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P17

  ..續本文上一頁個慈悲,兩者融合一起就是釋迦牟尼佛;從這裏看,就叫做普門叁聖。叁聖圓融就在這個地方看,看起來是兩個,其實有叁個,但叁個其實又是一個——無盡意加觀世音菩薩,就成爲釋迦牟尼佛。兩個是表示對立,一融合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就是爲什麼它要「複白觀世音菩薩」,再講一次。否則,講完一次後,後面接著「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就可以了,爲何要再講一次?因爲他有更深的意義在裏面——當生命中無盡意和觀世音菩薩這兩個生命因素融合時,就會産生佛陀那麼殊勝的智慧。

  由此可見,生命因素的融合是多麼的殊勝。凡夫的生命,每一個都是獨立的,你是你,我是我,跟你講說「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就算說破了嘴,你也不會相信,會覺得「你是你,你跟我有啥關系?」告訴各位,它的關鍵就是後面這一段。前面我們講過,菩薩是一個生命因素百分百的兌現,當一個生命因素到達六十六分以後,就有國土了;當他到達六十七分,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也會跟生來。可是,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他是你到達一分,其它的生命因素也通通是一分,它會帶動其它的生命因素一起成長。一般來講,你的生命因素到達六十七分時,其它的生命因素也會跟著成長;當你到達大概九十分時,你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都會到七、八十分;當你這個生命因素到達一百分時,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會到達九十分。

  菩薩是一個生命因素百分百的兌現,假設全部的菩薩是一百個,一個生命因素是一百分,一百個菩薩全部加在一起,應該是一萬分,對不對?又假設,一百分等于一百燭光,一萬分就是一萬燭光,全部菩薩加起來就是一萬燭光,那麼,佛陀是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兌現了,那他是不是一萬燭光?不是,佛陀是一百的百次方燭光,那就不是後面四個零了,後面要加一百個零。所以,佛一出現是威光赫奕,超越所有的菩薩,因爲他的燭光在內部就已經串聯成一個很大的光體,所以不是一百個燭光加起來的亮度而已,關鍵在于他的生命因素到達這個階段時,他會互相融入,你的因素進入我的因素,我的因素進入你的因素,各個生命因素相交融成爲佛這一個生命因素。留意喔!是一個,不是一百個,一百個生命因素是同一個,這一點用你的大腦是想象不到的,就像我們講「佛成佛時,一切衆生皆成佛」,你怎麼想也想不通,因爲我們有那個對立感。

  我們的生命是一體的,這一點你現在很難體會。就像我們講「全法身爲一法界,全法界爲一法身;法身等于法界,法界就是法身」,你很難感受得到,因爲感受不到,充其量也只能把他背起來。我們的法身和佛的法身是同一個,你也不要去比較哪一個佛比較大、比較殊勝,因爲都一樣,它是同一個。從這邊你就可以看到他們生命互相交融的狀況,以現代語言來說就叫做這個DNA加入那個DNA,這就是在交融。當無盡意菩薩的DNA進入到觀世音菩薩的DNA,二者是同時在交融、交流的,不是誰合並誰的問題,是互相交融。

  由此可見,生命改造工程的方程式可沒那麼簡單,這個方程式是密密麻麻的,我們要把它量化,這個功夫很重要,將來這個方程式是非常好做的,這也是爲何我們講說華嚴這個宗教,未來會是非常殊勝的宗教,關鍵就在這個地方。那些還繼續維持著兩千多年前宗教儀式的宗教,未來一定會被淘汰。

  當無盡意菩薩第二次講完以後,「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佛告觀世音菩薩」,意思是佛站在觀世音菩薩這邊産生作用;換言之,就是觀世音菩薩承佛威神力的加持,將無盡意菩薩的DNA接受過來;它交融的時候,是以這邊的立場,去接受那邊的情況。目前以我們的立場,要去了解它實際進行的狀況,是很困難的,頂多也只能說,原來修行到了這樣的層次,生命是這樣交融的。《法華經》是一乘圓教,佛陀晚年所講的教法,在佛法修行上爲大家所承認最後、最高層次的一部經典;在思惟邏輯上,可以看得很清楚,所有的修行人最後、最高層次要入的,就是這種狀況,這裏佛陀已經講得很清楚了。

  生命改造工程進行到最後,用現代話來講,就是生命因素那個原子核已經開始破裂,那個原子的能量通通在交流,最後全部融合成一起的情況。我們這樣的講法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因爲學物理的人不來學〈普門品〉,學〈普門品〉的大都不懂物理,這就好像觀世音菩薩和無盡意菩薩是背對背站著一樣,至于要怎麼使他們能夠面對面,那就得靠大家去努力了。佛教必須趕快走向現代化,運用現有的科技、理論、工具來诠釋,他們才能夠接受。我們這樣的講法,已經是運用很深的「阿毘達摩」方式來說明了,已經交代得很清楚了,最精華的部份跟你講了,各位值回票價了。

  

  捌 不退轉發心

  

前面提到佛站在觀世音菩薩這邊,加持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使他接納無盡意這個生命因素,這兩個生命因素都是菩薩,菩薩是覺醒的,已經兌現的,不是封閉的。換言之,就是已成熟的生命因素的交流,他不是種子,是已經成長出來,所以才能交流,這時候是講一個過來,另一個會過去。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這個經文的美就美在這裏,怎麼個美法?他一個理路講下來,從頭至尾一點都不矛盾;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換言之,他是以哀愍慈悲一切衆生的心 ,來擴大他的生命組合。就自己的立場來說,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已經兌現,成就了,那就可以結束了,可是因爲悲憫衆生的苦,所以要把他的生命因素擴大。

  

大家不要看文字很簡單,他的語言模式,思維模式在這裏表達的很清楚,而他的行爲模式也是這樣做。觀世音菩薩爲了要救度衆生,爲了要能夠廣大靈感,救苦救難,大慈大悲,所以要接受無盡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把自己的能量加以擴大,是這個緣故他才接受。這裏面就牽涉到一些問題,比如出家人必須接受供養,尤其是大乘佛教,出家人不接受供養就算犯戒;當然若收紅包是爲了個人享受,那因果就自己算了。要隨時帶著“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這個心接受供養,這才是菩薩行。

  

大衆的供養,有的是來增加我們的生命能量,有的是來鍛煉我們的,如果是來鍛煉的,那受了紅包你就知道了。哇!那真是沒完沒了。然而,不管是衆生的發心或是衆生的業力,都必須同時接受,不能只接受發心,只收紅包,他的業力就不管了,連法律也規定遺産和債務必須同時繼承,不能光接收遺産。同樣的,衆生供養你的時候,都是兩個一起來,一接受,兩個全部都要接受,而這個接受,是基于悲愍四衆而來的。

  

南傳佛教就不一樣,因爲他是屬于微觀的佛教,基本上不接受供養,而是站在微觀的立場,把自己的生命成長到阿羅漢這個地方,大衆只有在每年叁個月的安居期間可以來護持,但不是護持個人,而是護持道場,道場再將所有的供養,衣服,飲食,醫藥,臥具這些,一一分配給所有僧衆,多余的部分再布施出去給衆生。所以有錢的就供養,沒錢的就接受救濟(其實也是接受人家的供養)。在佛教裏他是這樣的區分。

  

大乘佛法是屬于宏觀的佛法,除了要努力超越自我,還要教化衆生,所以現出家相讓衆生供養,背後有法義上的需要。一旦現出家相,衆生跟你頂禮,就必須讓人頂禮,不能說“不行,我無修無德.......”因爲現出家相,就是代表釋迦牟尼佛,人家拜的是你背後那一個,不是拜你,不是你修得好不好的問題,要了解這一點。性宗的經典,其語言文字所代表的太多太多了。

  

“.......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份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觀世音菩薩接受璎珞以後,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奉釋迦牟尼佛”就表示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一回向馬上就成佛了------無盡意加觀世音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奉多寶佛塔”,多寶佛塔代表的是十方佛,也就是所有佛;換言之,這個生命因素的擴張,不僅進入佛的領域,同時也進入十方佛的領域,因爲一切佛的領域是一致的,這裏他把佛法最高層次表達出來了,菩薩怎麼成佛就看這個地方;不但成佛,而且入了法界跟十方諸佛同一體性。這就是爲什麼說“諸佛是同一佛,法身是同一個”,就是這個樣子i,但是要用法界來描述時,卻又好像每一個都不一樣。

  

“一分奉釋迦牟尼,一分奉多佛寶塔,這個理念,修行模式,我們能夠以這樣的角度來探討,我個人是感到非常高興的,相較于其它宗派,可說是無以複加的榮耀。我們不知道其它的宗派是否能體會到這一點,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顯然在第四期的佛教思想發展裏,講到“法身是如何形成”時,《普門品》是非常重要的經典。《法華經》在天臺宗裏是很重要的根本經典,但天臺宗的經教研究不像我們華嚴宗的經教法門,是從實踐中體驗證得的,因此適用于所有的性宗經典;我們現在解答的語言模式,即是適用《華嚴經》的語言模式來解說。、

  

《華嚴經》的語言模式主要是叁個譯經家,翻譯《六十華嚴》的是東晉的佛馱跋陀羅,翻譯《八十華嚴》的是唐代的實叉難陀,《四十華嚴》是唐代的般若叁藏所翻譯;《法華經》則是鸠摩羅什翻譯的。雖然當初佛馱跋陀羅跟鸠摩羅什兩個人在西安逍遙園吵得很厲害,但兩個人的語言模式,思維,佛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佛馱跋陀羅是禅師,禅修者重視行法,鸠摩羅什是譯經家,但兩個人彼此是相通的,就像無盡意跟觀世…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