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P18

  ..續本文上一頁音是相通的一樣,可是他們的弟子們不相通,所以吵完後就分家了,佛馱跋陀羅就到南邊來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經典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是一致的。這個地方講修行的最高境界,交代的很清楚,我們覺得非常的殊勝。下面是佛陀的總結。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從經文可以看到他是這麼自在,我們從表相上、意相上,可以看到他是很生活化的,但其實就法義,修行即生命改造工程來探討,他是很深很深的,已經到達最高層次的地方。所以這種經典絕對不要把它當做小說一樣輕易看過。那是不同的。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

  

宏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

  我爲汝略說,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爲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還著于本人。

  或遇惡羅刹,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氣毒煙火然,

  念彼觀音力,尋聲自回去。

  雲雷鼓掣電,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

  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

  诤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衆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于苦惱死厄,能爲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衆生,

  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這個地方無盡意菩薩重新再問一次,這是這種經典的一種特質。《普門品》看起來很簡單,像《普門品》這類的思想、教義,《華嚴經》裏佛陀應該講過好幾次。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是後人把佛陀講過的話整理,彙集出來的,都已經定型了;有關這部分的思想,佛陀應該是講過很多次,有時用觀世音菩薩講,有時用別的菩薩來诠釋。“阿毗達磨”在講到這種理論時很嚴謹,那時很多人聽不懂都睡著了;《普門品》這裏則是講的很輕松,很白話,像阿媽講故事給孫子聽一樣,因爲把他表相化了。也因爲有“阿毗達磨”這樣的理論在背後撐著,所以譯經家在翻譯時才把他整個簡單化掉,原文是什麼,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看到他的真面目,早期翻譯的時候,是否有夾敘夾議的,我們不知道,但鸠摩羅什翻譯時,則是把他刪成語言非常一致性的東西;假如我們去看早期安世高翻譯的版本,便可以看到他自己的注解也夾雜其中,當時做記錄的人,顯然也有所謂“眉批”的情況,會在旁邊加注佛陀這句話的意思,年代久了,後面再重新刻板印刷時,有可能把佛陀講的話和眉批都混在一起了;無盡意菩薩這個地方問的,就有類似這樣的狀況,他把前面講過的再重新講一遍,後面有他問的,也有佛陀回答的,問和答都夾雜在一起。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因何緣,名爲觀世音”。這一看就很清楚了,他是從前面問下來的。“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這兩個偈子,其實只有“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是佛陀講的,其它是譯經家或是記錄的人加注的。因爲無盡意是用偈來問,所以佛也用偈子來回答,因此,應該是“偈答無盡意”後,就是接“我爲汝略說”。那麼,爲何經家或譯經家要畫蛇添足的多家這幾句上去呢?經家就是寫經的人,譯經家就是鸠摩羅什,他們之所以多加這幾句,是爲了要把無盡意所問的和佛陀所答的連接起來。

  

經家或譯經家多加這幾句,其實是有用意的,我們從他的語言模式可以看到他的思維狀況。他整個經文的鋪陳,每個字都是無量功德,雖然只是個連接詞,都是有功德的,若是從那邊下手探討,將會有很偉大的發現,雖然是同一句,但是一百個人下去探討,撈起來的寶都不一樣,因爲那是依個人的生命特質而顯現的,寶庫的門都一樣,大家都從那裏進去,但拿到的寶都不一樣。我們跟各位講的這個模式,你懂得怎麼運用就好了,至于其它的模式,那就像是大門進去,你要撈哪個寶就隨個人了,喜歡哪一個就拿哪一個。

  

“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他先讓你了解觀世音菩薩是善應諸方所,你說什麼,觀世音菩薩都說好,並且又能夠滿足你。可見觀世音菩薩很隨和,而且又能滿足你的願望,所以說弘誓深如海,“弘誓”就是大願,大願深如海。“曆劫不思議”,“劫”是時間最大的單位,這句應該是曆不思議劫的意思,這是文法上的問題。“侍多千億佛”,不斷的侍候和供養佛,“發大清淨願”,發很多大願,而且這些願都是爲衆生、爲叁寶的;觀世音菩薩所發的願都是爲衆生的,很少爲叁寶發的,因爲他是專管衆生事的菩薩,這是性德上的問題。

  

告訴各位,要發願就發這叁個:爲佛發菩提心,爲法發菩提心,爲衆生發菩提心。你要護持僧寶當然也很好,但要奉勸大家,絕對不要爲僧寶而發菩提心,因爲很多人因此就跟著師父走,那就不是“依法不依人”,那個叫做情執過重。要護持這個師父不要緊,但是情不要滾進去,你把情滾進去,那就不叫做護持師父了,是想要占有師父,這個一定要弄清楚,所以,要發心就發這叁個-----爲佛發心,佛是覺悟,生命中的覺醒非常重要,爲法發心,爲真理而發心,或者爲衆生而發心,不要爲師父個人而發心,因爲法和情執你會劃分不出來,這一點一定要弄明白。

  

《十住毗婆沙論》裏提到真正的發菩提心有七個,其中的爲佛發心,爲法發心,爲衆生發心這叁個是不退的,爲戒發心的,下輩子就不見了,爲僧發心的,可能你這輩子也看不清楚,更逞論下輩子;所以佛、法、僧、戒四寶中,我們只強調兩寶,觀世音菩薩是爲衆生發心,初學佛的人發願,大概都是想覺悟,想覺悟就是爲佛發心,爲佛發心不是看到佛很莊嚴,很多人拜,所以也發願要成佛,不是那種,它是指生命的覺醒,能覺醒是很好的,一般人都是活在慣性中,沒有覺性,所以要怎麼活在覺性裏,這是大多初學佛的人的發心,再往上的話,大概是爲法發心和爲衆生發心。學華嚴的人,大部分都是爲法發心----如何實踐與兌現真理:關鍵是,實踐和兌現真理的過程中,絕對牽涉到衆生,所以通常講圓融道的時候,就會要大家爲衆生發心,行衆生事業。

  

一般來講,行菩薩事業的菩薩道都是爲叁寶發心的多,爲衆生事業而發心的,叫做衆生事業的菩薩道,至于,你要行衆生事業的菩薩道,或是行菩薩事業的菩薩道都無所謂,圓融道是這樣進行的,那我能不能爲 “智正覺世間”來行菩薩道?也可以,但這就比較辛苦了;首先,次第道一定要很精進,因爲要想覺悟,次第道是最直接的,而且是不能避免的。所以,學佛的過程是相當微細的,很多人老想著成佛,但又不明究理,應該要怎麼學他不管,天底下哪有這種法?一定要從細微的地方下手才行,成佛只是個通稱,是我們的目的地,但你要從哪一條路走,怎麼走,他都不一樣,我們一直急著要到達目的地,結果你自己要走哪一條路也不確定,到了交流道以後,想想“還是搭火車好了!”你又跑到火車站去,到了火車站,火車還沒來,想想“還是走了吧!“那你到底是要上交流道,還是等火車,你會一直在那邊搖擺不定。

  

依止道場,依止善知識,修學法門,我們有一定的公式給各位參考,你一定要做好。前面我們提過至少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時間在你的法門,道場這邊,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在其它法門上,假如你在其它法門的時間多于自己的法門,基本上你的那個法門不算有修,已經變成散形,沒有形了,因爲散掉了,所以一定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明確來講百分之七十是最好的,百分之叁十是其它法門。其它法門不能只選擇兩叁個,所有的法門通通要參訪,包括外道都要走一遍。因爲現在佛教不像佛陀那個時代,它跟其它宗教有明顯的區別,現在佛教的特色都模糊了,所以反而有很多人被外道吸收了,因此外道的優點我們也要學,要是沒有這種心量,佛教會一直萎縮下去,這是我們在修學上很重要的地方。以上是從發願這邊來看。接著來看佛陀怎麼跟無盡意講。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