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音是相通的一样,可是他们的弟子们不相通,所以吵完后就分家了,佛驮跋陀罗就到南边来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典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是一致的。这个地方讲修行的最高境界,交代的很清楚,我们觉得非常的殊胜。下面是佛陀的总结。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从经文可以看到他是这么自在,我们从表相上、意相上,可以看到他是很生活化的,但其实就法义,修行即生命改造工程来探讨,他是很深很深的,已经到达最高层次的地方。所以这种经典绝对不要把它当做小说一样轻易看过。那是不同的。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
宏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
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
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
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
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
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
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这个地方无尽意菩萨重新再问一次,这是这种经典的一种特质。《普门品》看起来很简单,像《普门品》这类的思想、教义,《华严经》里佛陀应该讲过好几次。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是后人把佛陀讲过的话整理,汇集出来的,都已经定型了;有关这部分的思想,佛陀应该是讲过很多次,有时用观世音菩萨讲,有时用别的菩萨来诠释。“阿毗达磨”在讲到这种理论时很严谨,那时很多人听不懂都睡着了;《普门品》这里则是讲的很轻松,很白话,像阿妈讲故事给孙子听一样,因为把他表相化了。也因为有“阿毗达磨”这样的理论在背后撑着,所以译经家在翻译时才把他整个简单化掉,原文是什么,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办法看到他的真面目,早期翻译的时候,是否有夹叙夹议的,我们不知道,但鸠摩罗什翻译时,则是把他删成语言非常一致性的东西;假如我们去看早期安世高翻译的版本,便可以看到他自己的注解也夹杂其中,当时做记录的人,显然也有所谓“眉批”的情况,会在旁边加注佛陀这句话的意思,年代久了,后面再重新刻板印刷时,有可能把佛陀讲的话和眉批都混在一起了;无尽意菩萨这个地方问的,就有类似这样的状况,他把前面讲过的再重新讲一遍,后面有他问的,也有佛陀回答的,问和答都夹杂在一起。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因何缘,名为观世音”。这一看就很清楚了,他是从前面问下来的。“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这两个偈子,其实只有“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是佛陀讲的,其它是译经家或是记录的人加注的。因为无尽意是用偈来问,所以佛也用偈子来回答,因此,应该是“偈答无尽意”后,就是接“我为汝略说”。那么,为何经家或译经家要画蛇添足的多家这几句上去呢?经家就是写经的人,译经家就是鸠摩罗什,他们之所以多加这几句,是为了要把无尽意所问的和佛陀所答的连接起来。
经家或译经家多加这几句,其实是有用意的,我们从他的语言模式可以看到他的思维状况。他整个经文的铺陈,每个字都是无量功德,虽然只是个连接词,都是有功德的,若是从那边下手探讨,将会有很伟大的发现,虽然是同一句,但是一百个人下去探讨,捞起来的宝都不一样,因为那是依个人的生命特质而显现的,宝库的门都一样,大家都从那里进去,但拿到的宝都不一样。我们跟各位讲的这个模式,你懂得怎么运用就好了,至于其它的模式,那就像是大门进去,你要捞哪个宝就随个人了,喜欢哪一个就拿哪一个。
“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他先让你了解观世音菩萨是善应诸方所,你说什么,观世音菩萨都说好,并且又能够满足你。可见观世音菩萨很随和,而且又能满足你的愿望,所以说弘誓深如海,“弘誓”就是大愿,大愿深如海。“历劫不思议”,“劫”是时间最大的单位,这句应该是历不思议劫的意思,这是文法上的问题。“侍多千亿佛”,不断的侍候和供养佛,“发大清净愿”,发很多大愿,而且这些愿都是为众生、为三宝的;观世音菩萨所发的愿都是为众生的,很少为三宝发的,因为他是专管众生事的菩萨,这是性德上的问题。
告诉各位,要发愿就发这三个:为佛发菩提心,为法发菩提心,为众生发菩提心。你要护持僧宝当然也很好,但要奉劝大家,绝对不要为僧宝而发菩提心,因为很多人因此就跟着师父走,那就不是“依法不依人”,那个叫做情执过重。要护持这个师父不要紧,但是情不要滚进去,你把情滚进去,那就不叫做护持师父了,是想要占有师父,这个一定要弄清楚,所以,要发心就发这三个-----为佛发心,佛是觉悟,生命中的觉醒非常重要,为法发心,为真理而发心,或者为众生而发心,不要为师父个人而发心,因为法和情执你会划分不出来,这一点一定要弄明白。
《十住毗婆沙论》里提到真正的发菩提心有七个,其中的为佛发心,为法发心,为众生发心这三个是不退的,为戒发心的,下辈子就不见了,为僧发心的,可能你这辈子也看不清楚,更逞论下辈子;所以佛、法、僧、戒四宝中,我们只强调两宝,观世音菩萨是为众生发心,初学佛的人发愿,大概都是想觉悟,想觉悟就是为佛发心,为佛发心不是看到佛很庄严,很多人拜,所以也发愿要成佛,不是那种,它是指生命的觉醒,能觉醒是很好的,一般人都是活在惯性中,没有觉性,所以要怎么活在觉性里,这是大多初学佛的人的发心,再往上的话,大概是为法发心和为众生发心。学华严的人,大部分都是为法发心----如何实践与兑现真理:关键是,实践和兑现真理的过程中,绝对牵涉到众生,所以通常讲圆融道的时候,就会要大家为众生发心,行众生事业。
一般来讲,行菩萨事业的菩萨道都是为三宝发心的多,为众生事业而发心的,叫做众生事业的菩萨道,至于,你要行众生事业的菩萨道,或是行菩萨事业的菩萨道都无所谓,圆融道是这样进行的,那我能不能为 “智正觉世间”来行菩萨道?也可以,但这就比较辛苦了;首先,次第道一定要很精进,因为要想觉悟,次第道是最直接的,而且是不能避免的。所以,学佛的过程是相当微细的,很多人老想着成佛,但又不明究理,应该要怎么学他不管,天底下哪有这种法?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下手才行,成佛只是个通称,是我们的目的地,但你要从哪一条路走,怎么走,他都不一样,我们一直急着要到达目的地,结果你自己要走哪一条路也不确定,到了交流道以后,想想“还是搭火车好了!”你又跑到火车站去,到了火车站,火车还没来,想想“还是走了吧!“那你到底是要上交流道,还是等火车,你会一直在那边摇摆不定。
依止道场,依止善知识,修学法门,我们有一定的公式给各位参考,你一定要做好。前面我们提过至少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时间在你的法门,道场这边,百分之二十五以上在其它法门上,假如你在其它法门的时间多于自己的法门,基本上你的那个法门不算有修,已经变成散形,没有形了,因为散掉了,所以一定要有百分之五十以上,明确来讲百分之七十是最好的,百分之三十是其它法门。其它法门不能只选择两三个,所有的法门通通要参访,包括外道都要走一遍。因为现在佛教不像佛陀那个时代,它跟其它宗教有明显的区别,现在佛教的特色都模糊了,所以反而有很多人被外道吸收了,因此外道的优点我们也要学,要是没有这种心量,佛教会一直萎缩下去,这是我们在修学上很重要的地方。以上是从发愿这边来看。接着来看佛陀怎么跟无尽意讲。
《海云继梦和上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