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P20

  ..續本文上一頁

前面談到衆生,“念彼觀音力,應時得消散”念觀世音菩薩,你會産生某一種能力;這個“念”很多都把他變成口念的念,其實他是心念,是黏上去了。這個字假如以現代的意義來加以诠釋,應該叫做激發。怎麼激發?研究物理的人都知道,原子是由電子、質子、中子叁種粒子所組成,原子核是有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所形成,其中的中子是很活躍的粒子,而當原子核被中子撞擊時,會釋放出能量,核能就是這樣來的;某些特殊的元素,被撞擊後除了會釋放能量外,還會産生所謂的連鎖反應,因而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個“念”就有這個意思,所以他不是嘴巴念一念而已,那種當然無效,而是在念的同時,要能激發出你那個“觀世音”的覺醒的生命因素。假如生命因素沒有把他激發出來,那就不叫做修行,充其量只能算是民間信仰,因爲無法改造生命,要改造生命,就要把生命因素激發出來。這個字這樣解釋,你若能掌握得到,今天就沒白來,值回票價了。

  

至于要用什麼方法激發,怎麼樣把生命中的此一生命因素激發出來,這部分得靠自己去努力。一個菩薩要如何把他的生命因素兌現出來?我們看到這個世界衆生有這麼多,但是菩薩有幾個呢?早上我們到附近的印度廟參觀,看到人家是非常地積極,非常地有向心力;看看我們自己呢,?一講到要如何如何時,就有人“啊,那不可能的啦.......”,那還有什麼是可能?那就沒有壯敬自強的可能。生命本來就是積極,韌性又剛毅的,很多東西都是可以突破的。

  

同樣的,我們很多的無明暗障,也是要靠自己隨時地反觀自省。比如,日常生活中,當你的內心覺得怪怪的時,自己就要留意了,那個都是業相,這時就要趕快忏悔,不要等他兌現後,才在那邊怨歎不如意。當業障開始兌現時,那已經不是不如意而已,而是無量苦逼身了。所以,你要有生命的敏感度,敏感度愈高的人愈沒有業,因爲一個覺性愈高的人隨時都可以忏悔。敏感度不高的人,很容易落入情執,就會常常陷在裏面出不來,那就是沒有敏感度。迷什麼?情迷,酒迷,財迷........,一迷迷進去就爬不出來了。覺性高的人,就不容易沈迷,即是是喝酒,也會淺嘗即止,這樣飲酒就並無不可,問題是大多數的人沒有覺性,往往叁杯黃湯下肚後,就胡亂瞎來了,那當然不行。因此,關鍵在于生命的覺醒與否,一個人沒有覺醒的能力時,就會落入慣性,慣性又叫做相續心,這個相續心就是輪回本。一般人都是活在相續心底下,因此會認爲這樣很正常,于是就不斷地輪回下去了。所以,你要懂得怎麼運用這個念。

  

“衆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這裏我們要問大家,是什麼東西捆著你了?你要自己去找答案,是這個捆著你的東西,造成你無量的苦。每一個人都被捆住了,被捆住的核心點則是因人而異,解套的方法只有一個----放下意識形態;你是被各種不同的意識形態給捆住了。“意識形態”這個名詞大家都不陌生,但你體會不到,是這個東西讓你産生種種的苦。

  

前面我們提過,全球暖化,生態變遷的問題日趨嚴重,而因氣候變異所造成的災難頻傳,雖然大家都知道問題的原因在哪裏,世界各國也聯合訂定節能減碳的條款,但源頭的問題沒有解決,再怎麼樣限製也解決不了問題。釜底抽薪的方法提出來的,誰要接受?因爲經濟馬上受到沖擊。你若是跟美國講要限製消費,他的社會可能馬上崩潰,美國的人口不到全球的百分之五,可是用掉的能源占了世界的四分之一,你看要不要限製?若是中國,印度這些國家,也像他們這樣消費,那這個世界很快就完了。要留意啊,這當中完全是意識形態,你要把這些問題的源頭提出來,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我們很多的身語意習慣通通要改過來,不改不行啊!以我們的年紀來算,未來二十年的災難我們都會碰上,那你改還是不改?要改,現在馬上就會痛苦;不改,將來會連個退路都沒有,大家要留意啊!所以,要知道你被什麼困扼住了,社會的困厄叫作共業,個人的困厄叫做別業,要先把那個困住你的意識形態找出來,跳開就沒事了,你要能放下。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一般都“向外”解釋成:外面有個妙智力的觀世音菩薩,他能救世間苦,這種心外求法的解釋就弄錯了,他是指你的生命裏有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這個生命因素能夠激發你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同時覺醒,因此觀世音這個生命因素具有妙智慧,有解決這些困厄的能力。

  

我們往往都把觀世音菩薩擬人化成一個美麗的姑娘,那是意識形態使然,不是這樣。

  

我們的生命裏有很多組成的因素,而觀世音菩薩是衆多的生命因素之一,但這個生命因素能夠激發我們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同時又能修補這些生命因素的傷害,有修補我們心靈創傷的能力,只要你把他激發出來,自己就有解決世間一切痛苦的能力。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這個生命因素在你其它所有的生命因素裏都能夠出現;“無刹不現身”,就是這個生命因素可以融入其它的生命因素裏。所以我們講《普門品》是等覺菩薩修的法門,原因就在這裏。前面講無盡意菩薩這個生命因素,要怎麼入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這是從觀世音菩薩的立場來看,而世尊也是站在觀世音菩薩的立場來講;“無盡意供養”,就是進入觀世音菩薩的生命因素裏。

  

同樣的,觀世音菩薩也能夠進入其它的生命因素,所以這裏講的很清楚,“十方諸國土,無刹不現身”,所有的生命因素他都能夠進入,他滲透進去以後,“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裏面的種種傷害或無明覆蓋,通通都可以把他除掉;即使已經受傷到地獄惡鬼畜生這種地步,壞到不能壞了,他都能夠修補回來,這是觀世音菩薩這個生命因素的功能,也是他功德偉大之處。因此,學佛,你首先要具備這樣的知見-----你就是佛,日常生活中,就以這樣的標准來觀察自己,“我是佛,那我在大寮切菜,怎麼愈切肚子裏的火愈大.....我是佛,怎麼到處跟人斤斤計較.......”,不但如此,生命中那些優良的生命品質,你要讓他成長,讓他兌現。每個人都可以,大家學佛,修行就是在做這些工作。

  

現代人強調效率,講求“新速實簡”,所以也希望修行像開燈一樣,最好是師父跟我“點一下”,馬上就開悟了,不是這樣,開悟跟開燈不一樣。但是透過訓練,可以讓你的生命覺醒;生命因素一覺醒,你就開悟了。但是,開悟只是覺醒,只是種子開始長出嫩芽而已,接著要讓他成長,茁壯,才有可能開花結果。我們反過來看看生活中的自己,若是連自己的小孩應該要讀哪所學校都無法搞定,那還談什麼開花結果,還談什麼果實累累?生命的成長沒那麼容易,可是大家都把開悟想的太便宜,太簡單了,兩者根本搭配不上來。

  

大家自己認真想想,我真的是佛教徒嗎?還是那種遊走佛教各道場的老油條?不是師父老愛罵人是佛教界的老油條,而是要扪心自問:“我是真的在修行嗎?”有沒有每天自我檢討:“我今天有沒有比昨天進步?”就算沒有每天檢討,每個禮拜進步總需要吧?你說,“師父,這樣未免太急了吧?那好歹每個月總要有所進步吧?在場很多人都學佛學很久了,甚至十幾二十年了,想想你的生命有沒有比以前成長,比以前進步?總之,你要想辦法逼自己進步才行,肚子餓了,都會想辦法找東西吃,法身慧命餓了,難道就不會想辦法喂飽他?古代的讀書人說:叁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那我們會不會講“叁日不修行,面目可憎”?叁日不修行,法身慧命就餓了。你一定要把學佛當做第一要務才行:如此,展現出來的生命就會很美,色身和心性都會很美。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這是觀世音菩薩的五個觀行法,五個都是非常廣大的行法,他能夠全方位的激發你所有的生命因素通通覺醒,從“觀”講,這是性宗的語言模式,有觀就有定,定就是止,所以叫止觀;真觀,他有真止、真觀(應該來講叫真空觀,真空止);清淨觀是清淨止、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是廣大智慧止、廣大智慧觀;悲觀是悲止、悲觀;慈觀是慈止、慈觀。就止觀來講,他裏頭一共有十個。你要分開修或綜合修都可以,或是要跳著修也沒問題,那要看你的師父怎麼教。我們華嚴是把這個部分綜合起來----真觀,就是真空絕相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就是理事無礙觀,悲觀及慈觀,就是事事無礙觀。綜合的修法跟分開的修法不一樣,各有各的專長。法界叁觀真正要講的話,單單前行的部分至少就要花二百個鍾頭,一天講二個小時,叁個月都講不完,這還只是前行的准備功夫而已。二個小時的錄音帶,你要在八個鍾頭內把他整理出來,才有可能進行第二階段“定、慧”的修行,止是修定,觀是修慧。你要先有前行的基礎,才有可能正行,但是這個修法“一成就馬上到七地”;七地准備上八地,跟初果二果是不一樣的。

  

這句經文是講到觀世音菩薩的行法,一般人解釋這個部分,大都只就文字上解一解,我們是從實證體驗的觀點來跟大家談的。從前面的經文一路下來到這個地方,講到這個生命因素可以發揮這麼大的作用,以一位行者的立場和角度,這就必須要問“他是怎麼兌現的?”就好像我們常問師父“我要怎…

《海雲繼夢和上講<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