人家利用的目的,這樣而已。真正能夠破我執的人,他要能夠起饒益衆生的心,這個時候他才能夠發大慈大悲的心。沒有破我執呀,他無法發大慈大悲的心。 我們在前面已經跟各位講過,慈悲心容易發,大慈悲心不容易發。因爲大慈悲心是一種無形的作用,他是以安定整個社會爲前提,他是以建設整個社會福報爲前提,而不是救渡哪些人的問題,你去注意看看。所以這個部分來講,破我執的人要想破法執,一定要起願。願當中,爲了饒益衆生,他就能夠隨緣,在隨緣當中又能主導,在主導當中,又能夠恒順,在恒順當中,又能夠引導。那你要注意哦,這個當中要如何拿捏?要如何拿捏?這有重重複雜的關系存在! 我就隨緣啊,對不對?我不生不滅啊,不生不滅還要起一個願,起願又要恒順衆生,恒順衆生又要引導衆生,然後又要隨緣,因爲有福報有因緣啊,沒有福報沒有錢你怎麼饒益衆生啊?那你又要主動的引導衆生,然後又要隨緣。這兩者當中,你要怎麼弄得很好,而且你要知道,衆生啊,是有偏執的。你注意看看,那個人說只要有人這麼說我不收徒弟,那就有很多人說這個法師修得很好,那個法師假如說,我不收你做徒弟,你就特別喜歡這種人,爲什麼?不作怪啊沒人拜啊,所以他越怪,你就越拜,爲什麼?因爲他要起那個願,但是那個願本身呢就已經含有一個什麼暗示的作用了。 真正的願不是這個樣子,他要饒益衆生,要普度衆生,那是沒區別的,沒有區別的。那在不區別當中你要如何去進行,這裏面有所謂輕重緩急,有所謂前後次第,當你一個狀況出現以後,衆生會朝著你那個地方去,一窩蜂的過去,可是當你發覺這個境界已經變得要開始往這邊的時候,這些人會把你罵死的。當你要往這邊的時候,這一群人會一窩蜂跟著過來,當你認爲這跑道是彎的,你還要再轉回去的時候,他會說,哦我被騙了,你應該一直往前跑啊!對不對?可是跑道已經轉彎了,衆生不會看到跑道轉彎了,衆生只會看到偶像,當偶像一轉彎的時候,毀謗就來了。那你要知道一個大修行者,他在這裏要接著經得起這些毀謗批評啊,謠言要經得起。 那麼在經得起這些考驗的時候你也會發現,他的群衆會一再地過濾掉,會一再地過濾掉。這些人是因爲你這種狀況來的,當你開始變成那種狀況的時候他又開始變了,他們會一直在變。一直在變那無所謂,這樣的一個人啊,他能不能夠說任這些群衆來來去去而心不動?有沒有?對修行人來講,才是修行啊,到這個時候的修行就已經不是各位所看的,這不止八風吹不動,這大概是八萬風吹不動!什麼境界起落順逆,他完全無動于衷,這個願力指導著衆生啊是這樣子不可思議的。 所以我們在體性上啊,各位想想看,你能了解多少,你能了解多少?一個行者他依于體在起用的時候,在破法執,而一群群衆,他不是依體,他是依相啊。可是體是隨緣而展現不同的風貌啊,可是他看不出來。我們這麼多年,雖然時間不多啊,十幾年來,還沒有看到有人,堅持這個、這種狀況的。有很多人跟我講說,你幾年前講什麼,他還在幾年前講什麼?你不是說要做什麼,你不是說要做什麼麼?是啊,我是曾經說過要做什麼!一樣嗎?不一樣啊。 所以這些境界的轉變、轉換,在整個的過程當中各位要懂得體的運作是非常微妙的,非常微妙的。所以我們從體相之間來看,體是破無明,相是破有,破意識形態,這個叫…

《十二因緣講記 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