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海雲繼夢和上講經)

  壹 門都沒有,怎麼登堂入室?

  《法華經》總共有七卷二十八品,第二十五品就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般簡稱爲〈普門品〉。你要把〈普門品〉當作是《法華經》的一部份,或是把他當作《觀音五經》其中的一部經典都可以,這當中有各種錯綜複雜的關系。爲何在這個時候跟大家介紹這部經典,因爲我們在芝加哥弘法,已經有十幾年的曆史,大家都直接從華嚴下手,回顧一路走來的曆程,我們發現了大家必須留意的二個問題:第一,大家對佛法的基礎認知不夠,這部份必須重新架構;第二希望我們華嚴弟子自成一個氣候。

  來到這裏講經,以往我們都是跟別人借地方,依附在別人那裏,這樣華嚴弟子很難自成一個氣候。在這裏講經的用意,就是要構成我們自己的思想系統,但這些年下來發現,大家連基本的語言溝通都有問題,更遑論其它。比如,我是這樣跟大家講,「你們去弄一個地方,我可以來住上一個月或叁個月」,很多同修聽我這樣說,就很發心地去借了一個地方。其實我不是要你去借,也不是找不到地方住,更不是來這裏度假的,而是希望華嚴能夠在這個地方生根,盼望大家能夠發起願力,找一塊地方共同努力,把它經營起來。

  有些同修聽了,他是怎麼發願你知道嗎?他發願叫別人去做,說「臺灣拿錢過來,我們就可以去找地了……。」這種發願每個人也會,那怎麼不說芝加哥把錢拿過來,我們在臺灣找一塊地?這樣的講法說不過去,如果這種語言模式到現在都還在運用,那我們太幼稚了,怎麼跟佛法相應呢

  佛法談什麼根本不會知道,你不懂得它的背景。

  爲什麼這個時代那麼多人修行不能成就?因爲根本沒有基礎,看到光鮮亮麗的樹葉,就想直接造樹葉,怎麼造的出來?沒有樹根、樹幹、樹枝,哪來的葉子?地上撿一片葉子,回家就想種出漂亮的樹葉來,這種觀念不對。既然十幾年都過去了,我們能不能再用十年的時間,將佛法應有的認知建立起來,把華嚴的基礎紮穩?

  比如華藏工程這部份,我們一直都沒有做好,大家不要以爲這部份已經進行得很好,基本上,華藏工程一到叁年爲一期,總共有叁期;第一期的叁年是建立佛教的基礎,佛教的基礎是什麼?叁十七道品、十二因緣、四聖谛,這些通通都要弄清楚。比如叁十七道品,不是叁十七條念過去就好,怎麼修都要弄明白。還有《成實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清淨道論》、《法蘊足論》、《解脫道論》都要了解,如果我們連這些在講什麼都不知道,就要直接修大乘,那佛陀會跟你說「門都沒有」,門都還沒有找到,你怎麼登堂入室?

  佛教基礎、基本行法都有了以後,第二期才講華嚴。什麼是華嚴的基礎?〈十玄門〉背了沒,法界叁觀、四法界的內容、以及怎麼修的都要弄清楚。接著,禅、凈、律、密、經教、生命學六科,你要選一科確定下來,否則很難發現華嚴禅跟其它禅法有何不同、華嚴密跟其它密法有什麼不同、華嚴宗跟其它宗派的差別在哪裏。

  第二階段圓滿以後,第叁階段的專修課程就出現了,此時才講說「我經過叁個月能不能開悟?」這時候是問你自己了,不是問我,你自己就會知道。基本資糧道能夠具足,這地方再摸索叁年,這時候講「我要來接受考試」才有意義。沒有前面的資糧道,就要說「有沒有叁個月的密集訓練、有沒有禅七」,那你真的會很難應付,就會好像麻薯糊、面粉糊,卻又硬要捏成什麼樣子,等到捏成,你也已經走樣了。記住,前面的資糧道一定要弄好,但是現代人因爲書讀多了,個個都自以爲了不起,其實裏面都是空的,沒辦法進入狀況,這是今天修學大乘佛法最糟糕的地方,那就會講起來好像都懂,其實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跟佛陀無關。

  來到這裏之前,我們剛在溫哥華把《阿彌陀經》講完,事實上這些經典,我差不多有叁十年沒看了,打開就要講是有點生澀,但經文念下去就知道它在講什麼,一般人則很難體會,至于像〈普門品〉這種經典就更難體會。《佛說阿彌陀經》是單部經,所以你在短短的文章裏可以看出他整個思想系統,以及在佛教史上的定位。曆史上鮮少有人予以定位,經文那些文句我們看得很清楚,但很多人解得愈多就錯的愈多,因爲他看不到《阿彌陀經》真正在講什麼。同樣的,大家現在念的〈普賢行願品〉,你知道是出自哪裏嗎?其實他真正的名稱應該是〈十大願望〉,〈普賢行願品〉有四十卷經文,你現在念的是這品的最後一卷〈十大願望〉。同樣的,很多人只記得〈普門品〉叁個字,或是含糊籠統地稱他爲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他不是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是《妙法蓮華經》的〈普門品〉。若是連用詞、觀念都弄錯了,你想內容會正確到哪裏去?這個叫做含糊籠統,對佛法完全都沒搞清楚,又自以爲很通,那就麻煩了。

  我們先簡單把《妙法蓮華經》跟各位做個背景說明:若以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來算,《妙法蓮華經》跟《涅槃經》大概是最後十二年講的。雖然記載上沒有提到佛陀晚年的身體很不好,淡化了十二年才把《妙法蓮華經》跟《涅槃經》整理出來,可見他晚年的身體狀況不佳。你可能會認爲佛陀身體很健康,到了最後那一天才不呼吸走了,那是意識形態的推理,不是這樣。照講《涅槃經》應該是佛陀最後拖病的那個星期所做的交代,怎麼會花了十二年呢?或許你會以爲十二年當中《妙法蓮華經》講比較多,是佛陀吃了毒香菇快涅槃時才講《涅槃經》的。大概不是這個樣子。大家要把整個佛教、佛世時代的狀況了解一下。

  《法華經》最大的特色就是「會叁歸一」,把小乘、中乘、大乘統合起來說「沒有大小乘,只有陸地上的大白牛車」,也就是只有一佛乘、圓教這個部份,這是《妙法蓮華經》所強調的。我不知道天臺對《妙法蓮華經》的定位跟诠釋如何,我們只是按照傳統的理念,以現代的語言跟各位簡單提一下。

  佛陀講經說法大概四十九年,有很多人一直跟在佛陀的身邊聽法,當中有人發現佛陀說法好像有階段性的變化,于是在佛陀晚年時便問他爲何要這樣講,他老人家就重新把它整理、彙集起來,這就成了《妙法蓮華經》。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整理」這一個重點,這是我們在研究佛法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早起講的《阿含藏》,主要是講佛教怎麼從印度文化中脫穎而出,重點在于凸顯佛陀跟印度教修行上的差別。這是佛陀留給人類最大的一項遺産,因爲印度文化當中有一些缺點,但他們身處其中,自己看不到,佛陀獨具慧眼,看到並予以改革,才有佛教的誕生。這個改革就是它的特點,但在一兩百年後此特點消失了,佛法在這個地方起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從曆史的演變來看,大乘需要興起。

  佛陀是個有智慧的人,通達人性及曆史演變,知道他的宗教將來會發生什麼變化。佛教一直鋪展出去,他發現有很多弟子成就了,但成就了以後不知道要做什麼。摩诃迦葉就是一個例子,年紀比佛陀大,壽命又長,證阿羅漢後,成天打坐耽著于禅樂外,不知道要做什麼好,這是第一個問題。此外,還産生另一種現象,證阿羅漢以後活得不耐煩的就選擇去死,因爲已經不生不滅了,既然活著不知道做什麼,那就選擇去死。死,它有一定的死法,佛陀也教他們怎麼死,但這不是自殺,應該叫做入滅,但它是有爲入滅,不是隨緣入滅。

  佛陀後來想想,又爲入滅也不對,應該把剩余的生命奉獻給人類才對,于是開始發展出大乘的思想;但對于像摩诃迦葉這種人來說,就不喜愛聽聞這類的講法,因爲他跟了生死沒有關系。大家要知道,你研究的大乘,大概都跟了生死沒有關系,因爲大乘的重點是在教化衆生、組織僧團,這樣自然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活得有樂趣。但這是達到了生死後,剩下的生命去做的,要留意這一點。現代的人都直接修大乘,沒有前面那一段,所以修不成就。

  當我跟你說「這樣修一定可以成就」,是基于你前面有「聖解脫道」的基礎,因此你要先問問自己,「聖解脫道的基礎具備了沒?」這就是爲何我一再地跟大家講,我們要有一個地方,否則沒有辦法指導你。不要以爲花叁個月跟你講一講,你就可以開悟,叁個月能做什麼你知道嗎?頂多是幫你調整身體坐好,這個叫做「粗住」,只是先把你那煩躁的心情、妄想除掉,只是這樣子而已。再加叁個月的訓練,那叫做「細住」——這些煩惱雖然除掉了,可是總是會有像「爸爸生病啦!兒子的種種事啦!或者工作怎麼樣啦!……」之類的小事情讓你煩著放不下;這個階段叫作細住。

  在過去叫做「欲界定」,欲界定就是想一件想要做的事、一個解不開的公式,或者一件弄不好的事,一打坐便一直往那邊鑚,這也入定了,兩個鍾頭很快過去了,這個叫做欲界定。但你要知道,這叁個階段要過去的時候,必須「數法」完成;數法完成後,接著是「隨法」,然後開始進入到「未到定」,再從未到定到「置心一處」。未到定是修隨法,未到定到置心一處是修止法。想想看,這些基礎要不要一兩年的功夫?這是第一階段「置心一處」。

  窒息一處以後,向來處去,念頭從那,念頭從哪裏來,抓念頭過去,要是真的很有根基、功夫夠,大概兩年的時間可以證阿羅漢;證得阿羅漢以後,約略還要兩年,才能由阿羅漢轉爲法身,十信圓滿進入法身,這樣總共是六年,但其前提是你的身心很健康。假如身心不健康,提前調整五年、十年,那不一定,這個是前期工作,而大乘真正在做的,就是教你前期的這個工作——置心一處以前,身心不健康的人重新調整的那個階段。你看看,大乘的工作跟直接修行沒有關系。

  佛陀那時代,爲什麼成就的人那麼多,因爲那時的印度社會大家都在修行,只是不得要領而已,後來到了佛陀這裏…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