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P21

  ..續本文上一頁麼修?”那麼我們要怎麼樣把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覺有情兌現出來?就是用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這就是爲何講完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的偉大作用後,他緊接著講五觀。這是從行者的立場來進行的,你要馬上去修。

  

這部經在印度的的原文裏頭是有論的,我是沒有看過,你問我“怎麼會知道呢?”因爲以一個行者的生命,按照這個理論來到這個地方,他這裏就出來了。這個法門我是現在同時跟你一起修的,你一定不相信,我講的時候跟你同時在修。修法是怎麼樣?不是一定要搖鈴或一定要有個蒲團那種才叫修法,我看很多人連“修”這個字都沒搞清楚,你問他爲何昨天沒有來聽經,他就跟你講“因爲沒空”,他都是有空才來的,沒空就不來了,這那叫修行?其實是你的休閑活動嘛。

  

真修行是看精神,我們通常都只是看一看,聽一聽,聽起來覺得很通順就過去了,你不會去修。什麼是修行,你一定要弄清楚,每一個人的行法都不同,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但你大概會以爲所謂的行法不同,是指他修禅法,我修密法的那種不同,不會想到“我修法是怎麼修的?”我講的是“用心”的不同,這才是真修行。所以,當這裏講到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是怎麼兌現時,我們就要從自己的實際行法中去了解,不管你是修念佛的,修打坐的,還是念阿彌陀佛的,都可以修這五觀;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都可以透過念觀世音菩薩,念阿彌陀佛或念虛空藏菩薩這些媒介來修,沒有說只有念觀世音菩薩才能修,這兩個是不同的區塊;禅淨律密本來是法門,但你弄到後來通通都變成只是個媒介而已。因此,我們才提倡結界工程、華藏工程,就是要你重新開始,要你真正的修行;真修行,就必須克服萬難來進行這個工程,而且必須一次比一次進步。

  

古代的方法已經不適用現代,因爲古代的那些方法是給不識字的人用的。以誦經爲例,很多八九十歲的老太太,雖然不識字,可是經書一拿起來都會念,爲什麼?他認字的樣子,你要是換個經本給他,他就不會念了。因爲他是認字的“影子”,所以每個字都要很認真地看。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識字,每本經拿起來都會念,反而不認識那個字的“影子”了,這個法門對你就沒用了,所以很多人誦經都成了“叁句經”:“如是我聞.......”,接著就孫悟空打豬八戒“一片空白”了,後面“.......信受奉行”。結束了。就這叁句----“如是我聞”、“一片空白”、“信受奉行”。我們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方法,但因爲現代每個人都受過教育,只要受過教育,真正的生命已經支離破碎。你留意看看,教育程度愈高的地方,心中愈沒有上帝,因爲他的生命破了,所以不承認上帝的存在,知道嗎?因此,我們第一個要做的就是修補破碎的生命。

  

這個時代念觀世音菩薩最有用,因爲這個生命因素可以修補你破碎的生命;你自己內在就有的這個穩定機製,可以讓你恢複健康的狀態。要怎麼樣修補,怎麼運用、怎麼把他激發出來?就是用這五觀。修這五個觀門的行法叫做聖解脫道,是次第道修行出離叁界的方法;五觀其實是十門,而每一門又分爲十門,這是很複雜的修法。聖解脫道就必須這個樣子。如果用《普門品》修,要怎麼修,就是念觀世音菩薩,但還要加上修觀;這部分以圓教經典的修法,是用圓融道的修法,兼著這個部分五觀齊修。很多人批評大乘無行法,那是因爲他不懂得經文的語言模式,所以就無法解經,也無從得知他的行爲模式,因此就不會修。所以這幾個字,你要從禅法或密法來修都可以,禅法有禅的行法,那是一種指導;密法有密的指導,他又是一種行法,兩個是不一樣的系統,但是都可以用。

  

“常願常瞻仰”,這一句很重要,鸠摩羅什翻譯經典很詩情畫意,韻用的非常好,他的兩個常,這個“願”,就是行,“常”就是經常。一般人是一天修兩次,出家人真正精進修行的一天六次,每四個小時修一次;因爲五觀同時修行通常要花叁個半小時,剩下的半小時是讓你洗澡,換衣服的,換洗完畢繼續修行。“常願”就是常常修,這是出家人的修法,只有出家人才有辦法這樣修,若是在家也要這樣修,那就是優婆塞,優婆夷。我們現在把在家修行的都叫做優婆塞,優婆夷,真正的優婆塞,優婆夷。是要能一星期至少有兩叁天是住道場那邊服務的才算,只有皈依的這種在家居士,其實只能稱爲信徒而已。

  

“常瞻仰”,瞻仰不只有擡頭仰看的意思,還有像上提升的意思,也就是要常常地超越自己,每天修法都要能自我超越,就算不能每天超越,也要每星期超越一次;自己在反省的時候就會超越,這個就叫做“常瞻仰”。這個“常”是無盡的意思;生命不能停止,要無盡地超越,直到止于至善,到了止于至善,生命還是恒動,永恒的繼續再超越。大腦是有極限的,所以使用的都是相對真理,不是絕對真理,也因爲是相對真理,所以會一直推理,想把對方打到,推理不是真理,只有契理才是真理,要留意這個部分。

  

“無垢清淨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火,普明照世間”。這是講他的清淨光,生命的作用,這個詞在量化研究裏是可以做深度研究的。生命的存在,以現代科學來講,他是一種波長,波長在定中來看是一種光,但不是一般講的那種可見光;這個無垢清淨光是生命的光,肉眼看不見的。談到光波和聲波,大家可能以爲那只是物理現象的一環,其實在整個法界中縱深是非常大的,某特定波長的可見波叫做光波,另一某特定波長的可見波,謂之聲波,光波、聲波其實是連在一起的,你聞到的味道也是一種波長。現代科學稱它爲波長,在生命裏頭叫做光,他是生命光,所以用眼睛可以聽到聲音、可以聞到味道,但你不相信,一定要用耳朵聽,一定要用鼻子聞。因爲那種光或科學上謂之爲波的,你可以感受到他的整體性,但因爲你現在的感受只局限在某個區塊----光波的區塊、聲波的區塊。

  

皮膚的接觸是一種觸感,觸感也是某一特定區塊的波長,叫做觸波。你說“這哪有什麼波長?”假如沒有,你就不會去化妝、保養皮膚.....你以爲是接觸,那個叫作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其實六塵都只是一種波動而已,當那種波是眼睛看得到的,就叫做光。修行在做生命體驗感受時,所見到的都是光,他用一根都攝六根,所以宇宙中所有的波長,用眼睛就可以全部看見;甚至于用皮膚就可以看了,因爲觸塵嘛,你去留意看看。所有的塵境都叫做波長,所有的塵境的一轉化,通通叫做無垢清淨光,都是生命光。

  

生命的光不一定用六識,生命的本能就能夠接觸到了,所以這個光,“慧日破諸闇,能伏災風水,普明照世間”。這個語言文字,你若用傳統的民間信仰的那種解釋,文字表面上看起來好像通,再仔細推敲,會發現他根本行不通,必須用這種方法看,因爲是生命的光,所以生活中的一切意識形態可以完全超越,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意識形態,所産生的風、火等等自然災害、人事災害,完全可以降伏。所以如何“身處于這世間,業力轉交給法界”,就是這個了,他講的都是等覺菩薩的行法,普門這一會就是等覺菩薩會,生命因素都已經到達最高峰,開始進入各個生命因素的交融狀態;所有的生命因素都到達一百分,開始在交融,這個叫做等覺,交融完畢就成佛了;“普明照世間”即是指生命光能夠在所有的生命因素裏頭普照,交流。

  

假如要講修行次第,各生命因素要怎麼成長?這個要講到“住”,當你從“看到概念形成”轉入到“識的運作和形成”時,你所選擇的念是什麼,把那個念停在那個地方,那個停的地方就是你佛國土成就的地方。這都是有相關的,但講這邊就沒辦法講那邊,講那邊就沒辦法講這邊,要綜合一起講,需要的時間會很長,他的前行的功課有很多。

  

“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這裏開始要總結了。經過五觀修法以後,生命的光已經現前,一切世間的災難通通可以超越,這是從實際修行來的。在這之前,他只講這個生命因素的功用,至于修行的過程,這裏沒有提到,因爲一講起來就會比《法華經》還要大本。後面這裏是總結這個生命因素的效果。“悲體戒雷震”,“戒”就是規範和限製,“雷震“就是各種打擊;簡言之,就是這個色身像孤兒似地存在這個娑婆世界,有種種的限製。“慈意妙大雲”,當這個生命因素起作用時,他會保護你這個生命。

  

我們身處于這個世間,像不像被種種枷鎖,牢籠給限製住了?“雷震”就是經常被毒打。這一個可憐的生命裏頭有個東西會起作用,一般我們稱之爲生命的意志力,這個生命因素會起作用保護你,讓你免遭受這些災害,所以叫做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澍甘露法雨”就是下甘露法語,意思是我們這個可憐的靈魂失落在這娑婆世界裏,遭受種種的災難、限製,當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起作用,種種的痛苦、煩惱都可以除掉。

  

“爭訟經官處,怖畏軍陣中,念彼觀音力,衆怨悉退散”。古代爭訟不像現代的製度和流程那麼完整,一旦處在爭訟、軍陣中,那就沒救了;只要激發出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關鍵是,要怎麼激發這個生命因素出來呢?關于修法的部分,我們講了很多,你在修法時將整個《普門品》帶進去,這就是工程面。比如修數息法,技術面的部分,“怎麼製…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