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P17

  ..续本文上一页个慈悲,两者融合一起就是释迦牟尼佛;从这里看,就叫做普门三圣。三圣圆融就在这个地方看,看起来是两个,其实有三个,但三个其实又是一个——无尽意加观世音菩萨,就成为释迦牟尼佛。两个是表示对立,一融合就是释迦牟尼佛,这就是为什么它要「复白观世音菩萨」,再讲一次。否则,讲完一次后,后面接着「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就可以了,为何要再讲一次?因为他有更深的意义在里面——当生命中无尽意和观世音菩萨这两个生命因素融合时,就会产生佛陀那么殊胜的智慧。

  由此可见,生命因素的融合是多么的殊胜。凡夫的生命,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你是你,我是我,跟你讲说「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就算说破了嘴,你也不会相信,会觉得「你是你,你跟我有啥关系?」告诉各位,它的关键就是后面这一段。前面我们讲过,菩萨是一个生命因素百分百的兑现,当一个生命因素到达六十六分以后,就有国土了;当他到达六十七分,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也会跟生来。可是,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他是你到达一分,其它的生命因素也通通是一分,它会带动其它的生命因素一起成长。一般来讲,你的生命因素到达六十七分时,其它的生命因素也会跟着成长;当你到达大概九十分时,你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都会到七、八十分;当你这个生命因素到达一百分时,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会到达九十分。

  菩萨是一个生命因素百分百的兑现,假设全部的菩萨是一百个,一个生命因素是一百分,一百个菩萨全部加在一起,应该是一万分,对不对?又假设,一百分等于一百烛光,一万分就是一万烛光,全部菩萨加起来就是一万烛光,那么,佛陀是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兑现了,那他是不是一万烛光?不是,佛陀是一百的百次方烛光,那就不是后面四个零了,后面要加一百个零。所以,佛一出现是威光赫奕,超越所有的菩萨,因为他的烛光在内部就已经串联成一个很大的光体,所以不是一百个烛光加起来的亮度而已,关键在于他的生命因素到达这个阶段时,他会互相融入,你的因素进入我的因素,我的因素进入你的因素,各个生命因素相交融成为佛这一个生命因素。留意喔!是一个,不是一百个,一百个生命因素是同一个,这一点用你的大脑是想象不到的,就像我们讲「佛成佛时,一切众生皆成佛」,你怎么想也想不通,因为我们有那个对立感。

  我们的生命是一体的,这一点你现在很难体会。就像我们讲「全法身为一法界,全法界为一法身;法身等于法界,法界就是法身」,你很难感受得到,因为感受不到,充其量也只能把他背起来。我们的法身和佛的法身是同一个,你也不要去比较哪一个佛比较大、比较殊胜,因为都一样,它是同一个。从这边你就可以看到他们生命互相交融的状况,以现代语言来说就叫做这个DNA加入那个DNA,这就是在交融。当无尽意菩萨的DNA进入到观世音菩萨的DNA,二者是同时在交融、交流的,不是谁合并谁的问题,是互相交融。

  由此可见,生命改造工程的方程式可没那么简单,这个方程式是密密麻麻的,我们要把它量化,这个功夫很重要,将来这个方程式是非常好做的,这也是为何我们讲说华严这个宗教,未来会是非常殊胜的宗教,关键就在这个地方。那些还继续维持着两千多年前宗教仪式的宗教,未来一定会被淘汰。

  当无尽意菩萨第二次讲完以后,「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佛告观世音菩萨」,意思是佛站在观世音菩萨这边产生作用;换言之,就是观世音菩萨承佛威神力的加持,将无尽意菩萨的DNA接受过来;它交融的时候,是以这边的立场,去接受那边的情况。目前以我们的立场,要去了解它实际进行的状况,是很困难的,顶多也只能说,原来修行到了这样的层次,生命是这样交融的。《法华经》是一乘圆教,佛陀晚年所讲的教法,在佛法修行上为大家所承认最后、最高层次的一部经典;在思惟逻辑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所有的修行人最后、最高层次要入的,就是这种状况,这里佛陀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生命改造工程进行到最后,用现代话来讲,就是生命因素那个原子核已经开始破裂,那个原子的能量通通在交流,最后全部融合成一起的情况。我们这样的讲法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因为学物理的人不来学〈普门品〉,学〈普门品〉的大都不懂物理,这就好像观世音菩萨和无尽意菩萨是背对背站着一样,至于要怎么使他们能够面对面,那就得靠大家去努力了。佛教必须赶快走向现代化,运用现有的科技、理论、工具来诠释,他们才能够接受。我们这样的讲法,已经是运用很深的「阿毘达摩」方式来说明了,已经交代得很清楚了,最精华的部份跟你讲了,各位值回票价了。

  

  捌 不退转发心

  

前面提到佛站在观世音菩萨这边,加持观世音这个生命因素,使他接纳无尽意这个生命因素,这两个生命因素都是菩萨,菩萨是觉醒的,已经兑现的,不是封闭的。换言之,就是已成熟的生命因素的交流,他不是种子,是已经成长出来,所以才能交流,这时候是讲一个过来,另一个会过去。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这个经文的美就美在这里,怎么个美法?他一个理路讲下来,从头至尾一点都不矛盾;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换言之,他是以哀愍慈悲一切众生的心 ,来扩大他的生命组合。就自己的立场来说,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已经兑现,成就了,那就可以结束了,可是因为悲悯众生的苦,所以要把他的生命因素扩大。

  

大家不要看文字很简单,他的语言模式,思维模式在这里表达的很清楚,而他的行为模式也是这样做。观世音菩萨为了要救度众生,为了要能够广大灵感,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所以要接受无尽意菩萨这个生命因素,把自己的能量加以扩大,是这个缘故他才接受。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些问题,比如出家人必须接受供养,尤其是大乘佛教,出家人不接受供养就算犯戒;当然若收红包是为了个人享受,那因果就自己算了。要随时带着“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这个心接受供养,这才是菩萨行。

  

大众的供养,有的是来增加我们的生命能量,有的是来锻炼我们的,如果是来锻炼的,那受了红包你就知道了。哇!那真是没完没了。然而,不管是众生的发心或是众生的业力,都必须同时接受,不能只接受发心,只收红包,他的业力就不管了,连法律也规定遗产和债务必须同时继承,不能光接收遗产。同样的,众生供养你的时候,都是两个一起来,一接受,两个全部都要接受,而这个接受,是基于悲愍四众而来的。

  

南传佛教就不一样,因为他是属于微观的佛教,基本上不接受供养,而是站在微观的立场,把自己的生命成长到阿罗汉这个地方,大众只有在每年三个月的安居期间可以来护持,但不是护持个人,而是护持道场,道场再将所有的供养,衣服,饮食,医药,卧具这些,一一分配给所有僧众,多余的部分再布施出去给众生。所以有钱的就供养,没钱的就接受救济(其实也是接受人家的供养)。在佛教里他是这样的区分。

  

大乘佛法是属于宏观的佛法,除了要努力超越自我,还要教化众生,所以现出家相让众生供养,背后有法义上的需要。一旦现出家相,众生跟你顶礼,就必须让人顶礼,不能说“不行,我无修无德.......”因为现出家相,就是代表释迦牟尼佛,人家拜的是你背后那一个,不是拜你,不是你修得好不好的问题,要了解这一点。性宗的经典,其语言文字所代表的太多太多了。

  

“.......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份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观世音菩萨接受璎珞以后,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奉释迦牟尼佛”就表示观世音菩萨这个生命因素,一回向马上就成佛了------无尽意加观世音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奉多宝佛塔”,多宝佛塔代表的是十方佛,也就是所有佛;换言之,这个生命因素的扩张,不仅进入佛的领域,同时也进入十方佛的领域,因为一切佛的领域是一致的,这里他把佛法最高层次表达出来了,菩萨怎么成佛就看这个地方;不但成佛,而且入了法界跟十方诸佛同一体性。这就是为什么说“诸佛是同一佛,法身是同一个”,就是这个样子i,但是要用法界来描述时,却又好像每一个都不一样。

  

“一分奉释迦牟尼,一分奉多佛宝塔,这个理念,修行模式,我们能够以这样的角度来探讨,我个人是感到非常高兴的,相较于其它宗派,可说是无以复加的荣耀。我们不知道其它的宗派是否能体会到这一点,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显然在第四期的佛教思想发展里,讲到“法身是如何形成”时,《普门品》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法华经》在天台宗里是很重要的根本经典,但天台宗的经教研究不像我们华严宗的经教法门,是从实践中体验证得的,因此适用于所有的性宗经典;我们现在解答的语言模式,即是适用《华严经》的语言模式来解说。、

  

《华严经》的语言模式主要是三个译经家,翻译《六十华严》的是东晋的佛驮跋陀罗,翻译《八十华严》的是唐代的实叉难陀,《四十华严》是唐代的般若三藏所翻译;《法华经》则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虽然当初佛驮跋陀罗跟鸠摩罗什两个人在西安逍遥园吵得很厉害,但两个人的语言模式,思维,佛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佛驮跋陀罗是禅师,禅修者重视行法,鸠摩罗什是译经家,但两个人彼此是相通的,就像无尽意跟观世…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